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29764|回复: 409

【2010年7月强档人物】李明(安徽)——精彩回帖赠作品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30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2010年7月强档人物】李明网获奖赠书名单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135329-1-1.html


【2010年7月强档人物】李明(安徽)


李明艺术简介
李明,字明之,1971年生于安徽怀远。斋号寻常斋、琢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北京国尚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成员。
作品二十余次在全国大展中参展获奖,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九届国展提名奖,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全国二届扇面展提名奖等。
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展;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展;全国首届草书大展;全国首届册页展,全国二届隶书展;中国书协千人千作展;全国楷书名家邀请展,全国“渊源与流变”二王书风研究展;“秦皇岛之约”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全国百名中青年名家书法作品展,“翰墨华章”新中国60年书法名家学术提名展,纪念赵朴初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
书法作品及相关文章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书画产业报》、《书法》、《中国书法》、《东方艺术》、《中国书画博览》、《水墨味》、《国尚》等多种报刊杂志及各大专业网站。

——【赠书说明】——
赠书——《中国书画博览李明专辑》.jpg
本专题将选取50 位优秀回帖网友,分别赠送《中国书画博览李明专辑》一册,此活动将持续到7月底!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7月强档人物】
安徽>>>李明


{众家评说}

愚观之(《李明书徐渭小品文四则》小楷册页)颇为震动,全篇洋洋洒洒,数以千字,一气而成,精微入扣,法度谨严,始终如一。当今书坛能以小楷成文者已稀而罕之,时代之浮躁、功利之逼人,谁又能平心静气焉!唯雅人和高人耳!愚愧不及也,唯羡赞而已。期再观者认同。

——曾来德《跋李明书徐渭小品文四则后》

东坡居士题跋 (2009年作).jpg
东坡居士题跋 (2009年作)jb.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7月强档人物】
安徽>>>李明


{众家评说}

寻绎李明的艺术实践之路,我们可以发现他是在不断地往回走:由元代的赵孟頫走向宋代的米芾,再由米芾走向唐代的张旭、怀素、褚遂良;而后进入南北朝,从多变、劲健的碑版世界中获得营养;而近期,则更多地从王羲之、王献之等魏晋名士法帖或文化传统中获得教益。
如今李明的笔下,粗略地一看,是某种时下流行的“魏晋风韵”,但一细细打量,却并非如此简单,他的笔墨间除了二王之外,尚有唐人(如褚遂良、怀素等)、宋人(米芾),甚至北朝人(如魏碑)的不少东西,只不过李明将它们化解、融合得异常巧妙,使得一切无迹可寻罢了。
这大约就是李明比当下许多的“新帖学”或“新二王”派的高妙之处。同样地是在刻苦的攻读、研习那个被疏远了的经典传统,有的人是死抱着一家一法不放,把别的东西全不放在眼里;而有的人却是将它视为通途或是一扇“理解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李明属于后者。

纯粹,是一种高级的美。
李明深谙此一道理,所以他作书,无论大字还是小字,也无论楷书、行书,或者草书,用笔之简练、墨线之纯粹是他首先所要追求、把握的。所以,他的作品粗看流美而雅致,但内涵远非止于此,简静、萧散、空灵、纯净……这是李明作品更为内在的一面。正因如此,当我们面对他的作品,每每会有爽爽的清气扑面而来。
李明的书法是沉静的,一如他的个性。但在这沉静的背后是一颗跳荡、激越的灵魂(这一点,你若非与他多接触便不能发觉)。正是有着这精神的能量作支撑,他的书法,虽以简静、平实的面目出现,却是蕴藏着一种张力、动感与变化。

——李明的书法正是在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理念与实践中,达到了动与静、刚与柔、张与驰、虚与实、单纯与丰富的平衡与协调。所以,它们给予我们的印象是平和而不是躁动、纯净而不是混杂、力量藏于内而不是外。
每一个灵魂,都是一个精微的世界;每一个灵魂,又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艺术,大约是灵魂最好的展示方式。所以,凡优秀的艺术家,必是展示灵魂的高手;凡优秀的艺术作品,必致精微,也必致广大。
李明的书法有着精微,也有着广大。


————马啸《李明的精微和广大》
01个照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7月强档人物】
安徽>>>李明


