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薛明辉

【第一现场】河南代表书法家.李强书法作品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国强发言
113.jpg
111.jpg
11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薛明辉 于 2010-10-18 10:59 编辑

宋华平发言
117.jpg
92.jpg
115.jpg
11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和嘉宾李强和文字博物馆的领导冯克坚
94.jpg
9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薛明辉 于 2010-10-18 11:16 编辑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和嘉宾谷松章和毛羽

古朴丰富的李强篆书

谷松章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强先生是当代书坛的骁将,从上世纪80年代就驰誉书坛。他四体皆精,而且目光独到,楚简、唐宫女墓志、隶书等皆有自家面貌,为书坛吹来了清新的风。

近二十年来,李强先生潜心研究篆隶书,殚精竭虑,废纸三千,但是极少示人。于2010年10月16日在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幕的李强书法展,将全面展示了他在篆书上的探索与成就,必将震惊书坛。

20世纪的篆书艺术有一个辉煌的开始,吴昌硕、黄士陵等晚清书法篆刻家震古烁今,他们都是篆刻大家,也是篆书大家。回顾整个20世纪的书法史,篆书家基本为印人,印从书出的篆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篆刻家与篆书家的身份重叠。从吴昌硕、黄士陵到齐白石、王福庵、邓散木、来楚生、沙曼翁等无不如此。除却萧退庵,20世纪重要的篆书家均为印人担当。除却篆书是篆刻的基础这样表面的原因外,也说明经过邓石如之后的发展,篆书艺术已经高度成熟,仅靠继承或者展示功力已经很难再造就篆书大家。而印人广博的篆书知识与视野,则往往使它们对篆书的理解更为全面,更容易找到自己在篆书上的突破口。

早在20世纪80年代,李强先生就涉足当时还没有引起书坛注意的楚简。他是国内最早涉足楚简的书家之一。后来,他把对楚简、汉简的理解融入自己的隶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或许出于篆隶相参的需要,或许是隶书成功的启示,他渐渐将自己的篆书主攻方向从楚简转变到汉篆和小篆上,而最早涉猎的楚简却融化于其隶书之中。这种取向上的变化让人有些诧异,也显示出过人的胆魄。李强先生虽然不是印人,但却十分关注篆刻,他的案头,累积着自己手摹的厚厚几十册摹印篆资料。他对篆书的眼光独到而且广博。他积20年之功,系统地研习了从秦小篆到现代篆书,从中汲取、提炼出多样的面貌,表现出古朴丰富的个人风格。

李强先生的篆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丰富。他的篆书上至秦篆,下至近人篆书,秦诏汉金、完白黟山、玉箸蜾扁……均有涉猎,虽化为自家面貌,但是取法多元带来的丰富性还是展现无遗。这种丰富之中传达了多元的传统信息,同时也将他的融会贯通的功夫展现无遗。在一次展览上敢于拿出几十件篆书,而且均属小篆体系,不给人以重复单调的感觉,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成功,这是那种守着一家帖子写几十年的抄书匠望尘莫及的。而他的篆书隶书互相参化,新意迭出,更是独树一帜。

二、雅正。篆书属于古文字,没有扎实的小学基础很难涉足。篆书的笔法相对简单,但是却很容易写俗,原因就是它需要的知识背景太丰富了,从“技”上讲容易从“道”上讲难。篆书的雅正不是表面的端正秀丽,而是意蕴古雅醇正。李强先生以其高明的艺术眼光,深厚的书法功力,把篆书的雅正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次展览中有一副《赠李刚田先生》的篆书条幅,恣肆跳荡,有秦诏汉金意味,但是意趣高雅。正是有这样出色的驾驭篆书雅正的能力,他的篆书才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面貌丰富而不流俗。

三、古朴。篆书属于古文字,其古朴有与生俱来的成分。但是,在篆书中表现出浓郁的古朴气息还是不易的。书家不能做抄书匠,对传统的把握最终要体现在作品中。李强先生篆书取法在秦以下,以汉篆为主,这主要是为了与其隶书互为补充。他的篆书继承了汉代书法雄浑古朴奔放的作风。这种古朴的意趣也使得他的篆书丰富而不流于散乱,多变而不流于俚俗,虽有取法近人而不流于晚近。虽极见新意者,却旧气氤氲,散发出如陈年老酒般的醇厚悠长。其实他的篆书特别是汉篆作品是加入了诸多隶书成分的,把篆书向下写能得其变化但是不失高古,其中消息耐人寻味。

