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874|回复: 0

《书法经典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4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法经典论》


◇ 魏光明 安徽




传统中的权威性著作或作品一般称之为“经典”。经典继承着这个传统的权威性,书法经典造就了中国书法艺术。诠释经典、研究经典对书法学习、借鉴、创新颇具实用价值。



一、经典的意义经典广义上指某一个历史时期内,最富有代表性和指导意义的文化现象。书法经典是当时书家思维状态和创作风貌的集中反映,是时代艺术精髓的集中体现。一般分为书法经典和书论经典两大类。它是经过历史沉淀后,被历代书家所公认的书法或书论名作,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性和感染力,代代相传、层层传递,使书法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宽广,不断地润育着书法的未来。一般书法作品审美潜质越丰富,其流传的越广、越久,越有可能成为未来书法的经典。



经典书法具有权威性,具有扩张力、影响力,这是一般作品难以达到的效果。经典性作品包含的信息越丰富,对后人启迪性越多,压力也越重。可以说经典书法的精神,早已升华为一种基因,潜游于人们日常书写之中。



1:传承书法经典的意义。



书法经典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同奥运精神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出类拨萃的世界之最一样,经典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不可逾越或望尘莫及的属性,但是书法经典的价值永存!无论过去、现在、将来,正视经典、透视经典、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从经典中脱然而出,创造、建设新的书法经典,应是书家坚定不移的信念。 5oU`[&=Ob  
经典出自于伟大书家的优秀作品,具有相对稳定性、永恒性,都是经得长时间考验的一种先进文化思想品味的象征和独立美学个性的体现,其可靠程度、可信度不容怀疑。随着快餐文化的发展,流行书风的盛行,亲近经典、走进经典、创造经典的心态必然会有所衰退,精工细活式的文化耐性正在走向消退。加强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已显得愈加重要,同一时代、同一书坛相互蹈袭、互为镜相之风日盛,书家纷纷远离经典,作背经判道之势,着实令人惊愕。



2:经典与创新的关系。



经典与创新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不亲近经典、不走近经典,无言创造经典。经典为书法创新提供了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源泉和动力,创新又加速了书法走向现代经典的辉煌。走进经典无须担心无法出新的困扰。识别经典、体味经典、理解经典一般都不难,难在如何学习经典、增强自身的功力,激发自身的灵性,创造出有艺术原创力的新经典。宋代黄山谷有诗曰:“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挽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凤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诗中赞美了五代杨凝式是不但善于学习经典又不拘于经典而能创造新经典的大家,杨凝式的创新精神当是我们学习经典的楷模。

重视对经典之作的学习与借鉴,是书家学书的相对捷径。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不怕重复阅读,经典带给人视觉心理上的愉悦、新鲜、感动,其意义就在于不断创造历史,成为新的历史。其传递文化精神的超越性、永恒性、鲜活性,代表了一种崇高和完美的精神。还有病态的和带有缺撼的人性传达有时也会成为经典。中国书法的笔情墨趣、结体章法均来源于对书法经典的不断总结,经典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书法家,同时,一代又一代书家又在不断地创造出经典,丰富和发展书法的内涵。书法从远古走向现代,传承着中国人数千年的精神生活。只有走进经典、深入经典、才能从经典中获取知识和智慧,任何放弃


或排斥经典,另起炉灶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也是经不住历史和时间的检验,注定是要失败的,这已被历史许多次证实。



时代孕育着经典,经典当随时代。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经典,中国书法艺术天然地排斥重复,天然需要吸收时代审美气息。书法多是书家个人行为,融入书家的个人情趣,实属必然。走进经典、创造自我,塑造书法新境界。经典往往是书家在其特定的生存空间将某种***倾注之中,这需要对“经典”的锤炼、淘洗,只有书家综合艺术素质进行完美的组合,才能诞生出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之作。经典永远与创新相伴,有意识地创造经典是不现实的,不可取的。

二、经典的法则



艺术忌雷同,重创新,重个性。每当艺术走向程式化道路的时侯,经典便成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有力杠杆。每个时代不乏探索者,时代又往往缺乏对传统、对经典的深入理解。文化的价值在于推陈出新,真正有志于书法创作的人,首先应培养敏锐的汉字造型能力已显得迫切重要。书法的经典性还体现在时代主流审美文化上,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上,上承传统,下启未来,书家对历史文化流程的把握和驾驭艺术技巧方法的高低,决定着其艺术的涵容量。书法作品艺术涵容量和前瞻性浓缩着、孕育着历史与其时代丰厚的文化信息。