{众家评说}

大凡成功之书家,未有以一帖终其生者,就书体而言,亦未有从一而终者。李明虽行草了得,而楷书尤是方家里手,深得识者垂爱。其楷碑法较浓,墓志之趣尽在其中,而早期以元明为基调者已荡然无存。魏晋楷法乃书家必经之路,李明直入殿堂,苦心经营,临习不辍,已得上乘之法,加之行草二脉已通,将其融于楷体,故灵动而严谨,古拙而飘逸,抒情达意,令同侪羡煞。
————王金泉《寻常斋书法漫笔》
东坡题跋(2009年作).jpg
东坡题跋(2009年作)jb.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7月强档人物】
安徽>>>李明


{众家评说}

李明书法诸体皆擅。其小楷书强调骨法用笔,气息高古,章法上自然天成,笔下又隐然有魏晋风度,毫无当世写小字骨力怯弱的弊病。李明早年能写一手极好的赵吴兴味道的小楷,我曾见到他多年前发表的小楷作品,通篇严整工致,深得松雪三味。后他又在北朝墓志中浸淫多年,对《司马景和妻墓志》、《吐谷浑墓志》等用功最勤。近来,他又上溯魏晋人楷法,尤其是对右军的楷书,他一直苦心临习,欲直达本源,不断发掘其中的丰富内涵。观其近期楷书,以右军之体势,兼得赵松雪之韵致,严整而不乏灵动,古拙而每见匠心,与时下作干禄字书者,有霄壤之别也!

——季 永《看似寻常最奇崛——李明书法印象》
02在第一福地.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7月强档人物】
安徽>>>李明


{众家评说}

李明的书法,总的来说可以以“清刚”二字概之,这两个字恐怕也是他性格的特征。古人讲“字如其人”,信也。其作品的疏峻跌宕、刚劲峭拔,每每能给人以隐秀清虚之感,仿佛有一种冷香逸气,令人挹之无尽。在这个意义上说,李明书法所传递的信息颇类似于南宋姜白石的词境。是一种“波心荡,冷月无声”式的清空超逸和散淡雅致。在当代书坛,大家都在追求强烈刺激的视觉效果,李明这种文人情趣是难能可贵的,从这也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文化审美境界的一种坚持。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如果“质”的东西过了就流于疏野,“文”的东西过来,就会虚伪轻浮,故君子之风是“文”和“质”的高度统一。李明的书法,既可见妍美又可见骨隽,说到底就是既有“文”也有“质”。当代许多书法家,以流美取胜的,往往失之纤弱轻浮,以质朴苍茫取胜的,又易堕入粗野。纤弱轻浮是“儿女气”,粗野则是“村夫气”,如果从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来要求,恐怕俱非正途,而唯有“君子之风”才是最高的。李明的为人正体现了这种君子风度,他待人真诚,胸怀坦荡,既有涵养,又有真性情。

——--耀文星《简洁醇雅  隐秀清虚----李明的书法印象》
东坡题跋句(2009年作).jpg
东坡题跋句(2009年作)jb.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7月强档人物】
安徽>>>李明


{琢庐夜话(节选)}
李明

癸未之秋,吾负笈北上,游学于京华,不觉已四年矣。京都乃精英荟萃之地,艺事展会络绎不绝,大家名角出没其间,此皆目之所未及也。吾蒙师友指教,茅塞顿开,受益良多。又常与知己二三子聚,谈书论艺,须臾间忽有所悟。拙书不工,生性愚钝,然有不移之志;吾虽顽石,难以成器,唯存自律之心,因以琢庐自励。

吾性喜静,每爱独处。自居于京,离乡背井,竟尔烦扰渐远。当夜幕以降,周遭车马趋静,孤灯与我相伴,遂闲啜清茶,漫临古帖,真人生快事,恍惚天地之间,唯吾独在。或尔心游于书籍之中,犹与高人雅士相接,每遇有动于心者,皆记之二三语。既倦而眠,酣然不觉东方大白。

案置碑帖,如晤对古人,提笔展纸,颇有思接千载之感。吾每临此时,心灵忽尔沉静,古人须眉表情亦恍若眼前。故下笔点画似有由来,如放矢有的,纵马有缰。烦杂之虑亦化为乌有,身心顿作物外之游。

吾学书有年,早不得其要,幸遇吾师杨士林先生,始入门径。杨师博学识高,性若幽兰,不与人同。近年居京一隅,专注古玩书画鉴定,于陶瓷最为钟爱,因自号“陶隐”。尝自题陶隐草堂诗:流韵万年式不同,抟泥还赖古贤功,而今遂我本初愿,陶隐游心无念中。语含沧桑,其意萧然。吾从杨师时,先生曾作《游心集》,去此恍然十余年矣!