四、富于装饰性。汉代以前的书法都具有装饰性,忽视这种装饰性者很难把秦汉书法的神采表现到位。李强先生的书法中,最具装饰性的是他的隶书,他对这种装饰性的敏感与把握能力超出同侪。在其篆书中,装饰性也很突出。比如他的汉篆作品,都是排叠、整饬,高度规整,但是同时又不乏变化。他注重排叠、欹正、点线、块面关系的处理,同时又把其隶书的一些结字、用笔习惯融入篆书,在整饬之中见生动。他喜爱晚清黄士陵篆书,黄氏篆书果断清健的用笔习惯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篆书线条因此也多了一重装饰意味。
萧退庵为篆书大家,自许甚高。他说:“篆书贵圆转自如,贵柔中有刚,贵结构紧凑。必须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吴大澂写得是方了,可是不够圆转,不够流丽;杨沂孙呢,又嫌圆而无骨,结构松驰;吴昌硕则刚有余而柔不足,尤其他那种缩项耸肩的样子实在太怪了……”虽略有偏激之处,但是不无道理,可见篆书之难。李强先生以其古朴丰富的篆书,异军突起,别开生面,质之当世,罕有其匹,提升了当代的篆书创作,成为当代篆书的代表人物。其正值艺术家创作的黄金期,我们有理由对他的明天充满期待!
98.jpg
9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薛明辉 于 2010-10-18 11:30 编辑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和嘉宾孟会祥和李放

辟在荆山
——试读李强书法

孟会祥





李强是当代书法复兴以来河南书法的风云人物,所以也是当代书坛的风云人物。时至今日,出版于1988年的《流行歌曲行书帖》,仍为人们乐道。从“出道”而论,他与所谓“四驾马车”——张海、王澄、李刚田、周俊杰是一茬人。其时李强年最少,然而风头却甚盛。创作全面开花,理论时有宏论,而且通韩语,正所谓“能者无所不能”。忽忽三十年过去,李强也已年过知命。至少近十年以来,李强虽然还时时以作品和文章证明着他的位置,但总体而论,似乎敛尽锋芒。不知者不免有江淹之想,而只有窥见他的世界,才能理解李强——鸟在奋力跃起之前,总是裹紧翅膀。

这些年来,李强在做什么?喝酒?河南书坛,宋华平、李强以及年稍长的周俊杰以海量纵横宇内,知名度乃不在书法之下。实际上,他们又同时是第一代职业书法家。以书为业、以书干禄,乃至以书辉煌的道路,是他们这一代书家摸着石头过河地实践过来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喝酒总不可免。关键是,茶余酒后,与传统文化人的格调不同,不再是昏灯黄卷,而是坐在豪宅明灯之下时,做些什么。李强,就是在这样的时分,暗暗下了偌大的功夫。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一代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的、可贵的精神品质,就是勇于甚至乐于做一个思想者,他们不甘人后,奋力担当,鉴往知来,所做的工作往往带有原创性。

通过仰观俯察,涵泳思索,从业已享名的李强出发,李强向着自己愿景中的李强进发。他愿景中的“书法家李强”,与当年李强相比,无非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然而瑰丽全在其中。这次“蓄谋已久”的展览,当如孔雀开屏,乍现璀璨,每一个看到展览、读到作品集和诗集的人,都将有所会心。

以我的理解,李强的书法世界,包括他的思想和技法,可有以下几方面认识的契机:一、楚文化基调;二、碑派立场;三、文化回归。试分述如次:

