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吴邦志

鲍贤伦先生庚寅对联专题展(附大量精彩局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1 (50).jpg
1 (5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1 (52).jpg
1 (5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54).jpg
1 (5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1 (56).jpg
1 (5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1 (58).jpg
1 (5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1 (60).jpg
1 (6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1 (62).jpg
1 (6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1 (64).jpg
1 (6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1 (67).jpg
1 (6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让朋友们更好地理解欣赏鲍老师书法,特帖上年前《艺境》杂志对鲍老师所做的专访。


对话鲍贤伦:书法竞争比的就是对古人的解读能力

时间:2010年初冬
地点:杭州西湖畔某茶馆
受访人:鲍贤伦
采访人:《艺境》执行主编 叶辉


采访鲍贤伦先生是在2010年初冬的一个下午,美丽的西子湖畔。谈话从他的书法开始。

《艺境》:您的隶书吸收了秦汉简牍的特点,给书法界带来了很强的冲击,虽然前几年争议很大,现在却是一片叫好声。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以前大家对书法创新的接受速度很慢,现在似乎“提速”了,对一些优秀的创新作品接受的速度越来越快。作为一个过来人,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鲍贤伦:只有对传统的理解深入而独特的创新,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不是一般的创新,一般的创新谈不上出现“难被人理解”的情况。对传统理解非常深入,而且表达方式非常个性化,几乎都逃脱不了这个命运。现在书法界的现状,不是认识不到传统的重要性,而是深入程度不够,大多在浅层次徘徊,一旦有深的东西往往不容易被理解。即使是对传统理解比较好的人,遇到独特性的东西也往往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他们也需要时间。真正的好东西,一部分人会先回过神来,发现这是个好东西,社会才会稀稀拉拉的响应。

《艺境》:探索往往意味着风险,您怎么看待书法创新与继承传统的关系?

鲍贤伦:创新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将进入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传统也就无法延续。现在写字的人在较量,在竞争,实质性的就是对古人作品解读能力的竞争。字帖什么大家都能看到,理解能力和转换能力是关键,对古人理解深的话才会是好的,如果不好,肯定是理解不够深。就这么简单。所以,关于时代性和古代书法艺术的问题,我有个比方。一个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程度,就像他的德行修炼,是要靠修靠炼的,时代性的问题你不修炼它也存在。人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价值判断作为导向,要被同化甚至腐蚀太容易了,周边的环境会成全你的,但是理解古人的东西就难,因为语境关系都变了,理解起来就有隔阂的。

《艺境》:记得前几年您搞的第一个书法大展的主题是“梦想秦汉”,那次展览给书法圈带来很大冲击,让人至今记忆犹新。这个命名有什么讲究?
鲍贤伦:杭州恒庐美术观的展览有个习惯,就是每个展览都有个主题。美术馆提出这个要求后,我想也是好事,正好自己可以给展览做个命名。我把展览主题叫“梦想秦汉”,还写了一段文字,秦汉是我的理想,梦想是一种状态和一个过程。我没有用“梦见”,也没有用“梦到”,用“梦想”是因为还处在发生的过程中,方向感是确定的,价值目标是确定的。这么定了之后,人家才明白原来你写的也是隶书,隶书里边主要是“秦汉”。大家到展厅一看,发现原来字也可以这么写,而且满满一个展厅都是这样的东西,很具有“轰炸性”,一时杭州都争说“秦汉话”。
我当时在文章里强调,“秦汉”的重点是秦。甘肃天水“放马滩”的古地名很有古意,生机盎然。结果,大家都说我是学《放马滩》的了。我觉得,展览的定名既有导向的意思,也有做文章的意思。我也学秦汉的其它简,但那些简的名称都没有《放马滩》听起来生动。社会上有这样的状况,别人说的他不信,你自己一说他就信了。我说学“放马滩”,大家都信了,就“做实”了,其实也不能“做实”的(笑)。
有人就说我写的是秦汉,这就比较肤浅。我怎么写得到秦汉?你是到不了秦汉的。所以我说“依稀想见秦月汉关了,睁眼看却仍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我觉得秦汉人写字就像在说话,都是“家常话”,现在书法家一写字就是“念台词”。秦汉这种“天堂般的日子”,是肯定永远过去了。我们只是羡慕,只是向它张望,希望可以靠近一些,在气质上心灵上有点共鸣而已。我觉得这样说,把古今的关系,说得比“继承与创新”更加形象化一些。

