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4485|回复: 7

读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9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读印
孟宪华 2004-1-3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这是歌曲《读你》的一段歌词。
    常言道:印如其人。读懂一方印仿若读懂一个人。读印是每位篆刻作者学习借鉴他人之长的过程,它有别于读文章,这其中有欣赏甚至是研究的意味。它有赖于“读”者的知识准备、实践经验。记得初学篆刻时老师叮嘱要多读印谱。最早能读出点眉目的即是刻治工稳细腻方正的汉印,叹其精致之美;进而对将军印急就章之疏密略懂一二,叹其参差自然之美;继而可以读懂些古玺印、瓦当、封泥之妙趣;再而对近当代的印作私下里有了一些评判。
    读懂是一种快乐,在上大学的时候,1992年国庆节放假,同学几个相约去了上海。我的收获,一是被上海的大都市气魄震撼了一遭,更重要的是把仅有的500元钱在朵云轩、古籍书店、福州路书店做了交换,换了一大包书。其中有《石开印存》、《刘一闻印稿》、《吴子建印集》,以及陈振濂先生的《书法学》。在回来的车上,乐不可支的我迫不及待地读起印谱。手捧《石开印存》仔细读着,会心之处便与同学讲着,可身边没有一个可与我共读的知音。回校后便一纸书信寄与老师、同道一吐为快。那份读印之喜悦迄今难忘,之后的日子我都在努力地读懂他人的印作。
    读不懂是一种苦恼。近些年来的印坛真的出现了不少我很难读懂的作品,其中包括石开先生的印作。于是我开始怀疑自己与时代的差距,尽可能地在传统与创新、古典与现代思潮中寻找能解读偶像印作的依据和切入点。“必须肯定了秦汉印,我们才欣赏封泥、瓦甓;必须肯定了封泥、瓦甓,我们才能欣赏吴昌硕;必须肯定了吴昌硕,我们才能欣赏齐白石,来楚生。没有这种逐渐的过渡,我们不会承认王镛,也不会承认石开。”(徐正廉《徐海篆刻的意义》文)从徐正廉先生的一席话似乎可以找到解读石开先生印作的路径,但我想这对于我的确需要一个过程。偶尔读到石开先生的一些文章及其对流行印风作品的点评,可知先生是主张个性张扬的,但这还不足以说服我,相信先生一定有他的道理。很难读懂的并不一定是不好的,以单刀劈刃治印的齐璜亦曾经历不被人理解的过程,而今已经是传统的范畴了,那是经过历史考验淘砺而得的真金。从另一个角度讲,读过之后如坠云里雾里的印章是不是就是好的,后学者还需持冷静的态度来审视自己的创作道路。孰不知,愈是恣肆、奔放的作品,愈需要理性作为支撑,否则即是信口开河的欺世行为。
    读好的作品如临春风,如品佳茗,如逢挚友,如对至尊。总之亲切、惊喜、崇敬……,心领神会之处快乐生焉,此时“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的歌声又萦绕在耳畔。读不懂的暂且放一放,希望以后的某一天可以读懂它。
   

发表于 2004-2-9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印

艺术的范畴是宽泛的!
孟宪华先生或许您喜好欣赏工笔。
但是有人偏好大写意,
取舍不同已
艺术不必强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26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印

有些作品初看还好,可是越看越无味,有些作品初看不懂,可越看越好,越看越是气势磅礴。这就是作品的感染力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1_2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1_3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