楚文化基调
楚文化源于姬周,是中原文化的裔脉,然而又有独到的风采。如果说周文化继承了殷商文化,秦文化继承了周文化,汉文化继承了秦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主干,其特征是相对庄严肃穆的;而肇始于春秋,繁荣于战国的楚文化,则浪漫奇谲。这从诗歌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上,表现得也相当分明。前者沉郁,而后者流丽;前者令人想到司母戊方鼎的纹饰,而后者令人想到长沙马王堆帛画。李强楚人,骨子里是浪漫而自负的。屈原《涉江》云“ 带长铗之陆离兮, 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瑰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李强《云游赋》云:“察半生以吮翰兮,历往岁如云烟。涌镜像其光景兮,浮青云于豪颠。恨阅世之琐屑兮,纵屈指其良难。”虽千载之隔,而犹似回响。
楚风楚韵,不满足于平铺直叙,必陆离崔嵬之而后可。于书亦然。李强的小篆不似正经八百的秦篆,分而为两种:其一以《石鼓文》为基,在大小篆分水岭上找到立脚点,点画之方与结构之方,又使《石鼓文》羼入了汉代的趣尚。其二则径取汉缪篆。摹印、虫书,用以制作印章和书写幡信、铭刻器物,都是秦书八体之一,而这两种书体的起源,或许都与楚文化有关。它的特点,也正是修饰之美。因工艺要求,加之天才灵感,造就了摹印篆书的匪夷所思、巧夺天工。而这,也正是打动李强,与李强产生共鸣之处。文化的认同,就是这样如水著盐,不落痕迹,而无所不在。

楚人的浪漫瑰丽,不仅表现在修饰之美上,还表现在创造性上。其不拘格套,更见性灵。如果我们留心书法史,特别是篆书解体,隶书萌芽这一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变革时,就会发现,目前发现的早期隶书,多出于楚地,很大程度上,“秦隶”可能得力于楚系篆书的草写。而以篆书为体的“秦隶”,演为不带波磔的隶书;不带波磔的隶书,又经过装饰波磔,成为标准的隶书即八分书。重要的是,这波磔的装饰,便带有深深的楚文化的印记。汉代文化中的楚文化成分浓重,而且十分重要。汉代石雕中有厚重的一面,也有飞动的一面;汉画既简古单纯,又极尽繁缛地讴歌浮世的生活;汉诗简朴凝练,而汉赋则铺排豪华……人类史上物质的初步丰富、思想的高度成熟,在汉代形成了一次尽情绽放。
以此来关照李强的隶书,则形成有意味的映射。众所周知,李强擅楚篆。与许多楚篆作者的偏于描画不同,他更重于内在精神的张扬。李强又擅隶书,然而从来没有满足于东汉碑版的整饬划一,而是载歌载舞,发扬蹈厉。虽然过去见李强隶书并不多,但每次所见都不尽相同。看得出来,他对隶书做过方方面面的尝试。也许是通过长时期的尝试之后,他的隶书形成了某种回归——回归汉隶。然而,细绎其汉隶,又似是而非,其中融会了大量的楚篆和简帛信息。显然,他的目的不是再现经典法书中固有的形式,而是寻找自己。而李强自己的风度,或者说他期望达到的品格,带着楚文化的标记。

碑派立场
李强是王学仲先生的学生。如果我们回眸20世纪80年代,就会发现王学仲在书法复兴初期起到的作用,同时也会发现王学仲作为碑学后劲的高度。王学仲大概是个性情中人,有点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意思。他没有以极大的精力去巩固当年他在隶书、魏碑方面的创作成就。然而,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他没有普通书家的毛病,他的书作中有一汪不驯不羁之气,实在鲜可比肩。
我认为,李强坚持着碑派立场。在当下,这种坚持,或许被理解为保守,但也可能更是坚守。


其一,对铭石书传统的固守。王学仲学年曾提出碑、帖、经三派的划分理论。当时众所响应,后来不少人质疑,现在看来还是对了。用于典礼的铭石书,用于音问的文人书,以及用于宗教的经生书,不仅是用途划分,也是作者划分,其间虽有交集,大体互不相涉。而且作者身份从某种意义上界定了作品的品位和风格。近年来,简牍、砖文、残纸、符咒,甚至“素人之书”引入碑帖,遂使各类界限模糊,而骑墙的书体,又往往因其新颖,大得其势。然而李强似不为所动,他没有凭借自己美术专业出身的便利,去大做水墨文章和造型故事,而是把他百炼成钢后和篆隶书定位于铭石方向。他的篆书虽体有万殊,而终似落脚于汉篆,稍有油离,则于碑额篆书、摹印篆书间徘徊而已。他的隶书也存在着纳入规矩的迹象,将以统一的力量,牢笼蕴含的千变万化,从而显示出纯粹感。他对方笔也是坚守的。方笔也是一种修饰。在书法演进史上,书写性和工艺性总是一对矛盾。一方面,书法和文字沿着书写便利的总体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工艺性不时掺入。隶书从开始的打破篆书规矩,发展为蚕头燕尾,然后又变成“折刀头”的方笔。特别是晋代隶书,极尽首尾修饰之能事。而正是折刀头,推进了楷书的规范化。当我们看到《韩国汉诗选抄》这样的作品时,也许总能一下子联想到于右任,联想到王学仲。这种对石刻文字的感觉,对当年的李强,是素丝初染;对当今的李强,则是有意的固守了。