今观董玄宰书《玉鸾谣册》,冲和温润,气息清逸。尤其笔墨精良,令人犹见其挥运之随心从容。此老格调如山中清泉,云中白鹤,清绝高旷,逍遥自在。然其牵丝联结处,虽纤如毫发,却尽显风情曼妙。此册后有虞山钱谦益跋:“思老风度俊逸,才艺兼绝,其作书作画,一超直入,不凝习气,如禅家之得悟机,时人咸不能及。夏五月笥中展观一过识此。”禅家之得悟机一语,正得其妙。

明中季姜逢元《草书纪游诗册》,吾省博物馆所藏。先前未有印象,今春于庐城古玩市场旧书店觅得此帖,吾视为傥来之物。姜氏此书为绫本,笔画提按有力,尤为生动。面目颇类陈继儒,结体稳健,笔触细腻,又有取法十七帖痕迹。其书虽未能比肩董思翁、黄道周诸家,然笔墨为典型明人特点,自有可取可观之处。唯不能自成面目,太过着力,故未至高境。可叹历史无情,黄沙漫漫,不知湮没然多少才人!姜尚存此册于世,幸者也!。

何谓经典?其特征有四:一具典范意义,二具美之价值,三能导人以正,四能恒常存在。余尝观当代某名家展览,其规模之大,造势之强,鲜有匹者。其人其书其名皆为当代佼佼者,余常敬慕之,因怀惴惴之心,乘兴而往。然作品多于形式用心,大者皇皇巨制,小者满目眩然,静观揣摩,则令人心意顿灰,若以经典论之,无一可堪者。忽忆西方哲人黑格尔语:斯若一庙,装饰堂皇,却无圣神。故琢庐主人曰:书之道在于内,动人者更不在多,得一经典之作足以名百代,少少许则胜多多许也!
明清两朝文人,独赏自性,向慕精神之优越超拔。面对四时风景,巡目烟霞空谷,手摩金石字画,游心禅意道旨,避负重而得轻隽,舍物障而为无迹,故所作散文小品多有闲雅之趣。余甚爱之,案头常置明清小品文选,感其天真自由,独抒性灵,竟陶然其间。因作书多抄录之,亦书亦读,岂非两全其美乎?

近日读《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古之文人,吾最赏苏子瞻,近代尤喜林宰予。东坡有诗:事如春梦了无痕,一语感动古今。东坡居士尝尽人生百味,参透生命之道,随遇自适,悲天悯人,人品之正,艺境之高,令人高山仰止。林氏此传,亦益彰语言之妙,若清泉出涧,白云卷舒,宛如春雨,润物无声。

吾友田九亭君,工篆刻,学黄牧甫。印如其人,清新工稳,温文尔雅。吾与九亭为同窗,私交甚佳,用印多为其所刊。昨又携两枚印章与予,边款“为李明刻印是我最头疼之事”、“第四次刊此颇有黔驴之感矣”,语虽有无奈之意,实显九亭谨严谦逊本色。

草书贵简,简即不多余也。古人曰“大道至简”,君子藏器,身无长物,固一理也。简约质朴,意到即止,点画之外亦须慎重,此中之要,不可不辨。

世评赵吴兴,多讥其媚,盖以人论书耳!吾以为大谬也。子昂大才,博艺专精,生不逢世,故陷尴尬之境。假令他人若此,又当何取也?逃避实为抗争,无奈唯有面对,此智者之举。赵吴兴挽时风之既下,成百代之楷模,处逆境而有大成,实可敬也!其书平淡中见奇崛,点画沉厚蕴蓄,绵里裹铁,直入魏晋,坡仙之下当无出其右者。

米芾最重技法。早年集古字,几于乱真,深得二王神髓,世传子敬书多为其所临仿。吾爱米老翰札,爽爽有魏晋风气,轻松自得。味其书,确有“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之意。盖全仰历练之功,才得解牛之术,吾辈多不侪矣,故去之远甚!