三、经典的启示



书法的经典表现在艺术的多元化,延续性。崇仰经典、法求经典,应探求书法经典产生的渊源和发展历程,借以增进学识,致以良知、求诸建树。人们崇尚经典,唐以前大致呈现“千帆竟发,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从秦汉辉煌、到魏晋变异,五种书体相得益彰,共同谱写了艺术发展的光辉篇章。见贤思齐,求索不已。唐以后,由于唐太宗李世民极力推崇王羲之,书坛关注经典多聚焦于行草书,二王书风渐成主流,无形中导致形成了书体之间的局限和书风的狭窄,其负面影响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一)突出行草导致其他书体艺术发展严重失衡、滞后。(二)单学行草必然忽视对其它书体的研习。(三)“格守定则”膜拜二王,导致“千人一面”,格辙雷同。只见手法、不见性情,书法格局越来越小。其实二王一生实践“似我无非新”、注既不定、高贵变通的书法理念,在“变中求进”。后人书家往往陷入在“定中守旧”的误区,书家的悲哀?经典的悲哀?经典有其“崇高典则”的特征,但却不可视其为“戒律”和“定则”。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经典书法的变,属非固定“模式”,师古、师法、师心,融会贯通方能触类旁通,才能体会书法经典之博大精深。



经典书法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意义,成为后人学书的范本,经典书家成为大众顶礼膜拜的对象。经典给后人以规矩、以启发,有助于书家提高技艺,增进审美意识。齐白石语:“学我者死、判我者生”。临帖、模仿是书家走向成功的初级阶段,知有所取、知有所舍。才是书家学习经典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书法的终极目标应是书家个性的变通与创新,对经典的理解还应持动态的活性观点,因人而异,与时俱进。经典之作无论从形式、技巧到精神境界只有达到了超常的高度,其历史地位与审美价值才会被社会所公认。



在星光灿烂的书法历史长河中,“经典书家”或“经典书法”可谓屈指可数,他们探文墨之妙道,索万物之元精,建立书家对书法艺术本质语言独特的理解和创造。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健还在于对书法本质精神的独特把握和阐释。抛开中国书法经典、背负中国书法负载的民族文化精神,完全以一种异域文化体系眼光来审视中国书法,其创新前途未必光明,同样,完全向古人看齐,照抄古人,将经典的意义僵化也是不可取的。历史上书法的翻版也许会带来一时荣誉,时间以久多半会被历史淹没。



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呼唤精品意识。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地认识“经典”的意义,深刻地领会“经典”的精神,立足于书法艺术最高精神,自强不息、矢志不移,继承、创新,勇敢地、自觉地融入书法运动之中,墨海弄潮,展示书法艺术多姿多彩的美,这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精神的具体体现。



学习经典、分析经典,将其分门别类,从笔法、技法方面对经典。通过大量的技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风格、品味,最后过渡到吸收、转化的方面,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也不乏艰辛、痛苦、无奈,这需要书家保持一个平静、完整、非急功近利的心态做保证。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倾注书家人生之修养,宣泄内心激缠绵之情怀,至真、至善、至美。搞书法需要付大代价,当你费了很大的力气攀上这座艺术山峰的时侯,可谓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此时精神上的富有与幸福,是物质世界无法伦比的,每一个书家都应该庆幸选择了书法艺术。



经典决定了书法艺术语言的纯净度与生命力,继承着书法内在的稳定与规约。同时,经典文本具有的深刻性与丰富性,使人们解读经典具有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由于国人解读习惯与解读者个体存在差异,经典不断被重新发现,被重新塑造,有时也不免被神化、歪曲,表现在:(一)容易产生对经典的盲目膜拜,成为书奴;(二)容易产生历史悲观主义,认为经典就是书法的全部;(三)容易产生对书坛各种正常现象忍不住大惊小怪。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也会产生一个时代的书法经典。后人视今,当同今人视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人们视野渐宽,书体臻美,经典的选择随之日广,经典的存在往往会是一个时期的经典。正所谓经典具有运动、不朽的特征,今日经典还能成为永远吗?时代呼唤更多精品出现,呼唤更多大家写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经典之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