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网站编辑

京华十年●朱零书画作品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0-11-26 12:41 编辑

京华十年•朱零书画作品展

朱他把“北骨”和“南韵”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朱零的画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北骨南韵”之“技法”,而通达于人文天下的“大道”。他的山水画,能将生命***,生命感悟浸润于笔墨之间,其独特山水语汇在当代中国画坛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

-----傅京生:(著名美术评论家)
照片028.jpg
照片029.jpg
照片03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华十年•朱零书画作品展

朱零把书法中分析、训练的方法运用在中国画的学习中,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这里既反映出他的敏感、才情,同时也是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在当代的重新构筑。这种努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对于个体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中国艺术中某些原理和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活力。

邱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照片031.jpg
照片032.jpg
照片03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华十年•朱零书画作品展

对于艺术的理解与把握因人而异。就象面对美食,女士与孩童喜食甜点,湘贵川居民做菜离不开辣味,江南人喜欢吃米,北方人则喜欢面食,如此各类,口味多样。当然,食物也因而丰富多彩。
朱零近年倾心画事,而且进步殊快,这与他的绘画天赋有关,也与他早年奠定的书印功底有关。显然,朱零迷恋的是古典的庄严与静穆,迷恋在纸上对于山川水泽的营造,迷恋“茂密”的画面结构,迷恋醇厚融洽的笔墨表现。这与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审美趣味一脉相承。
每位从事绘画的人都想通过工作获得成功,就象农民种地希望收成一样,而真正能够成功的实属不易。朱零在当代山水画家中很有代表性,是属于吃“传统饭”以锤炼技艺,并能够用画作换得美好生活的一类绘画人群。数点一下,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也无非如此。
当然,过于缠绊于生活的创作也往往对艺术探索造成阻碍甚至伤害。这也是朱零和我们所有从事艺术热爱艺术的人所必须警醒的。


王东声(河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
照片035.JPG
照片03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华十年•朱零书画作品展

朱零的山水画笔墨清新,道法自然。我尤其喜欢他的写生稿,既有古法之典雅,又不失现实景物之妙理,运笔松动,生机勃勃,具显性灵。窃想,这一定是源于他扎实的书***底和多年以来对于国学思想苦苦思索,才能秉承传统中国画的正脉而有所发展,朱零的成功无疑会给当下的中国画教育模式带来深层次有益的思考。

-----杨中良(中国书画杂志编审、现任职于北京荣宝斋)
照片037.jpg
照片038.jpg
照片03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华十年•朱零书画作品展

观朱零笔下山水,可得前贤“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之乐,山光林木,滉漾夺目,每件作品都有其独到的笔墨意趣,是画家饱览名山大川,将之融于咫尺的真感觉真性情,满纸高雅气。

-----赵 娟:(美术学博士)
照片040.jpg
照片041.jpg
照片04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华十年•朱零书画作品展

二木堂诗话
朱零自作诗选录
以心观物
漫写溪山亲风雅
满纸烟云入禅家
心无挂碍得清韵
此中真意生物华

春思
遥想周郎生妙计
本是无意却伤情
春来花开菩提树
冬去凋零芥子圆

山居逢春
月下聆琴逢仙子
散入空谷不知年
借问琼花何处落
一夜风满关山前

秋霜早来
晨雾锁秋山
林寂鸟声寒
轻烟凋碧树
满目尽萧然

桂林写生遇雨
风疾云蔽日
雨洗碧山青
极目登高处
逸笔寄豪情

春日梨花
风送梨花漫天香
惹得蜂蝶日日忙
且将春色收眼底
匿羽为仙开画章

游贵清山(一)
奇峰横卧出高古
飞瀑翩翩近天都
今来不为仙人迹
只把青山做画图

游贵清山(二)
轻烟踏雨出清山
野花芳草入禅间
曲径百转通幽处
心在灵境自成仙

长寿村一首
太行山中秋意动
长寿村里古风浓
又是一年中秋至
漫看枝头柿初红

郭亮写生偶得(一)
挥写江山意纵横
惨淡经营咫尺中
欲借灵峰传妙笔
天开图画道法通

郭亮写生偶得(二)
摹写江山思圣贤
不教岁月付流年
欲将鸿雀引天翼
展翅翱翔任九天

游天池
车旋峭壁无暇思
鸟道难通天上池
碧水一泓清澈底
不觉王母送春迟
照片043.jpg
照片044.jpg
照片04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华十年•朱零书画作品展