当代书法,并非缺乏个性者,“强调自我”与“张扬个性”已为当下喧嚣浮躁之注解。人各有性,物各有主,不可强加。窃以为个性当以道显,道愈深,性愈显。离道而趋性,若杀鸡而取卵。书,寂寞之道,万物同理,皆归之于常。常,道之基也。知此,人所得失取舍盖自明矣。

学书各有其道,然不可本未倒置。今有藉西方之图式构成,解传统之书法者。作书重视觉,下笔“点线面”,故点画难免造作。每观此种,往往乍睹甚佳,细品无味,观一而知百。余谓之“黔驴”,终将“技穷“。中国书法,与人之心灵相关,人之精神、情性于笔墨相接,因人因时因境而变,故无以穷尽。书贵自然书写,乃能发于本心,合于书道本旨。若以安排设计,下笔定式,必僵死无疑也。

读南田画跋,颇有会心处。南田清逸绝俗,淡雅幽隽,为余叹服。其论曰“不落畦径,谓之士气,不入时趋,谓之逸格。”,又引山谷论文“盖世聪明,惊彩绝艳,离却净静二语,便堕短长纵横习气”。“逸格”,“净静”亦可论书,书无新旧,唯有高下,当今能得此二境者几人哉!

吾读古今书论,唯重书家书论。书家论书,言之有物,言简而意赅,每能发人深省,启人心智。书之道,言未能尽,传之以意。未有体验者而言意,犹隔靴而搔痒。虞永兴《笔髓论》、苏东坡《论书》、孙过庭《书谱》、米元章《海岳名言》诸篇,皆可谓至论也。

04在书房.JPG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7月强档人物】
安徽>>>李明


{李明的精微和广大——从他的小楷说开去}
马啸

这些年虽一直与艺术打交道,但对于当代书坛的某些现状、现象少了一份关注,故尔,周边尽管常有青年才俊聚集,但对于他们的创作与实力并不十分关心。

李明的到来,使我眼前一亮。尽管他并不是当今书坛最具“轰动效应”的新锐,但他的艺术感觉、笔底的功夫和对艺术的态度却使我产生了某种震动——让我意识到有重新打量当下中国书坛力量与水准的必要。

认识李明是在两年多以前。那时,他刚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班毕业进入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高研班继续深造,而我正是这个班有关教学计划的具体执行、实施者,自然也对班内的成员比其他人多了一份接触和了解。

李明初给我的印象,是稍显秀气与温和,他不太与人多言说,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视;加之他的作品走秀雅一路,笔画间并无多少起伏,极易与当下流行的所谓“新帖学”书风相混(或者干脆将其视作其中一员)。所以起初,我并不十分地留意于他。

真正让我发现李明实力的,是他进入国家画院约半年后印制的那册《李明书徐渭小品文四则》。这虽只是一本仅十来页的薄册,但其分量却堪于当下许多鸿篇巨制媲美(甚至超过当下许多“大家”的“巨著”)。

南宋学人陈槱在其书学名著《负暄野录》中说:“昔人云:‘作大字要如小字,作小字要如大字。’盖谓大字则欲如小书之详细曲折,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体格与气势,大约是小楷最难获得的,所以我们放眼望去,古往今来,作小字者不乏其人,但具气格者却是少之又少,它们不是失之拘束局促便是伤于颓靡贫弱。然而,李明的此册小楷,虽洋洋逾千言、笔触纤毫毕现,却是处处体现出从容与变化,用笔之藏与露、粗与细,方与圆,结体之疏与密、宽与窄,正与欹,处处见真功,同时又处处现天机,不见半点造作或矫饰,更无拘谨、犹豫或靡弱,全篇一气呵成,极其协调、统一。故而,笔者每每审读之,仿佛见到作者挥毫时的那种精熟与随意。

当下书界,作小楷者虽是人数不算多,但也算不得冷门,每次展会总有小楷忝列其中。而往往,这些幅面仅在方尺之间的微型小品比那些盈丈巨制更能留住观者。但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呈现我们面前的多数小楷作品,要么是天份多于功夫的写意式作品,要么是将法度理解为刻板规矩以至不将功夫下死誓不罢休的纯技术型作品。对此,李明早有警惕:他说:“我观古人小楷经典作品,精神流露处与草书作品无异,神采逼人。”所以,“我写小楷与写其它书体一样,离不开古雅的感觉和各种矛盾关系的处理。” (李明《古雅为尚》)当他如此理解、如此书写时,小楷的这个精微之物便被“放大”了——被放大成一个可以让人的感觉、灵性自由驰骋的广大世界了。在这里,精微之物有着它精致的形式与坚实的内核,所以必须要用精准的手段去塑造它,于是经年累月的训练成为艺术实践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同时,这个精微之物是个高度浓缩的感觉与灵性世界,精准的技术不是用来束缚它,而是来准确地揭示其深藏于内(故而极不易让人察觉)的种种奥秘。

