-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7-6-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557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读帖观魏晋文人生活之趣 1 t. O# k9 J; A9 M
蒋勋
2 q ]' I' s0 }% E7 u$ g6 S9 B! K 汉字书写到了魏晋之后,行草在文人书风间成为主流,形成对正方汉字结构的颠覆。汉隶、唐楷,代表了官方诏令文字的庄严;行草则游走于文人书信诗稿间,有一种从世俗规矩礼教解脱出来的潇洒自在。
* [* n) l, v" Q- g- C5 L A& L) O
& z, u# e( R) ]( J- `- d) [# B) w- _ 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是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一纸便条。+ N8 a& ?. g/ l" Y& l% x
5 c* h/ y8 F. Q; G" ]& [
《平安》、《何如》、《奉橘》
% m2 D l) u+ K, J( x' p/ X& X( F: R
王羲之留下的“帖”,原来多是他写给朋友的短信。因为信上的书法太美,看完后舍不得丢弃,存留下来,经过一代一代“临”“摹”,变成练习书法的“帖”。
9 J- F4 k* X( J# D, r6 a7 F
1 \! ?% F$ Z5 K, r7 Z5 w1 L6 @ 保留在台北故宫的“奉橘帖”,原来是三封信,经过“临”“摹”复制之后,被装裱在一起,裱成手卷,前面有宋徽宗瘦金体书法的题签“晋王羲之奉橘帖”七个字,也盖了宋徽宗的收藏印“宣和”“政和”。
$ q3 J. Z+ C% A) L8 Y
! y7 z+ D. s" w9 Z! h 这三封信第一封是“平安帖”,是给朋友的回信,一开始说“此粗平安”——这里大家都还好。因此被称为“平安帖”。# P4 x6 E" N) H0 G$ A0 c- @1 o5 m
5 ]# d, o+ b. q, O4 C2 e
这封信行草兼具,写得很自由,“当复”由行变草,草书的“复”两笔写成,流荡自在,非常漂亮。
; k/ t- K6 \6 x. j. j2 D
Y( T+ m- ?. p/ r. j" C 第二封信字体比较恭正,一开始有“不审尊体比复何如”——不知道阁下的身体最近好吗?“何如”两个字就拿来定明这封信为“何如帖”。5 d" o: v4 E* N @' v, Z
( r w7 D+ N8 Y$ W' I2 b# k N/ C
王羲之说“迟复奉告”——回信迟了,因为“羲之中冷无赖”——“中冷”是觉得人生虚无,心中对一切都没有热情;“无赖”是“百无聊赖”,什么事也不想做。. H- }3 A& ~, ~7 E2 t3 T2 A
4 A1 U& N* q5 U 今天“无赖”是骂人的话,王羲之嘲笑世俗名利追逐,用“无赖”说自己的心境。 T4 }! @% k. I( T; H' @! A
0 w! c" t8 h5 w5 j6 d* ?* y
“奉橘帖”是送橘子给朋友附带的一纸便条。告诉朋友这三百个橘子是霜没有打过的,很难得。
( J* v# g6 i# O: m+ ~( Y! S) r) g% m) u8 J+ t1 _' h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总共十二个字,是精简的简讯文体。; U2 G4 ^$ d' t* F& S1 n/ }6 I
. K& C' y! Q- @- l1 f4 z 《鸭头丸》
7 T. x2 f, X# B5 e
0 h. d0 ]8 q6 P3 Y, |* X a3 M 许多年来,很喜欢读帖。有时候不是为了书法临摹,只是读,没有什么目的,把晋唐人的帖拿在手上把玩。 D0 b6 x: N' r( K' A) v* f3 ^
5 T( H8 C8 `2 Q% S9 r6 o' y
二十几年前,常在台静农老师家喝酒。喝了酒,他喜欢谈“帖”,有一搭没一搭随意谈,没有章法。! U! S& ^ u' _" g! g
+ S" N( c5 D7 o H 有一次,也是酒后,台老师拿出一卷王献之的“鸭头丸帖”,指给我看,说“就这么两行”。8 R6 r/ m3 C7 l `$ N
6 U( m. u$ W! U0 r B$ D 说着又喝了一口酒,再加一句,“也不见怎么好”。
' p" f! } b$ @: j1 @% o
% W$ k+ M9 l) m 王献之“鸭头丸帖”是传世名作,光是上面大大小小的帝王玉玺、收藏印记、名家题跋,就够吓唬人的。一旁正襟危坐初来台老师家的年轻硕士班学生显然愣了一下,对老师这么一句“也不见怎么好”不知怎么接腔。
* T4 s1 j0 j& T A$ K$ v3 j' R# y# j) {6 g% S8 R/ u
我读帖的经验很感谢几位老师,其中印象最深的两位就是台老师和庄严老师。& e" U% ^; u8 ~2 b: X
5 F, j6 X& Q& U: j7 I0 [
他们读帖都喝酒,喝到酒酣耳热,谈起帖来,与平日谨严学者的严肃完全不同。“酒”加上“帖”,使他们更像诗人,不像学者。他们酒后谈帖的语言,也不像论文,更像《世说新语》,有一搭没一搭的手札笔记,连诗的格律做作也没有,只是平白日常的短讯,却贴近生活。通过他们,我似乎更了解了魏晋。
% _8 X6 s p9 R
1 {. h3 c" T7 H, N) ]- l! d 硕士班学生拘谨,台老师自顾自喝酒,我就跑去读帖。' |5 }8 j7 u& O/ g, Z; C4 Y0 p
7 N! J8 q } h( M2 w “鸭头丸帖”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台老师给我们看的是日本二玄社制作的复制品。二玄社复制古书画很专精,几可乱真,有老师傅的眼光和手工,现代电脑分色科技的复制也还是望尘莫及。
& i8 f$ s* B# ^' h- U2 [
! [& d. i0 T+ \5 R/ [# S “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十五个字。* c c. T Z( Y, _
' U) H6 @; M7 ~3 g% V
