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iejichang 于 2010-8-18 15:36 编辑
胸中丘壑 笔底波澜 ——读郑庆伟书作有感 也不知是第几次品读郑庆伟先生作品了,但每一次品读都能让我感动。 当今文艺界,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特别是中、青年书画家群体的崛起,让本就生趣盎然的文艺界更加兴盛。郑庆伟先生以多年的积累,屡获佳绩,一举夺得兰亭奖一等奖,是中青年书家群体的代表,他在为书法艺术的创新进行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 此展作品中有一部分为郑庆伟先生临古之作,他的临古之作并不是一板一眼的精准临摹,而是加入己意的意临。在追求个人风格过程中,这种临摹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没有一种个人风格是建立在一片空白上的。早在古代,有经验的书法家就已经在身体力行了。明人祝枝山评米芾曰:老米临兰亭全不缚律,虽结体大小亦不合契。盖彼以胸中气韵稍步骤于乃祖而发之耳,上下精神,互为流通。 (见《书林藻鉴》卷九) 临书而连结体大小也不合,这实在玄乎之极。祝枝山这里讲得很有意思:“上下精神,互为流通”。只需要精神流通了,郑庆伟也就在自己的临摹过程中寻求到了自己的点,他的临作《刘中使帖》、《蒙诏帖》、《鸭头丸帖》等可见一斑。 郑庆伟先生作品以行草为主,也是最见功力的。其书虽以二王为宗,但兼收明人笔势,在晋人残纸朴厚。方圆并用,方中有圆,圆中寓方,方笔中见庄严,圆笔中显流畅。作品洋溢着火一般的***与浪漫,豪放、大气,有张力而不张扬,他不仅***发在点画与线条中,而且把***释放在读者的整个视觉空间。其书楷行草间杂,字与字之间连绵,大有一笔草书之意,在整篇节奏的带动下,其中的行书也写出了草书的笔致。王献之所创的“行草”一体在此处得到了精彩的发挥与展现。作品中用笔粗细变化也比较明显,但一字之中,点画的粗细对比不甚明显,这样不会使字看起业轻佻花俏。往往三字一组、两字一组、数字一组做为组合,这梓的用笔无疑使章法的变化带来的块面效果,在章法构成上增强了虚实对比。用笔中连带较多,但并还觉其凌乱,而觉如清风缕缕。作品字与字的连属使得行气得到 了外在与内在的贯通,字与字之间不分你我,互借互让。这种处理方法已经超脱了单字书字的观念,而是从大局着眼,行乎其不可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如《名句选录册页》作品能通篇一气呵成,尽情地腾挪振荡,跌宕起伏,强烈对比,惊人耳目。每句初始字形略小,后渐次作品放开心手,或午间以茂密取胜,行距几无,字与字之间不仅上下错落,而且从横势上左右穿插,间或长笔舒展,真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使疏密对比发挥到了极致。墨色变化也为章法上了虚实轻重的对比。 才华横溢,有思想且躬耕不辍,成就了今天郑庆伟,希望郑庆伟先生的明天在自由之中更多的体现出沉静与安详,再造新辉煌! 希望郑先生赐赠斋号“洗心堂”和作品集珍藏学习,谢谢!!! 132500
吉林省蛟河市实验小学 谢吉昌 电话:13894282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