所以,近年来李明做的一项基本工作,便是“以古为徒”——以前代大师的法帖为范本,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领悟,一笔一画地学习,以近乎苛刻的技法训练增强自己的笔墨基本功。其枯燥与艰涩,是我们可以想象的。

当今中国,许多人称之为“回归传统”的时代,而我更愿将其呼为“复习传统”的时代。因为要回归,便要诸多的底子和依托,这当然是指精神上。然而经历了多数的文化的、社会的与政治的革命,我们的精神已了无依托,于是,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工作,便是“复习”。就像书法界,自进入21世纪,大家不约而同地来“复习”起以魏晋书风为代表的经典书法传统。

无疑,李明是“复习”经典书法传统的受益者。

寻绎李明的艺术实践之路,我们可以发现他是在不断地往回走:由元代的赵孟頫走向宋代的米芾,再由米芾走向唐代的张旭、怀素、褚遂良;而后进入南北朝,从多变、劲健的碑版世界中获得营养;而近期,则更多地从王羲之、王献之等魏晋名士法帖或文化传统中获得教益。

如今李明的笔下,粗略地一看,是某种时下流行的“魏晋风韵”,但一细细打量,却并非如此简单,他的笔墨间除了二王之外,尚有唐人(如褚遂良、怀素等)、宋人(米芾),甚至北朝人(如魏碑)的不少东西,只不过李明将它们化解、融合得异常巧妙,使得一切无迹可寻罢了。

这大约就是李明比当下许多的“新帖学”或“新二王”派的高妙之处。同样地是在刻苦的攻读、研习那个被疏远了的经典传统,有的人是死抱着一家一法不放,把别的东西全不放在眼里;而有的人却是将它视为通途或是一扇“理解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李明属于后者。

李明尚“古雅”。

何谓“古雅”?古,代表一种简朴的风尚,它来自于那个早已逝去的年代;雅,合乎规范而不流俗,古人曰:“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所以,崇尚“古雅”,便是向往和追求一种由先人营造的风范,它朴素、纯净、平实、静谧、安祥、和谐,并且深藏于内。

“案置古帖,如晤对古贤,提笔展纸,颇有思接千载的感觉。”(李明《古雅为尚》)面对先人的法帖,李明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风范(而不仅仅是点画或字形),而这正是“古雅”的来源或精神性注脚。由此前行,我们便可由对“形”的理解、对“技”的训练,上升到对“神”的把握、对“道”的感悟,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技进乎道”。

书法,说得简单(或西化)一点,是一种线条书写及其组合方式。可以说,它是人世间最为单纯、最为简练的一门艺术。也正因为如此,它也就成了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把握的一门艺术。于是,一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丰富”,便使出各种花招与伎俩,并美其名曰“创造”。然而,我们打量中国数千年的书法史,最高妙的“线”恰恰是那种最简练、最单纯的“线”。原因很简单,越是简练越需要高超的技法来把握与控制,越是单纯越能映现笔法之精妙、笔墨之精良。

清代画家石涛说:“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这“一画”便是纯粹、纯净的“一画”(尽管石涛和尚的画中不太有这样的“一画”)。

纯粹,是一种高级的美。

李明深谙此一道理,所以他作书,无论大字还是小字,也无论楷书、行书,或者草书,用笔之简练、墨线之纯粹是他首先所要追求、把握的。所以,他的作品粗看流美而雅致,但内涵远非止于此,简静、萧散、空灵、纯净……这是李明作品更为内在的一面。正因如此,当我们面对他的作品,每每会有爽爽的清气扑面而来。

李明的书法是沉静的,一如他的个性。但在这沉静的背后是一颗跳荡、激越的灵魂(这一点,你若非与他多接触便不能发觉)。正是有着这精神的能量作支撑,他的书法,虽以简静、平实的面目出现,却是蕴藏着一种张力、动感与变化。

“有人形容写书法如弹钢琴,每个笔画如同音符是从指尖上流淌出来的,我觉得应该让毛笔在纸上跳起舞来,尽情展示你的每个动作。”(李明语)当李明如此向我们陈述时,他的笔底,不再是那种照猫画虎式的简单动作与图式,而是在细细惦量过指间所使的每一份力的基础上,自由而自在地书写,所以他的作品既体现了某种精准的规范,同时又饱含着情绪与个性。

——李明的书法正是在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理念与实践中,达到了动与静、刚与柔、张与驰、虚与实、单纯与丰富的平衡与协调。所以,它们给予我们的印象是平和而不是躁动、纯净而不是混杂、力量藏于内而不是外。

