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4975|回复: 5

【来稿选登】论篆刻艺术中的技与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0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来稿选登】论篆刻艺术中的技与艺
技艺,技的目的是艺,是为了创造更好的作品。艺常新,技无穷。篆刻艺术中的技与艺,表现为篆刻艺术的三要素:篆法、章法、刀法的统一。三者之中章法最为重要,是艺的表现。篆法是基础,和刀法一样都是手段,目的是为了篆刻作品的艺术表现。
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艺术作品与刻实用印章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讲究章法的篆刻作品与书法一样,是人格的表现。“心之所发”,“运之为字迹”,“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篆刻的艺术构思和思维,集中体现于创作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推敲、撰写篆文、修改、补充,铁笔笔势所运,刻之为字迹,邪正自形。达到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的统一,以崇高的精神意境探索尽可能表现的完美篆刻作品。
本文围绕篆刻艺术的三要素:篆法、章法、刀法,试论篆刻艺术中的技与艺。
一、篆法中的技与艺
何为篆法?将古文字特定结构及其点画特征,运用于印章的内容,称之为篆法。
篆法中篆书的字体分为:
1.汉代隶字以前的古代文字。如小篆、籀文、金文、甲骨文等。
2.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籀文。(如石鼓文)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小篆。
4.汉代的缪篆,如王莽时的六书。
5.汉以后玺印上的文字除篆书外,还有隶书、楷书、行书等,以及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八思巴文、满文等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字。
运用篆书字体,必须先学好、掌握好篆字结构及其书写规律,这是篆刻艺术的根基。对篆书的字体加以熟悉,边学边思,反复体会,成竹在胸,进而举笔作为。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篆刻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选择碑帖临写、临摹,这是学习篆书的一种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笔画书写的称为“临”;以薄纸蒙碑帖之上,依其形迹而复写的称为“摹”,或称为“影书”。古人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虚摹实临”是临摹过程中较为实用与可行的“实战”方法。就是说如果习书者愿意,几乎无须旁人指点,拿过来就可以用。“虚摹实临”的方法较好地将“临”和“摹”统一起来,克服了要么“摹”易得形而失神和要么“临”易得神而失形的两种弊病。
所谓“虚摹实临”,是指习书者在临摹过程中,先用空划方法进行“摹”,即以手指对照着范字进行“摹”的练习,力争达到“摹”的目的和效果;然后再用实写方法进行“临”,即用毛笔蘸上墨汁,对照范字进行“临”的练习,从而达到“临”的目的和效果。这样就使“摹”与“临”很好地融合起来,两者相互配合、加快习书者临摹水平的提高。
学习篆书,要强调内心的修养。篆书的笔意:贵淡雅,不贵艳丽;贵流畅,不贵紧结;贵含蓄,不贵显露;贵自然,不贵做作。篆书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苏东坡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及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从“笔秃千管”至“笔成冢”,从“墨磨万锭”至“墨成池”,可谓习书之艰辛。唐代的颜真卿,倾其所学,一扫初唐“书贵瘦硬方通神”的书风,以其如椽之笔,为后人留下了洋溢着浩然之气的榜书和“三稿”,为羲之之后书史上又一高峰,其人品,其才华,其风格,为后人所崇拜。这些成功者,无不以继承为前提,以书法的基本功为基础的。
在篆刻创作中,识篆、写篆,了解和掌握篆书字体的规律,对章法和刀法影响举足轻重,也是篆刻艺术风格形成的基础。在弯曲盘绕而又装饰典雅的篆书字体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朴素的结构线条运用于方寸印章之中,潜移默化地呈现着篆刻家的人格、情感、思想、学问和个性特征,也是篆刻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刀法中的技与艺
篆刻是篆与刻相结合的艺术。篆刻用刀技巧首要是善书,知书者会意。要注重刀法的运用,刀法则会其笔意、墨气刀味。善从笔意中得刀意,则能心领神会。用刀的奥妙,在于具体实践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用刀的绝妙,在于艺术家审美意识指导下书与刻的结合。
执刀如执笔,一般无定法,各式执刀都有利弊。看篆刻作品好坏,并非观摹操作表演,而是注重艺术的效果,采用习惯的执刀可有助于刻好印。画家吴冠中引用一句名言说:“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他解释说:“只求效果,不择手段,即择一切手段。”
我喜欢的执刀,如同执钢笔一样。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约40度角。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的角度、方向和入石的深度及握石的运作,以造成线条的形和质不同的效果,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作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就是以需要刻的线条为准推刀角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作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刀角度较小,约30度左右。冲刀利于表现,秀丽、流畅、挺拔、斑剥、爽快等各样的艺术风格。
