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品不为过
-------我读唐昌虎先生的书法
我知道唐昌虎先生,最早是听唐书安介绍的。是唐书安的老师。一直没看到先生的作品,今天见了,写的确实好。 唐昌虎先生的书法有一种迥异于时风的形态,说是逸品,一点也不为过。 清沈宗骞说:“从事笔墨者,初十年但得略识笔墨性情,又十年而神理少得,三十年后乃可几于变化。” 试看这三十年要完成的是什么功业,沈氏列了四条: 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 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 三曰却早誉以几道远, 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 可见中国书法的高境界是长期积累、修炼的结果,是积学渐修、厚积薄发而后成。在当今展览的角逐和市场的谄媚中,大多数艺术丧失了它应有从容散淡。我们很难想象一件今天的书法和一件明清的书法挂在一起的感觉,或许我们更容易感受到它们的冲突,这说明什么?说明古今不同调!说明“气”接不上!中国书画都是讲“气”的
。我听梅墨生老师不止一次讲:在艺术上气质的“近古”或者说“接气”很重要。 什么气呢?我想或是那种名士的儒雅谦和、不激不厉、泰然安详。这样的气不需要修饰和装潢,自然而然,不造作的美,就是天然的美,天然的美才是大美。从五代荆浩的《匡庐图》到明清的山水画,作品中始终都有一种对本体与性灵的追求,所区别的只是不同时代。 书写的流畅性在古代杰作中无疑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观赏点。 但宋代以后书法创作的意识明显加强,这种意识促使作品的流畅性有所减弱,因为更多的注意力交给了对笔法、字结构和章法的关注。今天,书法的创作状态无疑是直承清代而来,同时也熔入了这个时代特有的开放性、观念性。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人人都有抓住感觉的一隅而加以充分发挥或者夸张的权利。这期间,很多书法艺术家为了这样或那样的选择牺牲了那种流畅。而唐昌虎先生作品中则有种显而易见的、几乎是漫不经心式的流畅。即使在某些时候他刻意使书写在节奏和空间的风格上有所变化,这种流畅依然得以完好地保存。这是昌虎先生的书法给我留下的最为强烈的印象。
结合用笔、结体上的均衡与匀称,唐昌虎先生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很容易唤起人们对古典的记忆。这种漫不经心式的流畅在这些作品上也是如出一辙。我想这首先得益于书写者的熟练。所谓“熟后生”。可能古人讲“画到生时是熟时。”用在书法上亦然。
此外,唐昌虎先生还有书写的淡然态度。一种恬淡的心性玩味。唐昌虎先生选择了传统的路子,他注意到了每一个的点划甚至气息,紧贴传统,不断在传统中观照自我、沉浸自我,在平静的包容中凸显自我。从容平淡,平常中有大度,徐缓中有精微。 难能可贵的是,赵卫忠书法彰显着一种书卷气、士夫气,抑或是丈夫气。他的作品贯气挥洒、放怀恣肆中透出韵致、溢出神采,观之令人或激越、或肃然、或畅怀。放旷与超逸构成唐昌虎先生书法的精神气象。说了那么多,一句话,唐昌虎先生书法那种迥异时风的形态,说是逸品,一点也不为过。 晓宁写于祗雅楼北窗
安徽蚌埠怡和园小区五栋2单元102室 马晓宁
13655525568
邮编23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