每一个灵魂,都是一个精微的世界;每一个灵魂,又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艺术,大约是灵魂最好的展示方式。所以,凡优秀的艺术家,必是展示灵魂的高手;凡优秀的艺术作品,必致精微,也必致广大。

李明的书法有着精微,也有着广大。

他不是我周围最具影响力的青年书法家,却是我最欣赏、最看好的艺术才俊。


2009年4月于中国国家画院
李明-5(2010年作).jpg
李明-5(2010年作)jb.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7月强档人物】
安徽>>>李明


{李明理应有名}
王厚祥

给李明写文章我特别乐意。因为我认定他是能成气候的,文字落在他的历史里也会一起出名的!

2008年10月7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成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分外红火。然而,同学们最关心的是眼前的学员名单。努力搜索着熟悉的名字。进班之前,几位同学如龙开胜、周剑初、李国胜等就曾电话问我,这个班都有哪些人来上。有高水平的老师还要有高水平的的同学,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然而,说心里话,当时李明这个名字我真的不熟悉。

关注李明是从班里每月一次以三四个同学作品为对象的研讨会开始的。最初几次研讨会,同学们之间还不熟悉,面对刚刚挂起来的作品发表意见,大家讲第一感观自然是最多的。然而,一个安徽口音的普通话,温文尔雅却沉稳自信,他总能由表及里,准确地捕捉每位同学的优缺点,并细腻而深刻地辩析其中的艺理。大到宏观审美,小到笔画点滴,丝丝入扣。观点清晰而深刻,每每给同学们以启示。研讨会的发言其实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没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而且,班里研讨会的发言不同于外界展览研讨会的发言。在班里,同学之间是要讲真话的。研讨会的目的是相互把脉,利用集体的智慧相互提携共同提高。研讨会积极发言,而发言又中肯认真,是对同学负责任的态度,是同学之间最真诚的帮助。

从此,我记住了李明,感到了他的不同凡响,同时也从他对待同学认真的态度中,看到了他的高尚的人品。

接下来是一次在部队培训中心集中上课,很多同学带了册页、扇面,请班里同学书写留念。李明创作扇面的过程深深吸引了我。扇面这种形式大家都知道是比较难写的,一般书写前要做许多准备工作,比如首先要把扇面压平,然后根据内容数骨,计算写多少行,几骨一行,每行大约写多少字,之后扇面平铺桌面,调整好顺笔角度,方可下笔。此后边写边转动扇面,以保证扇面一直处于便于书写的状态。然而,李明书扇却让我吃惊不小,只见他轻轻舔笔濡墨,弯腰就几,身子不调直不坐稳,扇子不压平不数骨,内容不查阅不数数,甚至扇面都不必旋转,便径直写下去。狼颖飞动,因高就低,因势推移,一幅扇面作品写下来,不过两三分钟的时间,却章法合理,笔墨严整,异常精美。同学们纷纷赞贺,他却也不谦虚,自言这等功夫是在中国书法院学习时练就的,连续写几十个扇面,不会出现失误。

我暗自叫好。

再后来李明的字看得越来越多了,就更加了解到了他的实力。李明长于“二王”一路的行草,他对“二王”的理解和技法所达到的高度在当代中青年书家中无疑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从字法上讲,他深得“二王”结字的要领,“二王”字形微妙的变化他都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从笔法上讲,他算得上是当今书家中为数不多的得“二王”笔法者。特别是他对魏晋书法风格气韵的把握,是那样纯正自然,让众多的“二王”粉丝们称羡不已。

我越发感到自己的孤陋寡闻,如此高水平的书家,我竟然一向不知。

李明如何能有这样的成绩?我想首先得益于他学书的理念。我和李明曾有过多次深入的交流,在很多学书的理念上,我们几乎一拍即合。比如在对待字内功与字外功的态度上,李明坚定地坚持了以字内功为主,以字外功为辅,字内功同样是一生的课程的路线。他相信“艺术首先是精到的技术”,积数十年之功,穷究经典技法。还比如在对待什么是经典上,他深谙取法乎上的内含,义无反顾地抛弃了苦学多年的明清宋元,一心扑在魏晋经典上苦学深挖。又比如在对待创新和风格形成上,他多次强调不吃透古人就无所谓创新,甚至认为艺术无新旧,只有高下。风格不是个人设计的,更不是在坚决与众不同的思想指引下形成的。刻意形成的东西其实都不是真正的自我。自我风格的形成是一个书家在其性情、阅历、学识、审美长期变化并逐渐成熟中取舍的结果。

