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度沉寂的贵州书法异军突起,在全国各大展赛上佳音频传,涌现了一批颇具实力与才情的青年书法家,朱俊首便是其中之一。 虽然与俊首只匆匆见过两面,但对他的作品,我却是一点也不陌生的。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全军书法展中,俊首便夺得过全军书法大赛的三等奖,是获奖者中唯一的普通士兵。转业后,俊首被安置在修文县自来水公司。人到盛年,结婚,生子,赡养父母,生活的很多事情接踵而来,迫使俊首暂时疏离了纸笔,穷于应付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烦琐事体。然而,心中的牵挂总是难以释怀,2007年的全国第九届书法展,俊首按捺不住心中的***,写了两幅作品寄去,最终却石沉大海。俊首没有气馁,买来九届国展的作品集,认真学习,寻找自己的差距,调整自己的状态,终于破茧而出,在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中闪亮登场,并一举荣获2008中国“梵净山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金奖、“金海杯”贵州省第四届行草书大展金奖、贵州省第三届“茫父杯”书法大赛银奖、贵州省第二届楹联展铜奖和贵州省“黔冠杯”首届书法篆刻小精品展三等奖等。 俊首幼承庭训,天赋才情。读小学的时候,写的字就为身边的人所称道,也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崭露头角。八十年代,俊首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克服交通等诸多不便,参加了贵州省书协组织的书法培训。这期间,俊首广泛涉猎,在唐楷和北魏各碑之间流连,得到专业的指导与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理论指导上,廓清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从业余爱好进入了专业的书法学习。 俊首是一位比较全面的书法家,除篆书外,楷书、隶书、行书和草书兼擅,尤其长于行草。俊首书法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纯净”二字,这是他向经典致敬和学习的必然。俊首书法的“纯净”,给了我三个方面的强烈印象:一、对古人的师法非常宽泛。在俊首的书房,我看到满壁张挂的日课,有对《圣教序》、《中秋帖》、《自叙帖》、《苕溪诗》等二王脉系经典名帖的心慕手追,也有对北朝碑版、敦煌残纸、民间写经等书法资源的虔敬致意。不管是宋四家还是明清调的代表书家,俊首都曾广泛涉猎,多所会心。入古深,根基夯得厚实,因而能在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做到绝不向壁虚造,信笔草草。二、落实到他的技法上,起笔、收笔、转笔,笔笔交待清楚分明,但又不以形害意,全以性情驱遣指腕,在干净果决的行笔节律中绵延他有意味的书法的“线”,这也是“二王”一脉婉转流美的书风之最大特色,在俊首的笔下把握得极精准。三、在与俊首的交流中,我发现他沉静寡言,内心不浮华,个人审美倾向于简洁灵变。因而他最为我所敬服的,就是他极强的消化融合能力。当今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许多书法人在眼花缭乱的选择前无所适从,更期以“百家米煮一锅饭”,结果往往弄成了“杂糅”、“四不像”,就像一个人想把所有丽人的美集于一身,结果非但不美,反而顾此失彼,落下了东施效颦那样的笑柄。所以取法多方只是基础,为我所用、能用以及用好才是关键。书法的美是多元的,书法的流派是纷繁的,面对厚重的历代经典,找到适合自己研习的那一部分,才有可能冶炼出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更为难得的是,俊首的书法没有止步于此,更没有囿于书斋,而是紧跟时代,比肩时贤,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俊首的书法实践,是能动性的,不仅追慕于前贤的经验,更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强调个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对话,“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已初步具备了自家风骨。在年轻一辈的书家中,能达此境,殊为不易。 漫赏俊首的书法,我每每为其神韵所倾倒。神韵是书写者内在生命力的迹化,是书家才情的外在显现。不同的书法墨迹,也就理所当然地反照出作者的性情、神韵和张力。在一件作品中,“神”是生命的流动,是内在的韵味和精神气息,当然也是作品所营造的一种氛围。展观俊首的作品,那扑面而来的清俊之气便让人眼明心亮。其挥毫落纸之际,以独到的化裁之工,充分发挥毛笔的特性,形成点、线、块、面的大小、粗细、聚散、浓枯、润燥等极为丰富的变化,往往能别开生面。在一种流动的“感觉”之中,笔画与笔画组合、穿插、照应组成块面、单元以至于整体,无不在一个充满张力的气场下完成。