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7-6-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557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王羲之叹“小子几欲乱真” 2 z- S( v- Z3 ]* Q8 l, O
作者:梁江 2011-01-21 08:47:23 来源 : 东方早报
; ]1 |8 }0 W1 ~. [& s1 ]# }. d6 m+ k7 C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璀璨焕然的时代,涌现出许多彪炳青史的书法大家,各种书体相继发展走向成熟。代表这个时代的书坛巨擘,无疑是王羲之。
- m- [ O& ?+ i6 |! T" A
& l' w2 z9 p, Y3 x$ }5 D# F6 P, h3 Z 王羲之兼习众法,擅长隶、楷、行、草诸书体,尤其对楷书和行书的确立作出了极大贡献,被后人尊为“书圣”。作为百世楷模,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人人景仰的一座高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仅很早就成了人们仿效临习的范本,也成了宵小之徒作伪射利的对象。$ o) y2 q; @6 Q
3 o5 [* T% P# X, t: t4 i. E. g 六朝时期,书画艺术品赏鉴收藏之风渐盛,名迹买卖开始成为普遍现象,造假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别的不说,王羲之的传世书迹中就假货色甚多。南朝刘宋时的鉴赏家虞和,曾奉诏搜访二王名迹。他在《论书表》中说,当时上当吃亏者大有人在:“刘毅颇尚风流,亦甚爱书,倾意搜求,及将败,大有所得。卢循素善尺牍,尤珍名法。西南豪士,咸慕其风,人无长幼,翕然尚之,家赢金币,竞远寻求。于是京师三吴之迹颇散四方。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又是末年遒美之时,中世宗室诸王尚多,素嗤贵游,不甚爱好,朝廷也不搜求,人间所秘往往不少。新渝惠侯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而轻薄之徒锐意摹学,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糅,莫之能别。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真。”3 _- t/ _: d% T9 v/ i& ~+ q* {
2 I4 D3 ?, R, S( d6 [ 这是较早记载书法名迹作伪的文字——先摹仿二王书迹形貌,再用茅屋脏水染色,加上搓磨作旧,还故意把真伪书迹糅杂一起,务求鱼目混珠,瞒天过海。这种种手段之高妙,实令人匪夷所思。看,类似的手法至今不是还有人沿用吗?有不计贵贱悬金招买的需要,才会有轻薄之徒锐意造假投其所好。
/ g$ g. b/ ~: W+ @5 h4 q4 O# K) ~4 {9 }
南朝齐王僧虔(公元426-485年)在《论书》一文里提到,晋穆帝司马聃时,有张翼擅效仿王羲之自书表,观之者难分真假,令王羲之也慨叹“小子几欲乱真”。同时还记载说,“康昕学右军草,亦欲乱真。与南州释道人作右军书赞。”张翼、康昕、南州释道人等,均与王羲之父子时代相近。他们着意模仿右军书,均能达到乱真程度。王僧虔没有说到他们这刻意乱真意欲何为,但,即便不一定出售射利,也说明王书名迹之不易鉴别真伪。+ |/ X3 b8 L `) D: j, u1 V
. h9 e6 u, h3 F3 ^( R8 X1 H 梁武帝萧衍在位达四十八年之久,半壁江山算得上久享太平。张僧繇为其时名画家,深得萧衍赏识,凡崇饰佛寺之事,多命张氏主之。用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话来说,作为一国之君的萧衍,对名画法书宝器是“尤加宝异,仍更搜葺”,历代史家无不推许梁武帝时期文物收藏之鼎盛。萧衍所撰《书评》,列出汉至梁之间的近三十位书家进行论评,着眼点又在于作品,这种角度与他精于文学和乐律的丰富修养很有关系。在《答陶弘景书》中,萧衍很不客气地指出颇有王羲之赝品乱人耳目,乃至损害了王书声誉的状况。在鉴别王书真伪方面,他也每有警辟之语,如说 “逸少书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太史箴》如复方媚,笔力过嫩,书体乖异,上二者已经至鉴。”这显然是颇见心得之言。据记载,在着力搜访之下,萧衍时期宫廷所藏二王书迹独多,计有78帙767卷,皆重加装褫,题金饰玉,宝重备至。
8 _8 A$ g" a7 w1 y
d4 {: |* U; q/ x) ] 萧衍的三个儿子萧统、萧纲、萧绎在艺文方面也甚有造诣。萧绎为梁元帝,自幼好学能文,以著述宏富见称,自己就是丹青好手,还加上极嗜收藏,仅藏书一项便达到十四万卷之多。由于南朝历代的积蓄,以及乃父萧衍近五十年的苦心经营,萧绎在位虽仅两三年,内府收藏的书画精品却达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峰。
5 C9 C4 y6 r: d6 L1 K; v. Z4 S
9 i5 H( p/ E7 @ 这丰赡的艺术珍品,最后落了个悲剧结局。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述曰: “侯景之乱,太子纲数梦秦皇更欲焚天下书,既而内府图书数百函,果为景所焚也。及景之平,所有画皆载入江陵,为西魏将于谨所陷。元帝将降,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帝欲投火俱焚,宫嫔牵衣得免。吴越宝剑,并将斫柱令折。乃叹曰:萧世诚遂至于此。儒雅之道,今夜穷矣。于谨等于煨烬之中,收其书画四千余轴归于长安。”
. f2 F- h* k$ `+ D$ U# p. \ O2 y; a5 D1 d$ N1 M, k8 @
所谓“侯景之乱”,是大宝二年(公元551年)由东魏归降的大将侯景叛乱,杀了简文帝萧纲。这是张彦远所说萧纲为太子时曾梦天下图书被焚,不意应验于侯景的典故。时任湘东王镇守江陵的萧绎,派王僧辩、陈霸先出兵讨灭侯景,萧绎即位,称元帝。仅三年,西魏军围困江陵,萧绎见城池将破,“儒雅之道,今夜穷矣”,挥泪长叹之下,斫柱折断吴越宝剑,“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几朝皇帝所集,连同其中的二王书迹珍品,悉数付之一炬。西魏将领于谨在劫后余烬中尚捡得书画四千多轴,是为仅存的九牛一毛。& J$ h3 C( S9 v7 g% w; @9 Q1 I- F
7 z |2 Z) }2 x9 q8 {4 K* e) `
这是书画鉴藏史上一千古浩劫,颜之推说:“人民百万而囚虏,书史千两而烟飏”。斯文尽丧,洵足惋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