什么观念写什么字,什么观念用什么方法写字,观念决定结果,决定成败。

其次得益于他的执著。2006年,李明为了实现书法艺术新的、更大的突破负笈京华,开始了他的游学生活。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他又辞去了本来很有政治前途的工作及职务,调往相关艺术单位。古人曾有为了使将士一心向前夺取战争的胜利而破釜沉舟的故事。今天李明把它用在了自己身上。为了做成一件事,孤注一掷,这是何等的决心啊!这种决心下的人做起事来是绝对不一样的。在京的李明,时间不是更充裕了,而是更紧张了;生活不是更优越了,而是更清苦了。我曾开玩笑给他总结了“三费”,“费纸、费墨、费酒”。几年来,在他的笔底用去了多少纸、多少墨,恐怕连他自己也难以计数。还有他的勤于思考,从书法院开始,他认真思考和记录着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的观点,并与自己的学习相对应,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费酒是纯开玩笑的,但也引出我们的第三个话题,那就是李明的成功还得益于他的性情。

李明典型的形象是上身着一件带有民族审美元素的T恤衫,下身穿一件古色古香的牛仔裤,肩膀上挎一个长带原色的牛皮挎包。他有着一种天然的、古贤一般的幽雅,让人感觉他的站姿、坐姿、淡姿、笑姿都不是随意的。在他的身上处处都可以看到经典的成份。李明是理智的,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清晰的思路,他从不感情用事,每一行动的背后都是以其缜密的思考作为基础的。李明是细腻的,他的学习创作从不忽略造型笔墨上的每一个细节。“书法第四组”展览的作品要出书,作为主编的他从版式到颜色,再到作者排序,简介字数,前言、后记,无不精心关照。难怪李明的字那样法度严瑾,那样技术娴熟,那样精准无疏。

然而,李明又是感性的,性之所至,他同样可以加入同学们豪饮的行列,同样有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情。一次同学们在一起练歌,我真正体味到了李明多情多感的一面。当时他点了一曲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歌《葬花吟》。我甚不解,这不是弱女子的歌吗?此前我从没听哪位男士唱过。然而,当李明随着深情而婉约的曲调如泣如诉之时,在场的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他技术上是那么专业,情感上又是那么投入,声音是那么多情、凄曲,悠扬展阔、飘逸流畅,凝重迟涩、游刃骨騞,丰富、细腻、深情、纵逸。我当时评价说,你的这首歌够得上春晚的水平!

一个丰富的李明才会写出如此丰富的字来。李明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李明的更大成功是可以期待的。
03在二届青年展自己作品前.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7月强档人物】
安徽>>>李明


{简洁醇雅  隐秀清虚----李明的书法印象}
耀文星

与李明兄相识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刚开始见到他的时候,我并没有见到他的作品,只是听师友们口中听说他的字写的不错。我曾经对一位年长的友人说,李明的水平一定很高。这是因为我觉得李明身上透露着一种清气,而这种清气在当代书画家中是殊为少见的。后来随着我与李明的交往逐渐深入,证明我最初的判断是准确的。2008年秋,我们一同进入了国家画院沈鹏导师书法课题班,在一起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起来。对于他的书法和为人,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书法方面我起步晚,李明也给了我许多指导,所以李明之于我,真的是称的上良师益友了。

说实话,李明兄我是打心眼里佩服的一个人。这既在于他在书法艺术达到的高度,还在于他的为人与修养。有时候我也感到李明的内心是兀傲的,每有使人不易接近之感,或许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独孤求败,任何一个有高度和深度的人,总不免会有孤冷的感觉,这也很正常。李明孤冷但不狂傲,事实上他一直很低调,虽然他名气不小,也获了不少奖,可从来没见他以此为张扬的资本。我以为,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会很内敛,这觉不仅是要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种谦虚的姿态,而是真正做学问的人内心深处会存在一种敬畏。沉静诗性,是李明身上的特质,这也使得他能耐得住寂寞,在自己营造的书法之城里慢慢探求。

李明的书法,总的来说可以以“清刚”二字概之,这两个字恐怕也是他性格的特征。古人讲“字如其人”,信也。其作品的疏峻跌宕、刚劲峭拔,每每能给人以隐秀清虚之感,仿佛有一种冷香逸气,令人挹之无尽。在这个意义上说,李明书法所传递的信息颇类似于南宋姜白石的词境。是一种“波心荡,冷月无声”式的清空超逸和散淡雅致。在当代书坛,大家都在追求强烈刺激的视觉效果,李明这种文人情趣是难能可贵的,从这也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文化审美境界的一种坚持。