切刀就是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度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的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切刀要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臂大动作来完成。冲刀善于表现,沉着、含蓄、浑厚、凝重等各样的艺术风格。
运作刀法,篆刻前辈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经典的论述与范例。第一流的篆刻家,运用技巧得心应手,他们的篆刻作品是技与艺的集中表现。
篆刻家吴让之将邓石如的“以书入印”之理,以铁笔在印面上表现得淋漓致尽,展拓出新意境。表面上似刀似笔,细分析,而是笔中有刀、刀中有笔、刀笔相融、互为作用。依靠刀法的灵活运用,显其特点为笔意清晰、刀迹浓郁。他以冲刀为主,刀刃锐利,披削取势;时而中锋、时而侧锋,故前人称他运刀“神游太空,若无其事。” 实是刀笔结合,运刀自如,以刀取胜的典范。
篆刻家赵之谦在《钜鹿魏氏》印边跋中提到:“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明确指出印中要有笔、有墨的要求。印中的笔墨,体现在用刀、用笔上。刀中有笔(墨)、笔(墨)中有刀、刀笔结合、互为补充。方寸之中,一些笔画有墨渗出的毛涩墨趣,其渗化沾连外,多用刀碎刻而成,既有刀味又有墨韵。此外他在边跋领域中也有开拓性的创新:
1.以单刀将龙门魏体书法引入边款。
2.以阳文为边款。
3.以汉画象石图形入边款。
4.隶书入边款,表现浓郁的刀味。
篆刻家吴昌硕对中国篆刻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人称一代宗师。他博彩艺精,在篆法、章法、刀法等诸方面都有坚实的理论和高超的技艺。吴大师认为在篆法、章法、刀法上,都能体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的关系。他在讲章法时说:“刻印犹如造房,何处开门,何处启窗,应当作恰当部署。” 他讲的“开门”、“启窗”就是实中有虚的形象比喻。目的是使印面能透气。若印中气不逐、不贯、不行,就有窒息的危险。虚实相生,在印面上产生各种不同的“气孔”、“气窗”、“气门”之类的空白,使印得以灵动,这是虚实中“巧”妙的处理手法之一。另外,印面字有大小、疏密、松紧、断连、聚散等结构;横直有序、错落有数;印面、字、线、印边的残破、造旧等,都是产生印之虚实的因素。这些虚实因素也是运作刀法虚实的关键所在。若能在印面上如此操刀,篆刻艺术的精品非你莫属。如何操刀仅举残破手法一例:残破手法操刀有刻、凿、刮、钉、敲、击等手法;用刀之部位、有刀刃、刀角、刀背等,这些手法要视地位与作用而灵活运作,主要看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所谓“刀无定法”即是此意。
三位篆刻大师高超的技艺,综合起来说,即:
1.“以书入印”,以刀取胜。
2.“开拓创新”,刀笔结合。
3.刀法的“虚实关系”和技艺。
这些特点足以说明刀法在篆刻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证明篆法、章法、刀法,三者是相互独立、相互依靠和相互影响的,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统筹于篆刻艺术作品之中的。
效果是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效果是指作品是否表达出篆刻者的真诚感情。故弄花招、哗众取宠决不是艺术,倒是艺术的大敌。手感是直接的心电图,它在艺术品中可窥见作者的心态、品位,手感永远是艺术中的珍贵因素。书法刻成了石砷,小手稿放大成巨幅壁画,都通过了制作,仍不失其品质。所以,如何看待技法,挂一漏万,须着眼辩证观点。米颠拜石,米芾见到出色的石头便下拜,被认为疯颠。其实只是具备审美眼力的艺术家,在某些石头中发现了造型美。用今天的话说,他进入了体会抽象美的领域,从中悟出美与丑的规律。糟糕皇帝、出色画家宋徽宗也同样欣赏着抽象美,他画的《祥龙石》如今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

___________
投稿人姓名:万玉德
联系方式:北京市东城区东厂胡同北巷二号402室   
电子信箱:wand_wanyd@yahoo.com.cn   
文章标题:论篆刻艺术中的技与艺
万玉德,男,1944年生,江苏连云港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退休干部。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书画艺术》杂志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协会会员;中国社科院书画协会会员。从小喜爱书画艺术,曾习学过素描、国画、书法、木刻等,后从篆刻,曾得到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苏士澍的指点。有数百枚印章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著有《石乐斋印谱》、论文等。
发表于 2005-8-2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稿选登】论篆刻艺术中的技与艺

好文章。还是老乡啊。呵呵,先固顶几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0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稿选登】论篆刻艺术中的技与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哈哈
一句说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0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稿选登】论篆刻艺术中的技与艺

好文!!!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3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稿选登】论篆刻艺术中的技与艺

若再结合图片分析就更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3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稿选登】论篆刻艺术中的技与艺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