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钟书评 于 2011-4-22 17:14 编辑
张万庆书法选----序
序
许恩惠 张维
张万庆先生是华夏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我们相识多载的忘年之友,我们从内心里敬重他、仰慕他。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朴实、凝重、独树一帜。他采用魏碑的结体与颜字的笔意,将魏碑与颜体这两种较为厚重的书体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不求小巧,拙中求巧;不弃小拙,巧中更拙。加之行书泼墨之老辣;隶书行笔之圆润、金石运刀之节奏。使其书法作品既有传统的功力,又具有独有的个性,是北魏派书法营垒中最为耀眼的代表作之一。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之所以含蓄、大气,原因是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于1958年大学毕业后,相继在展览馆和博物馆工作14年,长年累月地在文物博物书画碑帖和古代钱币中摸爬滚打,曾是博物馆系统颇有名气的古币鉴赏专家。七十年代以来,他与志同道合的好友合著出版了诸如《孙子兵法》、《柳宗元诗文集》、《李斯子》、《李贺诗集》等古典文学研究成果;独自著述出版了文学集子《河东文选》、《古词选读》和韵文集子《说东道西》,还出版了金石篆刻集子《愚尘印痕》,《张万庆书法作品集》《张万庆书法集》《张万庆书法和陶瓷书法》等。这些成果,充分说明了他传统文化之丰厚和书法艺术字外功之雄奇。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之所以朴茂,甘醇,是他长期实践与磨练的结果,他八九岁时即跟私塾先生学写字,中学时曾在石印社里写页子(石印稿)。在博物馆工作时,就住在碑林的旁边,亲自参加数千件古碑的清点、拓片、编目、修整等研究工作,诸如《王尚恭墓誌》《刘根造像》等著名碑帖,早已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他曾担任过博物馆长、文化局长、宣传部长、艺术馆长、画院院长,然而不论工作有多忙,他的主要精力都尽可能花在书法的学习与钻研上。 他曾在郑州、北京、上海、广州、日本的长崎、韩国的汉城、泰国的曼谷举办个展。他参与举办的各类展览不下一百多次,其中《全国竞选国花书画展》、《中国佛教书画展》和《当代中国工笔画展》等全国性书画重大活动的作品评委主任就是他。为了表彰他在书法研究与书画组织方面的成绩,国家文化部破例于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张万庆书法篆刻作品展”,展览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文化部的名义为健在的书法家举办个人展览,这还是第一次”。
张万庆先生在书法创作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比如:他认为临帖与读帖应当是书家永无休止的“充电”进程,一遍有一遍的心得,一遍有一遍的升华,而且要读多种帖,只有多读才有比较与识别;他主张写小篆的人要多领悟大篆的笔意,写唐隶的人要多吸取汉隶的韵律,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媚艳色,增添书帖味;他提倡书法要力求写出古人的规格、时代的风格和自己的性格;他呼吁对现代书法不要排斥、而要借鉴,因为凡优秀的现代书法作品都必然具备传统的功力,金石的构图和国画的韵味,而这些往往是书家的软肋与不足。
张万庆先生是一位不断探索与创新的书法家。1998年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休之后,彻底摆脱了事务性的干扰,用他的话说:“好像得到了二次解放”,全身心的投入到多载体的书法艺术探索中。当年与木雕艺术大师合作,采用阴雕、阳塑、镂空与拼接等多种技法,创作了两百来种木雕书法作品,这种浮雕与半浮雕式的木雕书法,给人以清新的感觉。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的往返于景德镇、佛山、邯郸、淄博、宜兴、跃州、禹州、汝州、洛阳与德化十大陶都,以陶瓷为载体进行书法创作,历时五年多,行程两万里,克服困难,经受艰辛,终于成功地创作出十大系列陶瓷书法作品1300余件,将陶瓷与书法这两种国粹溶为一体,为书法艺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被大家誉为数百年来系统地进行探索的“陶瓷书法第一人”。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作品,被视为墨宝,广为国内外专家、名人、学者和单位珍藏。李先念、李瑞环、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张学良、陈立夫、费孝通和李准等社会名流,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 华侨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和叶剑英纪念馆等文博部门都有他的作品收藏。1991年为中央电视台题写的“夕阳红”三字采用至今;1994年创作的篆书“家”及其配文,以极其优美的语言将家庭写得分外温馨,其内容美与形式美都为人们所喜爱。几年来,已以木雕、石雕、月饼模和丝网印刷等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成为众多仿造者仿制最多的书法作品。
张万庆先生将要迎来70华诞,在此,作为挚友,我们将他近期的100件作品编辑出版,算是献给他70岁生日的一朵小花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