从师法上说,李明的书法是传统的帖学一路,二王法帖,是他书法的艺术源头。实事求是的说,二王一路的书风,在当代书坛几乎已经“烂市”,前人有云好同不如独诣,不同流俗者方有大成,故而如何在千人一面的二王书风中寻找自己的艺术特色,或者说寻找与自己心性契合的表达方式也是李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有时候,我也体会到他的困惑。某次在一位同学的作品研讨会中李明说了一句“艺术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心灵”,通过这个,我也相信他的思考也逐渐有了答案。或许学那路风格,这个风格是否流行,到最后根本不重要。首先在技法层面上,这只是个资源,别人能取,我为何不能取;其次,要真到了表达心性的层面,人之情性万殊,趋同反而是怪事。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当代学二王的恐怕从心性出发者寡,为迎合评委而入展获奖者众,好多人写二王只是表面肤浅的学习,既不曾追索二王之出处,更不解二王之艺术精神,故而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李明虽然孤独,却难得这份清醒,因为有着这份清醒,他在艺术上也渐渐明晰了自己的道路。

一般说来,李明的书法是妍美的,可我却在他的书法中读到一种骨隽,这除了前文谈到的性格气质上的因素外,还在于李明书法中某些方折刚劲的用笔,写的特别干净利落。这种刚劲的用笔从本质上说即古人所说的“骨”,孙过庭《书谱》云“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李明的书法正是如此,虽恬憺雍容,却内涵筋骨,这也是他与当代一般写二王的区别所在。为了到达骨隽的目的,李明也在墓志上下了不少功夫,其书法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种使笔如使刀一样狠劲,自可见其在碑版上的心得与体会。然而李明的书法风格我们却很难从简单碑帖结合的路径上去阐释。实际上,他也保持了一定意义上的帖派书法的纯粹性。其学碑版,多从精神处解领体会。李明曾经在书法院学习过,我们也知道,那里可谓当代受碑学启发而形成的所谓“流行书风”的大本营,完全的不受碑学书法的影响,是不大可能的。但李明没有追逐流行风气,他对碑派书法的学习完全采取的是“六经注我”的方式,只吸收自己需要的营养而已。在某种程度上说,在当代书坛的各种潮流中,李明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他不属于流行书风,也很难说他是二王书风。 但如果一旦能将其归入某种行列,李明恐怕也就不是李明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前人以此论学,以为唯此方能走入学问之真境,实际上为艺为人,又哪个不是如此。

对于李明书法作品中的笔法、字法、章法等具体的技术问题,说实话,我觉得我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其长处,明者自能洞见,犯不着我去饶舌。其有待改进的地方,恐怕李明兄自己也心知肚明,正不断努力使之完善。我想探讨的仍然还是李明书法的风格取向。我以为,李明的书法除了前文强调的清雅与骨隽外,从根本上说,他一直在探讨的是“文”和“质”的问题,反映的是“文”和“质”的辩证统一。“文”,文者纹也,可引申为华美之意,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书法中妍美风格,质就是质朴。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如果“质”的东西过了就流于疏野,“文”的东西过来,就会虚伪轻浮,故君子之风是“文”和“质”的高度统一。李明的书法,既可见妍美又可见骨隽,说到底就是既有“文”也有“质”。当代许多书法家,以流美取胜的,往往失之纤弱轻浮,以质朴苍茫取胜的,又易堕入粗野。纤弱轻浮是“儿女气”,粗野则是“村夫气”,如果从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来要求,恐怕俱非正途,而唯有“君子之风”才是最高的。回过头来说,李明的为人也体现了这种君子风度,他待人真诚,胸怀坦荡,既有涵养,又有真性情。

李明兄让我为其书作撰文,我却因为俗事缠身而迟迟未能交卷,真有点对不住他。猛然想起网人“落花风雨”的一句诗“君子交情如酒水,鱼龙性命在江湖”,李明兄与我都是“北漂”,都在为艺术为理想不懈追求,那么就以这句诗作为文章的结尾,也记录我们诚挚的友谊。

2009年4月15日
草于京华芙蓉里新新室

李明-7(2010年作).jpg
李明-7(2010年作)jb.jpg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