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曙集评 文质相生 ,宁谧之境。——饶宗颐(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朱天曙君的书法和篆刻都很擅长,气息特别好。书法中,我喜欢他带有隶意的行书,流美而有古意,比纯正的二王一路写得好;篆刻中白文有汉人的风格,平正而生动,很有特点。这些说很容易,做到很难,而年轻人更难,朱君做到了,这得益于他的书法史学上的修养和个人的艺术天资。 ——冯其庸(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 朱君天曙既治史,又工书印,兼有两种身份,故与余尤为契合。天曙弟治史求通,为艺求清。学书于秦汉碑版、晋宋法帖,多有汲取,融会已意。余观其作品,大抵篆隶质朴混雄,行草以汉隶和晋行茂密溢出,放逸生动,皆发乎于心。其印得秦玉印、汉铸凿、封泥之古味,又具晚清印人之意韵,以隽永清雅胜。天曙正发奋有为之时,精进不已,他日当与清代扬州先贤相比肩!后之博雅君子,当不以余言为私也。 ——卞孝萱(南京大学教授) 朱天曙的作品总体表现为古、秀、雅、淳,和同时期的书家追求炫目、猛利、张扬的风格不同。他的作品我认为印章第一,书法第二,绘画第三。他的印章学汉而不拘泥于汉,对汉人的学习不光是印章,还对汉碑额、汉金文吸收,又对吴昌硕、吴让之、赵之谦、齐白石等各家长处汲取,表现出个人的面貌来,刀法也有趣,很耐看。他的书法与他的金石趣味相通,重内涵,重气息,有别于其他人。吴昌硕说“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朱天曙的艺术也是“通”的,走的是和吴昌硕、齐白石等人一样的路子。更可贵的是,朱天曙还是一位艺术史学者,在艺术史研究上有突出的贡献,尤其是他关于周亮工的研究和《周亮工全集》的整理出版,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文献,十分方便我们对清代美术史的研究。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迩岁虽名世者众,然流风所被,多追佻巧诡异,良可叹也。天曙仁兄独揆其正,取法秦汉,兼及明清各家之长,而自成面目,寓大巧于质拙之中,了无俗韵,纵放而不恣肆,谨饬而不拘滞,诚可谓深谙个中三昧者。所以者何?因学养有以致之谛。 ——章汝奭(著名书法家) 天曙书法如唐人孟浩然诗,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之境。 ——贾平凹(著名作家) 朱天曙的书法篆刻格调高,路数宽,在年轻一代中很有代表性。其印章不光有通常所说的汉印的平正气息,在刀法上也有特点,有一种“生趣”,熟后能生,是不容易做到的。 ——韩天衡(著名书法篆刻家、中国篆刻院院长) 天曙学艺皆勤。勤者何?一曰眼勤,凡古代书印,察于眼、记于心而发乎手;二曰手勤,读书听讲,善记录,善成文;三曰问勤,由疑生问,由问积学,终解惑释疑也。予曰:有此三勤,其必有大成矣。
——黄惇(国务院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天曙弟大学时起就跟我学印,一起读书、学习,他不是奇才,也不是怪才,而是正才。十多年来,他长期在做学问、读书、写字、编书,他的艺术是纯粹的文人艺术,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正道。 ——祝竹(著名篆刻家、书画家) 精进无已。
——王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院院长)
书法篆刻创作一般有三个阶段:学习滋养阶段、建立风格阶段和重复调整阶段。我以为,天曙的书法篆刻已建立个人静穆清雅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巩固和提炼。 ——石开(著名书法篆刻家) 天曙兄作品得天真烂漫之趣,殊不易也。 ——白谦慎(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教授) 天曙人雅致而思缜密,身上洋溢着极为悠远文化积淀出的特有的一种才气,石开用“静穆清雅”来表达,十分恰当。我认为天曙在书法篆刻上具备这样优秀的艺术品质,除勤奋好学之外,有两个方面是不可少的:一是他对书法趋之高雅的辨析力,二是他在综合文化修养中形成了特有的审美抽象和概括能力。天曙书法以行草与隶书见长,行草书典雅而用笔活脱,结字间不乏右军和玄宰气息,意趣皆取法乎上;隶书则融汉简劲健一路而彰逸质,不俗于通常。总之,他的书作不拘于古而自古,不求新而自新。天曙是一位书、印兼擅的书家,其印风当属写意一路,但无论篆法、刀法皆能细致周到,颇能见其精心之处。线条重质感,于含蓄之处多有变化手段,体现出他在篆刻方面的灵感。 ——范正红(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印社社长) 天曙兄写字、刻印、作文皆有特色,现在这么全面而又突出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了。他的隶书从《三公山》、《封龙山》、《华山》出,静穆中透出一股清气,行草流畅雅逸,追求千年的古典帖学精神,看他写字,从容自如,颇见儒雅之风。他刻印时胆子大,下刀速度快,质朴中显着些许灵动,佳构时出。他的作品和他的人品是一致的,在同龄人中,他的创作出类拔萃,许多人都去赶时髦了,而天曙晤对古人,辅以游历,所以走得深,走得远。 ——金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