守 望 传 统

朱零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孕育和成长起来的一门艺术,它有着独立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取向,走着一条自然、文化、心性与人生相结合的道路。由唐、宋重物象本体,至元代转向对文化、意象、笔墨的传达和追寻,我们可以看到这是由物象走向心象的转变,其绘画中的文化性、心性、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笔墨特征的强化、以书入画的讲究,使中国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审美层面。因此,笔墨不仅仅是关乎中国画的点、线、面的语言问题,而且关乎人文气质和民族精神的表达,也是一种内在精神,一种品格,一种人生状态,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性格的外露、民族精神的张扬。是中国绘画的生命线,凡人生、**、哲思、物象都无一不能从笔墨中折射出光辉。当绘画艺术与人文精神、时代特征相契合时,艺术便可成为一条通达的大道,大道之行,方谓正途,他为我们穷其一生的文化精神追求,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照片046.jpg
照片047.jpg
照片04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华十年•朱零书画作品展


青 花 结

朱零

对瓷器的了解,是这次去景德镇画瓷活动开始的,在此之前对于瓷器的种类是分不太清的,大都只有一个概念“陶瓷”,一种天天都在使用的器具,一种古老而现代的传统工艺,平和而又神秘。就是这种器物,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用和美观为出发点、迅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说起来很巧,2006年初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京郊顺义一家陶瓷厂去画瓷器。首次面对瓷器充满了神秘的好奇,第一次了解瓷器的生产制作过程又充满了兴奋。这次画的是釉上彩,在一个烧成的胎体上画上骨线后再上色。在技术人员简单的介绍了画瓷应该注意的事项、用笔用色与纸上的不同等,便迫不急待的开工了,在第一只瓷瓶快画完时,便迅速进入了“专业”角色,第二只瓷瓶画完成后,部门经理看后竟然问我以前是不是经常画瓷器,或是从陶瓷学院毕业的,总之他怎么也不信我是第一次画瓷器,这位负责人的言语不论是何种心态。对自己而言,心里还是有点乐滋滋的。这种情境在2007年10月由中国书画杂志社与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有关单位组织的景德镇画瓷活动中,又“惊人一致”地再现了,第一天画釉下青花时还有点迷茫,第二天他们一致公认我已成为一个技术熟练的画瓷高手。从这一点上来说自己在艺术的判断、适应和反应能力上还是很强的。用“二哥”的话来说是‘聪明人办不了傻事’。“二哥”姓王名家渝,是此次景德镇画瓷活动的负责人,为人谦和,任何时候都是一脸笑容,喜欢和画家交朋友,把我们在景德镇画瓷期间的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于是一接触便成了无话不谈的老朋友了。画瓷说起来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神秘和玄机,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的传达方式、用中国话的语言在不同于宣纸、笔墨的材质上展现而已。
“青花”是指瓷器花纹呈色的视觉效应,是白底蓝花彩绘瓷器的专有名称。其色长久不变,这种蓝白相间的瓷器称为“青花”,“青花”是唐代制瓷工匠开始烧制的品种,它的诞生是继原始青瓷、黑釉瓷、白瓷、青白瓷之后出现的耀眼之星,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艺术明珠。“青花”一经出现在艺术舞台,就以其风姿卓绝的格调而风靡全球。它的花纹呈色鲜明素雅、釉色莹润、纹饰画意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如果说釉上彩有点像在熟宣纸上去创作的话,那么,釉下“青花”则更接近于生宣、水墨的表现。运用得当的话,在素胎上完全可以展现出具有中国人文精神的水墨韵味,其笔法、情趣与意境都可一一充分的展现出来,画完经上釉烧成之后的“青花瓷”其色彩典雅、庄重、深沉,处处体现出单纯而丰富、朴素而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中的内美,其色与胎体浑然天成的溶为一体,这种中国绘画语言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让观赏者产生一种“大美无言、天籁自鸣”的深切感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想没有什么言语比这句话能更好的去展现“青花瓷”的魅力了。
“青花”如同一个不施粉黛的清纯少女,我心里开始喜欢了。
照片049.jpg
照片050.jpg
照片05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华十年•朱零书画作品展