其二,对中锋的固守。大抵刻帖面对的是文人书,刻的方法是与真迹逼似,因而佳帖可尽现笔致变化,下真迹一等。而碑,则书写时属于郑重其事,不免“拘谨拙陋”。泛化的碑,如金文,来于模铸,笔意不多。即使是刻石,其实也有古今之变。古法钝刀直下,仅有“中锋”;近法则双刀刻制,究于首尾,与书丹原迹相近。年深月久,风雨侵蚀之余,即令佳刻,也会漫漶不清,因而产生模糊的金石味。清人尚古尚质,移山川于纸上,创造性地再现了这种金石气,丰富了笔法,增加了书法的表现力。说来也有意思,清人碑学大盛,很多人把帖派书法说得一无是处;而帖派盛行之时,又有许多人拿王羲之行草作为唯一标准,把碑派书法说成是“无法”之书,大抵町畦之间,相互攻讦,从来都不稀奇。而艺术之道,原非唯一,殊途同归,能够动人心魄,都无不可。李强起家即以行草知名,现在虽然多以隶书应世,而并非不能行草。他的行草,与篆隶一致,是碑派本色,不求摇宕生姿,但求深刻凝重,对历代名帖的学习体会,潜在地蕴藏于字里行间而已。“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立定脚根,不仅是一种勇气和定力,往往,更是一种聪明睿智。

文化回归
李强是标准的职业书法家。职业书法家,与古代文人书法家的角色转换,他是尝试者和经历者,正在为我们提供经验。文人书法家的特征之一,就是写诗作文。李强本来就写文章,著名的“书法新古典主义”,他就是提出者之一。因为通韩语,对韩国书法的研究,更为精深。而诗,倒是闻所未闻。第一次见到,就是一本《蓼华集》。一不留神就写一本诗集是不可能的,他肯定默默下了大功夫。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度认为,即使我们写诗填词,也难以逾越古人,因时代、情怀、心境不同,故难有名篇名句传世。但因偶然机会,我也改变看法,把诗词视为书家的必修课。因为书法与诗词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古典诗词和古典书法是须臾不可分的孪生姐妹。于是尝试创作了《蓼华集》并作为此次书法创作的内容。”《效范石湖》透漏了他的读书生活:“欲阅新书闭彩屏,浅尝滋味已三更。欠伸掩卷咀嚼著,不觉纱窗透早明。”
记得数次参加展览研讨会,李强都言之谆谆,说书法是一种文化,要以文化的眼光看待书法。也只有上升到文化这一层次和视野,书法才不至于陷入技术的单薄。当时还往往觉得这是一句老生常谈,李强也不过说说而已。现在,读其诗,读其文,再证以其书,才能渐渐理解李强。每一个将以大有为的书法家,都是如此不容易,如此焚膏既昃,兀兀穷年,不断积累他的高度,所谓人书俱老,不是欺人之谈耳。
楚文化之初,有“辟在荆山,荜露蓝缕”一说,李强将建立自己的书法王国,以此为祝。