《艺境》:“秦汉的人写字就像说家常话”,您这个比喻很有意思。我好奇的是,秦汉简牍流传下来的是不是当时比较好的东西?还是当时的字都是这样的,做出来就是这样的东西?
鲍贤伦:现在有些人做学术研究,他们在进行价值判断。一种判断在心底里不把秦汉简牍算作什么东西,以为秦汉简牍是低层人士写的,是账房先生一类的人写的,不可与书家写的相提并论。他们甚至把这样的东西与经典相对立。还有一种看法是,简牍有的好有的不好,要进行选择来学习,来取法。
这两种意见我都不大认可。我觉得,简牍上的东西,就我看起来全是好东西,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这些意思,有的对你是合适的,有的对你不合适,仅此而已。有的是你喜欢的有的是你不喜欢的,有的是你用得上的有的是你用不上的,但是它们确实都是好东西。有的你不喜欢别人喜欢呀,有的你用不上别人用得上呀?它们丰富多彩并处于自然状态,具有本真性。对吧?你怎么可以说书家写的文人写的就好,帐房先生写的就不好?这种立场就是学术贵族思想,是狭隘的,不可取的。
文学上还有民间采风,采风历来都是我们传统,是做研究的必要手段,为什么到了书法界就很艰难?其实这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些不断出土的地下文字遗存,哪一件不好?我觉得都很好。
对文字遗存千万不要妄下“不好”的结论。你不喜欢是你个人的问题,也许是你的理解没达到层次,也许是你的实践不够。等你到了这一步的时候,自然也会无比自豪。比如,《放马滩》有甲本和乙本,一般选用比较多的都是甲本,乙本很少选。在我看来,甲本远不如乙本精彩生动。乙本有勃勃生机,是粗狂的,是自由的,更加质朴,我对乙本有深刻爱好。那么,甲本是不是就不是好东西呢?我觉得也是好东西,起码我不能轻易下这样的结论,说它不好。也许过一段时间我就发现它是更好的,有我原来没发现的东西。不是它们不好,而是你自己的理解有局限。

《艺境》:在书法技巧上您抛弃了正统隶书的一些书写规范,比如放弃对蚕头燕尾、墨色变化等细节,也引起一些争议。您在书法创作的“舍”与“得”上有什么心得体会?
鲍贤伦:有舍才有得。具体到怎么写隶书上,又跟我对艺术的总的看法有关。我觉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纯粹。既然叫纯粹,就不必去追求复杂化方向。如果要复杂,要丰富,也只能是过程。你要有丰富的能力,但是不能过于追求或者卖弄复杂。当一个人觉得越复杂越丰富越好的时候,实际很大程度上已经背离艺术的本意了。
有的人说,简牍其实是很复杂的,有一整套的笔法可以还原。我认为这是后人强加给古人的,其实是根本就没有的。这么小一条简,那么小的一支笔,又没有桌子,怎么可能复杂,做复杂的动作?不可能的。简牍的生动性,不是由它笔法的复杂造成的。现在我们的纸张大了,空间大了,可以做复杂的事,那是今人的事,古人肯定不是这样的。一支很尖的笔,在极窄的竹木条上写字,就是划过去而已。这时候他们只会写隶书,不会写别的,写的虽然有不少差异,但我们现在看起来都很好看,都很生动。仅仅是这样。
我觉得,可以把多余的东西简化掉,也许和古人能更加靠近一些,也和自己创作主体的心灵更加靠近一点。所以你的抒情写意呀,障碍就会少一点。在纸上转弯抹角的在那里“舞蹈”,八成是让自己陶醉在这个动作的过程中了,动作完全可能成为你的心灵与纸面效果的隔阂。
当然,对我个人来说,这样做也有一定的“危险”,也有朋友在提醒我:你想写得更加纯粹,但是简约的本身容易被理解为技术含量在削弱,容易被模仿。我觉得他们说的有一定道理,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觉得对简约的模仿其实可能更难,因为它似乎没有明确的规定动作。反倒是有个什么什么的固定动作,别人更容易模仿。当然,我要防止简单和粗糙。


《艺境》:您曾经在大学任教,也培养了不少书法人才。您怎么看待当下的大学书法教育体系?认为它与师徒传承比较,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
鲍贤伦:孰好孰坏,不能一概而论。从大的方面看,现在院校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可以规模教育,有教材有教法,已经体系化。院校教学还可以把技法的和学术的文化的综合起来,对学生来说是很难得的,是好事。这种培养模式可以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会创作的人才来。这是它的优势。
院校教学目前也有“技术至上”的问题。好不容易有四年教育时间,学校肯定会拼命教,这容易使学生注重技术而忽略技术以外的东西。
还有,艺术院校教学应该开放,不能形成封闭的结构。学术需要传承,同时要防止近亲繁殖而出现退化问题。这点需要中国的高校警惕。
当然,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也会出现问题。如果老师让你学什么就学什么,把自己的经验和走过的路让学生再走一遍,复制自己,肯定超不过自己,一代不如一代。老师带一个学生,要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给他合适建议,不教条,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功的概率就大得多。
高校书法教学毕竟优势强大,有机会要鼓励学书法的人去考学,毕竟机会难得。如果没有机会去上学,我告诉他们也没有关系,自学也能成功,但是一个人做不成,三五人一起做成功的概率大得多。当然,在书法学习上最好有老师指导。社会上的人几经曲折和磨难,自学就是“野生”,往往“生命力”更强。