作品神采外溢,臻达“五合”妙境,体现了浓郁的抒情色彩。 俊首最为擅长的是草书,有两类,一为核桃左右大小的小草,二为大草,二者的根底均是孙过庭的《书谱》。其小草精密,俊逸流便,多守孙轨,是真正的才俊文彦之书。无论章法、墨法、字法、笔法,无不透出一个“才”字。试看其章法处理,或疏或密,或平稳或激宕,各具情态;再看其结字,收放自如,趣味横生。其笔法更是不拘一格,藏露兼施,刚柔并济。甫一现身,便如玉树临风,英气逼人,我疑心他“俊首”之名给予了他潜移默化。去年九月中旬,“交通杯”全国书法篆刻展在黔南都匀市举办,我和一帮书友专程去展览现场观摩学习。俊首入展的那幅小草作品,春光满纸,落英缤纷,轻快而又畅达,悠闲而充满诗情,恰似一条在山间流淌的小溪,叮咚有声,蜿蜒有致。久久地驻足在作品前,向前兄对我说,俊首这件作品,线条内敛、干净,实乃草中君子,与获奖作品比起来也丝毫不逊色。 我个人更喜欢俊首的大草,俊首的大草,每于清俊之中呈现灵动之笔,在明润之中显露浑厚之韵,既爽健潇洒,又清新润和。用笔变化多端,正侧、偃仰、向背、藏露、转折活泼跳跃,不拘一格。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动态联系,使作品在洒脱超逸的气韵之中,又让人感受到气骨的稳健和庄重。疾涩相济,涩笔克服阻碍,全力推进,势如破竹而又简净洗练。 虽然俊首的草书学过张旭、怀素、黄庭坚、傅山和王铎,但感觉他最出色的还是把孙过庭的《书谱》放大了,这可能是俊首在书法学习与创作中真正意义上的成就。全国首届草书展的金奖得主王义军是把大王放大了,但面目基本上还是大王,而俊首把孙过庭放大了,似孙而不是孙。孙出于王,但性情比王“烈”,王以萧散之韵取胜,孙以绮丽纷披之笔见称。这“烈”、“纷披”是否更契合俊首的内在性情?他放大了的孙,注入了时代特点,比如强调各种关系对比,注重整体的形式构成,讲究墨色块面处理,字形大小变化等等。这里还要说的是,王字一路放大不易,后来者放大多加以颜法,如当代张旭光先生,俊首却完全不用颜法,而又能做到大字不散,显示出力感,这关键在于发力的技巧。俊首的发力技巧在转笔,以弹性之巧力胜,而在行笔中注意速度的掌控,以致不流于飘浮。在收笔处时紧时松,强调紧而不至于拘谨,松而不至于懈怠,张弛有度。这些特点,俊首在今年七月底于贵阳美术馆展出的“中韩书法交流展”的那件作品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除了精纯的草法,俊首不把每个笔画都写得光洁玉润,而大量使用涩笔、破锋,打破一味的甜美和平淡,大胆突破狭隘的中和之美,使作品“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纵情至性的天机流露,客观上收到了淋漓酣畅的艺术效果,诚如刘熙载所言:“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艺概》) 当然,草书最需要的还是艺术***,是那思接千载、御风而行的浪漫主义情怀。俊首正是具备如此素质的一位书家,从他对草书线条、结体、章法的熟练驾驭和精彩布局,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卓尔不群的艺术感悟力。归根结底,书法只是借助笔墨线条抒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再高明的技巧都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作品背后那一颗炽热跳动的心。无论是巨制鸿篇还是尺幅小品,俊首都能“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把自己的真性情和生命体验凝聚于毫端,凭借手中笔墨“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运用有形的笔墨语言和对线条形象的塑造,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赋予每一件书法作品以鲜活可感的灵魂。 生养俊首的修文,是王学的圣地,是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悟道、讲学的地方。王学的精髓是“致良知”、“知行合一”,阳明先生认为,人心之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故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对于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生活于斯的俊首来说,王学对他潜移默化式的启迪,甚至作为俊首心灵皈依之所在,乃至一生所求至高之境之所向,都是毋庸讳言的。俊首的书法,很多时候书写的都是王阳明先生的诗作,显见出俊首对先贤的顶礼与自觉学习,而阳明先生除了在军事、哲学和教育诸多方面的成就,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俊首从中所受到的沾溉与影响,自然是深远而又不可估量的。年近不惑的俊首正走在一条方兴未艾的求索路上,我欣喜地看到,作为书法家的朱俊首,有他自己的追求和思考,前路正长,俊首肯定还会有新的突破与发展。作为朋友,我深深地祝福他! 2010.08.16改定于三元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