强者的锐意与沉着
——李强其书其人
      
李放
笔者在一篇论文中曾言:“综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艺术的发展,不能不关注书法;纵观中国书法三十年来的发展,不能不关注河南。” 三十年来,李强作为书家、作为学者、作为书法活动组织者,始终活跃于河南书坛。他坚持不懈的书学追求和卓尔不群的艺术品格是“中原书风”不可或缺、色彩夺目的一道风景。所以,在这里我还要说:“研究河南书法三十年来的发展,则不能不关注李强!”
笔者对李强书学的关注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其对“现代书法”的探索。当时,他与一批前卫书家在郑州举办了首届“书法主义”展,那次书展曾以新颖的书法理念和震撼的视觉效果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现代艺术气息相对稀疏的河南,李强当算是全省书法界最早“吃螃蟹”的人,他的作品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所以李强书法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是“现代”。然而,交往日多,知之日深,敬之日重。我敬佩李强,因为在他的书学历程中我见证了一种执着于极限、不断进取和勇于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今日之李强已非昔日之李强,他在书法创作上实现了风格上“现代”向“古典”和品质上“画家书”向“文人书”两个层面的深刻转变。每观其近作,皆郁郁然,有金石古风、文章之气!此次举办的《河南代表书家——李强书法作品展》,即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他近年来全新的书学追求,所展出一百多件作品,含盖了真、草、隶、篆 各种书体,书体面貌的丰富当然值得称道,而全部作品的书写内容都是自作诗文尤其令人赞叹,由这次大规模的个人书展我们认识了一位更较成熟的李强。我相信,所有观者也必将为其书法朴厚雄强的风格和博大高古气象所震撼!
毫无疑问,每一位书家都有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其间也必然经历书法风格的转变。而在笔者看来,李强在书法创作上的风格变化则是非同寻常的。它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大诗人杜甫《望岳》的中的两句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如上所述,当李强作为一名书家进入人们的关注视野之后,其书学历程大体可表述为“面向现代”和“回归传统”的两个阶段。前期与近期追求方向和书风面貌对比反差很大,是谓“阴阳割昏晓”。然而,当我们在欣赏这“阴阳割昏晓”之壮美奇观的时候更不应忽略支撑这一美景海拔高度,若非是“造化钟神秀”的泰山,哪里有“阴阳割昏晓”壮观?阴、阳,昏、晓,判然有别;山阴、山阳,是一泰山。高尔基有句名言:“风格即人。”当我们透过书风之变化关注书家其人的时候则不难发现李强书学探求的延续性。
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基础于世界文化交流、古今文化转型的大环境。任何一位书家,要取得无愧于时代的成就都必然面临“面向现代”与“回归传统”双重选择。李强,作为新时期河南书坛重要的代表书家之一,他能够在“现代书法”的探索和古老篆、隶书体的创作上取得过人的成就,绝非偶然。《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李强,人如其名,其为人颇有些“英雄主义”色彩,他以书法事业为己任,是一位为了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笔者认为,李强在他的书学探求历程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强者所具有的锐意进取和刚健沉着的品格特征。
首先,他锐意进取的。李强书学的追求是指向极限的,无论是“面向现代”还是“回归传统”,他总是不断地超越自我,从不满足于些许小的成绩。在奋勇前行的路上,他始终保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豪气。对于李强来说,“现代”风格也好,“古典”风格也好,都不是书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是其登峰途中的一段路程而已。因此,他对书法风格的追求与那些“赶时髦”、“跟风走”沽名钓誉的短期行为是有本质区别的。就书学探索心境状态而言,李强始终“在路上”,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任何一位书家,只要具有了这样的精神境界,纵然在艺术上不能确保其登峰造极,至少也可以使之摆脱“俗”气。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并不是“风格”的“古”、“今”,而是“品位”的“高”、“下”。李强前期与近期的书法创作风格上变化很大,但是其艺术品位始终是很高的,因为在他的书风变化中有一种保持不变的东西,那就是没有“低俗”之气!
再者,他刚健沉着的,在河南书坛,李强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学者型”书家。我敬佩李强锐意进取的***与勇气,更敬佩他沉着笃实的理性精神!他在书学的理论研究方面,不仅发表不少重要评论文章,而且出版有专门的史论著作。他在书法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当然是与其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分不开的。既有理论又有创作,方可谓之“书学”。陆游说得好:“如若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书法亦然。他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当过美术教师,还在报社做过美术编辑,最先是以美术家的身份介入书坛的。试想,若不是在美术方面有专业的训练,他又如何能够在“现代书法”的探索中崭露头角?同样的道理,李强的书法创作能以篆隶书体见长,没有多年的文字学功夫也是不可想象的。何况近年来他在古体诗歌的写作上更下了很大的功夫。在中青年一代书家中,像他这样治学用功之勤奋、文化修养之全面的人,的确不可多得。李强成功的书法实践使笔者更加坚信恩师欧阳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书法不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人人皆知艺术需要创新,但事实上“新”未必就“好”,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易》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我们期待李强在书学探求路上,继续攀登,再创辉煌!
      强者,李强!书法以你而精彩,河南以你而骄傲。
100.jpg
1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和嘉宾
105.jpg
106.jpg
107.jpg
99.jpg
101.jpg
102.jpg
10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必大家看累了,那么就上作品了!
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强作品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强作品


4.jpg 3.jpg 2.jpg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薛明辉
8.jpg
6.jpg
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