用现代观念重新释解传统的书法

朱零

对在信息化日进的今天,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艺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方位了解传统艺术的大门.我们从发韧于传统艺术的当代艺术中所获得的启示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当中国艺术家对西方美学与方**的学习取得重大突破时,这种思想成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阐释体系,也给人文学科的研究建立了一种新基础的可能,并由此获得一种对传统艺术的重新认识和阐释.书法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面对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代艺术思维的种种影响与冲击;面对这种冲击,能否运用现代的思想成果对传统的书法进行重新的阐释.发现,发掘出传统艺术本质内含的现代意义,赋予其时代气息. 一.当代艺术与书法的联系.   
当人们在关心当代艺术思想的重要进展时,现代思想也逐渐地溶入了书法作品的精神内含中,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联系,便出现了对书法艺术阐释的重新认知,就是运用现代艺术的思维观念对传统艺术进行全新的阐释.   当代书法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更为复杂的文化状态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象前人一样去感受体验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艺术与西方的艺术思维发生的激烈碰撞与融合,各种现代观念的进入让国人对待传统艺术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面对西方文化思维的冲击,传统艺术在交融之中需要建立一种自己的新的,统一的体验方式.这种体验方式应是立足于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既要保持其民族性,又要顺应当代思维和现代**生活的要求.中国文化的主要思维方式是综合的,整体的,即把人与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把宇宙,人,自然之间的联系看成一个整体.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典型观念,其普遍联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西方文化的主导思维方式则是分析式思维,用一件事物分析下去,一直分析到极其细微的程度,与中国文化中的重整体,轻细枝末节的方式不太一样,这种思维方式在书法中的体验也是一致的.中国有很好的书法艺术,却没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关于书法的秩序美的理论来帮助学书者更好地挖掘.在学习中国书法艺术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遗留下的精美的书法作品和历代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和顽强的品质.那么,如果用西方的思维方法来对待传统的书法时,表现出来的是把书法的点画,结构,章法等分别分析的十分细密,对其中的某一部分用西方分析法予以重新解,找到其中主体的变化规律,丰富和活跃书法的思维方式,这将使学书者容易找到一条更好的学习路径. 二 .传统学习方法中的不足.   
书法艺术是在漫长的时间中形成的.在学习过程中,书法本体的临摹一直延续着一套较机械的学习方法,从古人的书论中可以了解一些前人学习的过程,即长期的,大量的练习(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成为惟一的途径并渐渐地感悟:   康南海《广艺舟双辑》: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固也,至于作书,先从结构入,画乎竖直,先求体方,次讲向背,往来,伸缩之势,字妥贴矣.次讲分行布白之章……浸淫久之,习作熟之,骨肉气血精神皆备,然后成体,体即成,然后可言意态也.   学草书先学智永《千文》,过庭《书谱》.千百过尽得其使转顿挫之法,形质具矣,然后求性情笔力足矣,然后求变化.   

包世臣《艺舟双辑》中曰:学者有志学书,先宜择唐人字势凝重锋芒出入有迹象者,数十字多至百言习之,用油纸悉心摹出一本,次用纸盖所摹油纸上,张贴临写……约以百过,意体皆熟,乃离本展大加倍,尽力取其回锋抽掣盘纡环结之巧,又时闭目凝神,将所习之字,收小如绳头,放大如榜置以验之,皆如在睹,乃为真熟……然后纵临所习之全帖,渐遍诸家,以博其体势.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古人的学书之道,即在长期的正确的练习中找到一种感觉,这种艺术本体的规律——形势美中的秩序,使学书者大都往往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也未必能够得到.古人所提出的用笔,结体,章法,布白,从结字到字的上下关系,到行间距离的疏密,避让,到整篇的安排等,大都谈的是"黑与白","疏与密","虚与实"的关系,都是建立在一种不可言说的感性认识之中.各种理论都是一种模糊的解释,缺少一种对其本体规律性构成的科学的,细致的,全面的分析.从而使学习者在掌握传统的基本技法时,过程十分漫长.而汉字在形成初期直至成熟及后续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遵循着一种自身的内在规律——秩序.后来,优秀的作品都是建立在这种秩序之中.对秩序进行一些重组,解构,打破,移位,变形等,形成了与其源头稍有不同的面目——风格.而其本质构成,千百年来一直也没有改变。
照片052.jpg
照片053.jpg
照片05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华十年•朱零书画作品展
照片055.jpg
照片056.jpg
照片057.jpg
照片05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