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了无痕 于 2010-12-12 20:59 编辑
' u) V* J+ n' Q2 h* N* @- X" b V5 H5 n2 S( v
“老师,吴冠中的画中心思想是什么?” 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看完吴冠中画展后,一脸认真地抛给讲解员老师这么一个犀利的问题,然后她一边拿着笔记本和笔,一边准备记录老师要讲的每一句话。这个问题让讲解员彻底傻眼了。中心思想?敢情小朋友把画展当语文课了?
. z$ G2 l% v! y( j 吴冠中画展每天都在吸引大批杭州人前往欣赏,其中带着孩子来接受美术熏陶的家长更是组成了庞大的“亲子”队伍,其中有抱婴儿的年轻父母,甚至大着肚子的孕妇都屡见不鲜。家长们培养孩子艺术细胞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不过孩子们在现场的反应却让美术专家们颇感尴尬,在面对五花八门童言无忌式提问的时候,讲解员更是经常被“雷翻”。
6 n( |5 J2 f2 ]5 P7 A# b 上周末,浙江美术馆的展厅里又有好几拨小学生参观者。每个孩子身后至少跟了两位家长。站在吴冠中画的女性裸体画前,害羞的小女孩自动绕道了,嘴快的小男孩脱口而出:“怎么画这种东西,好难看,好恶心!”后面的家长如临大敌,赶紧把孩子拉走,并指着旁边的画转移注意力:“快来看这个草原啊!”
1 E% ^) T, | S 这场面雷倒了跟在一旁的讲解员。她本来想好好讲一下这幅裸体画,因为它和吴冠中的美学思想休戚相关。当年吴冠中给学生上人体课的时候,第一堂课就问学生:“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很多学生看到的是块面、构图、绘画角度等技术问题,吴冠中却告诉学生们:“我看到的是美丽的韵律。”
6 O6 \1 Y4 u, z; g 但讲解员还来不及开口,家长和孩子的行动已经宣告,裸体画至少不适合给孩子看。
. H6 y6 Z+ G& u# h( d* i 这时候,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正好也带了一群小学生路过,他们停在吴冠中的《黄河》面前。面对这张抽象度很高的画作,宋建明细心解释:“你们看,红色的像奔腾的水,是线条;黑色的是山和石,是面。”底下的小学生很乖地在笔记本上写了一个“面”字,然后一脸茫然地问:“阳春面的面?”( \% H) z# r3 g. D9 `
其实宋建明带的这群小学生里,有不少在培训班学过国画和西洋画,然而学生似乎专注于怎么画一个苹果、一朵牡丹。吴冠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学理念,叫做“眼睛教眼睛”。他最提倡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技法,而是审美的眼睛。他曾经在媒体面前痛斥中国的美术教育,教出了大群“美盲”。
( m# O0 {9 w+ _ 显然,当家长争先恐后让孩子们上各种艺术培训班的时候,他们仍然无法避免花钱买“美盲”的陷阱。
1 z4 E6 o% v4 Q 面对三年级女孩的问题,“中心思想是什么”,几位讲解员在哑口无言后,思考良久,给出了一个答案:“吴冠中画的是美。”
/ D1 F. f; @+ K7 ]3 q. r! D) O! |; G m 于是,小学生们把“美”记在了笔记本上。) J- ~+ ]! P/ W, b- \+ U' |0 {+ V
但愿,去吴冠中画展的观众,能在眼中留下一份“美的韵律”。(记者 郑琳)
4 c& x3 a5 X$ z) ?0 h2 I2 o 评论:谁让孩子失去了感受美的能力 & i5 p' }3 |) K5 c7 B: Z8 o% @* c- x
“吴冠中的画中心思想是什么?”浙江美术馆讲解员被小学生的问题“雷翻”了,也让在场的一些美术工作者颇感尴尬(见今日《钱江晚报》D1版)。
6 m, q P* @, {$ o 艺术作品,不一定要有“中心思想”,没有“中心思想”的艺术作品也有它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美”,比如由线条、色块等构成的韵律、节奏等等,由眼到心,能让观者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感动,就是绘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音乐、舞蹈等都应作如是观。
! F! a- Q4 g1 W( u/ j% i 那么,小学生为什么一定要问“中心思想”呢?“中心思想”是学习语文课文过程中一道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重要的环节,不讲语言的美感没关系,不讲中心思想就是“政治不正确”,即使是朱自清的《春》这样的课文,有的老师也要给课文加上某种“积极”的政治色彩,好像欢快、明亮的心境,琅琅上口的语言还不够积极似的。 V7 T# y7 i7 M! c/ h
一些当代艺术,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或者边缘艺术刚出现时,几乎到要遭到“看不懂”的指摘,其主要原因,也是这些艺术作品没有提供人们所习惯的“中心思想”,让观者期待落空而陷入茫然。* c3 P& Q8 Y9 ^# _8 ?
“文以载道”是传统文论的主流,文章只是一个容器,若不载道,文章本身的美就没有价值。为文章而文章,为艺术而艺术,历来都是遭贬斥的,是末流、末技。几千年这样训练下来,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只知有“中心思想”,不知有“美”,似乎离开中心思想就无法思考,无法感知外部世界。长期受“中心思想”的教育,孩子们对美的感知、感受能力渐渐被麻痹、被阉割,想象力、幻想力几乎丧失殆尽。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核心与源泉,创造力的下降,是国民素质最严重、最令人忧虑的下降。但很多人认为想象力、幻想能力是空洞的、没什么“用”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