“鸭头丸”是一种丸药,医书上说“治湿热,腹肿”。* u9 w" }: i+ T2 s" N) n. X8 c
; x5 x, P, }, \/ J2 `1 @ 王献之的帖常常提到药,有名的“地黄汤帖”里提到的“地黄汤”也是一味药。% R5 U& r( |; B$ A8 a k% v: C5 U
9 D, x- h4 T/ B# t “帖”多是朋友间互相问候的短信,很容易问到“天气如何”“身体好不好”这一类的话。回信的人也自然回答“快雪时晴”(下了雪又放晴了),或者“鸭头丸故不佳”(抱怨丸药不好)这一类的句子。) M( q) W3 _( b) U' \5 z) _" X
/ _- G9 Q3 y1 A$ T
传统知识分子受儒家影响,言必孔孟,记得从小教科书里选读的文章都是《正气歌》、《陈情表》。人被逼到绝望之处,发扬出“忠”与“孝”的惨烈坚贞,十分感人。但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太多机会完成那样壮烈的“忠”与“孝”。
* \8 r# E3 J S: L! Q, W/ Q! Z4 K/ G/ l5 Q9 Z
《正气歌》是要亡一次国才能有的文章。从青少年天真烂漫年龄就开始背诵《正气歌》,总潜藏着做不成“烈士”的遗憾与悲哀。
[$ |; l; V" c# M6 p& F- V7 j6 [4 t+ d7 x
庄严老师与台静农老师是经历过“亡国”的,然而在长达三四十年南方的岁月,他们喜欢的文字似乎不是《正气歌》,而是南朝文人彼此问候的短信。- V7 J& e) s! G1 q! }5 Z
9 m: N7 a! P/ C& E, B 我喜欢欧阳修对“帖”下的定义:“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暌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 M5 F6 {; M* `( A: C
# x F) K9 ?% y5 b* r, N! N6 W/ L4 ^8 @ “帖”是书信,是生死流离之间留下的一些小小记忆,“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欧阳修语)。, J u# W7 k, N( I
' E# a. [6 b6 {3 m; F( A3 \
公元三一一年,永嘉之乱,山东琅琊王家在战乱中逃到南方,那时候王羲之大概十岁左右。他的《快雪时晴帖》二十八个字只是记忆了南方岁末某一个冬天大雪过后的放晴。5 f% Y9 j/ C+ y- }* o. b
; C. C* E7 ]+ P9 x) U, v- [ 幸好有“帖”,酷暑挥汗,“鸭头丸”虽然不佳,“当与君相见”五个字还是韵味无穷。
' }& C% V4 I$ a$ ^
# p% a7 R+ }) V 《肚痛》、《苦笋》
4 w- y' S7 I2 r/ U( ]' G8 K
+ Z0 i* o3 y) H: _) t 到了唐朝,在严格的楷书建立规矩的时代,“帖”的传统也并没有断绝。) m& x9 V4 H6 U4 w! k
- @2 r! Y! M9 R2 e# R3 q
张旭著名的“肚痛帖”,诙谐可爱,在唐宋古文与楷书的规矩之外,另辟了一个不被拘束的文体书风。, g5 @5 S8 @: {9 h* I! {' m
( \+ @% g& B, |7 A2 t+ a
“忽肚痛,不可堪。”——忽然肚子痛,痛到不能忍受。+ {, R# y9 h! ^" g/ l3 `
* b& X3 m+ @5 `8 J/ S6 E
“不知是冷热所致,取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不知道是受寒还是上火,服用了大黄汤,对冷热两种病况都有用。: g: @0 B; l$ _& _$ T* \
! P% h. N7 v, u8 ?2 f, o! ~! m- F 这样的文体是无法被选入《古文观止》的,却很像《世说新语》,传承了魏晋文人的俏皮佻达,也传承了“帖”的平易亲切。只是生活真实小事,绝不掉书袋,绝不卖弄学问,也绝不空谈国家历史大事,恰好颠覆了同时代“文以载道”的伟大主流。
. H- g( m( ?. E
8 g# j7 c; p; ~% W 这是“帖”的传统,它长期被正统文人忽略,却和美丽的书法线条结合,传承在一张小小的纸上。
# A: n; i* Q B6 d2 H. {; h( d4 s: p& F6 a8 y. S0 p- ]
怀素的“苦笋帖”连同姓名只有十四个字——“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8 W- X" U j5 M* l* _
8 f0 K; W$ ]$ C: x: I
是写给朋友的短信,告知笋和茶都极好,赶快来,署名怀素。
6 _- l1 _0 T0 G( ?3 U6 [! W& X. b. M [" b# S/ o. k Q' j& A
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
' S: S: [2 j" |* I6 `2 R' o2 C9 ]) b) P/ L! O. t; @- I3 L$ m
“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
' F$ f' |$ f) F8 a
6 k4 ?( v3 U2 q# S' l9 q “帖”用正楷书写是不恰当的,正楷还是留给文天祥的《正气歌》,或韩愈的《师说》。8 O7 H$ e5 L4 F3 Q: ]
4 j9 d4 r% T6 f, W$ w+ i; K: A) q: S
“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 _2 Z7 P7 Z, K2 a- N
8 I2 E$ T6 F' h9 m) @ “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
3 A% u' y2 b" Z- v" A% t8 i( w
张旭、怀素的“帖”,用狂草书写,甚至拒绝了一般人辨识的意图。
m8 b/ r' O6 `4 S3 b' m9 s* t' z# g
“帖”最终只是回来做自己时欢欣地手“舞”足“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