艺境》:我很好奇,作为一个领导每天都有很多事务需要处理,您都是在什么时间进行创作的?怎么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鲍贤伦:晚上和双休日。双休日一写就是一整天,很过瘾。

《艺境》:多年从事文物工作,对您的书法创作有什么影响?是不是对您的创作有“得天时地利之便”?
鲍贤伦:最重要的好处,是对古代文化存敬畏之心,从心底里存在敬畏心理。这点也许与一般人不同,现代生活给大家提供了种种便利之后,一般人会觉得古代作品神秘,也可能会觉得了不起,但不会敬畏。我不一样,我是匍匐在地。现代有些人的狂妄是毫无道理的,别说个体在古代文化面前渺小,当代文化发展也没有理由傲视古代。
文化有它的特殊性,文化与科学不一样。科学是积累的,不断进步,总是超过前人的。文化则不一样,古代就是古代,当代就是当代。诗歌的时代就是诗歌的时代,词曲的时代就是词曲的时代,五言诗不见得比四言诗高级,我看四言诗就非常高级。恰恰我们做的是书法艺术,书法艺术与别的艺术还不一样,书法与古代的关联度太大太大了,如果想让古老艺术在这个时代得到新生,切入的程度要深。
我有时也上上网,看到有人说鲍老师做文物工作,近水楼台看到的东西多。看到的东西多不多呢?其实是不多的。我所有应用的材料都是公开出版的。因为我的本职工作不是去看文物,而是处理保护文物与建设的矛盾。那么多好的简牍出来以后,湖南我还没去过,湖北也还没去过,我要看最简单了,都是同行。我觉得,看真东西是重要的,感觉不一样,但是这个不一样是你心灵上的不一样,是朝圣,而不是说你看到的东西比印刷品更清晰,现在印刷品已经做得比原物更清晰了。所以,看不看原物,主要是你心灵上的问题,如何让古代的对象和你的心灵响应的问题,而不是扩大眼界的问题。眼界问题印刷品就可以解决了。看文物是朝圣,那种心理会让你把自己的位置放清楚,现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无限膨胀,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那是搞错了。

《艺境》:相比职业书家,您觉得自己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
鲍贤伦:我的处境比他们好多了。有个社会工作在做,首先心理上觉得很安定,在为社会尽责,其次当公务员衣食无忧生活有保障。有了这个前提,业余搞书法创作就是锦上添花,精神上得到丰富得到满足,获得社会荣誉使你有成就感,现在有市场对生活还有弥补。这不是非常好吗?我很知足,觉得这样写字比职业书家要好。
与石开好几年没碰面了,今年见到后,他当头就是一句话:“你不走市场,可以写得高古。”言下之意,我有工作,可以不考虑市场,才能这么写。要不你写出来的东西人家看也看不懂,也不欢喜,怎么走市场?对于职业书法家来说,既然走不通你就不能往这条路上走,太难走了。我没有压力与负担,不是字写不出山,这一辈子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比职业书法家压力小,他们的成就感与生计全在书法上,又要把字写好,又要把市场经营好,实在不容易。
要说劣势,就是学习和创作的时间太少吧。


《艺境》:您也谈到市场,现在很多人都在收藏您的作品,可以说市场很好。您怎么理解市场与创作、市场与炒作的关系?
鲍贤伦:对市场的了解比较少,近几年才开始有点市场意识,以前的时候也有人买我的字,但是没有画廊帮我经营。因为不懂市场,所以不太敢说市场。不过,市场的弊端我现在已经感受到了,比如说订单太多你要有拒绝的勇气。我现在就很矛盾,有时真的是来不及写,这个时候从心情上说容易觉得写字是个苦役,会背离艺术创作本来的意义。开个玩笑,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像裁缝店的裁缝,订单特制,愉悦性不够。
另外,它会挤占学习与探索时间。我临帖是很勤奋的,始终不变,但是最近明显松懈下来。你想想,只要定性为画廊要的东西,探索性首先就会放弃,不像平常自己有点什么想法,会花费半天的时间做点无关功利的探索。

《艺境》:您的书法作品的个人面貌已经非常突出,觉得自己的字已经定型了吗?
鲍贤伦:我害怕定型。2006年形成基本格局,这两年有变化,但变化不大。不可能经常变,但也不会永远不变,会在合适时间,不能有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是简单设计的,没有“变”的想法不会有过程,不过光有想法也不行。

《艺境》:请自我评价一下,您对自己的小字更满意,还是觉得大字写得更好?
鲍贤伦:我喜欢写大字。要说满意,都不满意。写大字的愉悦程度更高。

《艺境》:您觉得自己能在书法史留名吗?
鲍贤伦:对自己有预期,希望在书法创作上走得更远。

《艺境》:最后请您总结一下,对一个书法家来说,您觉得什么精神最可贵?
鲍贤伦:对不同书法家不一样,缺少的更可贵。对我来说,想象力非常可贵。对逻辑关系没问题,整体、次序都没问题。我的社会实践会扼杀想象力。我很佩服一些书家的想象力,有奇异的想象力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