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网站编辑

【玖如堂】殷延国新作展----书画印经(最新写生作品添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0-5-30 02:06 编辑

{名家评说}

写字者,写志也

-----<今日中国>记者 张曼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是说从字迹可以窥见作者的性情。见到延国时,深觉此话有理,他留着板寸短发,憨厚朴素,步态轻盈地走过来,一脸虔诚的笑意,让人倍感亲切。

看延国的作品,发现字里行间时常透露着一股虔诚和灵动。他的行草承袭明清时的书法家王铎和何绍基,洒脱大气,法度有节,浓淡枯湿变化丰富;小楷静谧中有活泼,笔法灵动。

近几年,他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小楷写经是最受同行称道的。

有一回,他在查阅一些敦煌写本的资料中,那些大量精美的抄经作品,如清泉涌动、沐心拂面,让他兴趣浓厚,特别是《晋--安弘嵩写经》,笔笔灵动多变,被他认为是经体书法中的“兰亭序”。于是他日日心摹手追,临习了大量的作品。他发现,写经既能历练书法技艺,也能磨砺心性,以后的时日,他开始用小楷一遍遍的抄写《金刚经》和《心经》。

“《金刚经》三十二品、五千多字实不易写,尤其书写于高档纸张时生怕有错讹,若写错一字即不可改,而延国兄能在十几米的长卷上书写此经而未有错,实属不易。”深圳著名画家张巨鸿在文章中这样描述殷延国写经。

延国说古人抄经是在没有印刷术的情况下做为僧人学佛的手抄课本,当时有大批虔诚的僧人专业如此,形成了独特的“经体”书法,历代书法家于此而有所借鉴。现在能够于此业且有所成就者已经很少了。

经过多年的研习,他抄写《金刚经》数十遍,且行笔流畅,用笔遒劲,变化丰富,结体整觞谨严。他的写经作品,能入古而有己意,得到了诸位师友及同道的认可。有一次,他的写经系列作品贴在网上,网友好评如潮,被誉为“当代抄经第一人”。有网友评价说:延国经卷小楷,上接敦煌古风,下出自我创新。隶楷中带行法,流利劲畅,墨韵沉着,又如莲花,清新舒雅。暗想先生前身莫非是抄经生?怎得如此熟练如法?!若百年后,书法史上留名,延国的小楷写经定是其中一个!

在佛教经书的熏陶下,延国也历练了从容安静的心态,使得自己能独立于浮市之外,安心于此业。

清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写字者,写志也,书法与人的精神气质是息息相关的。延国的书法成就,归于对艺术的一种虔诚,他认为艺术就是一种“宗教”。正是这种虔诚,书写人生,实现志向。多年来,他的作品连续十余次入选国家级重要展览并获奖,作品被国内外重要机构和藏家收藏。


延国客京至今已九年有余,正所谓 “九九归一”,今年也是他取得硕果又更上一层的好兆头,预祝他成功!


与广如法师(中)在北京法圆寺

与广如法师(中)在北京法圆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0-4-29 05:16 编辑

{艺术笔记}




汉印随想----(2009-06-27 01:05:19)

   

    近些日子,越来青睐于汉印了。只因觉得生活唯有平淡才是真,而汉印正属于这种特性。可是汉印真的象生活这么平淡吗?当然不是,只是它的内容比较内敛罢了。就是这种特有的内敛,使我渐渐领悟了它的潜在规则,且越加清晰了,这也许就是篆刻小技的魅力所在,当你急着想弄清它的时候,你越是糊涂。于是就放弃再放弃,久之,再审视它的内容时,一切尽在心中。可能在摆弄秦印、古玺之时,汉印的博大、精深,已经在侧面被你了解,且默默向你靠近了。

    李岚清同志退休之后一直没闲着,刻了很多印章,写了本著作《篆刻原来这么有趣》,使他的生活非常有意义,别管他刻得怎样,单就这种精神和个人素质,也是中国高官中仅有的,他明白退出政坛后的生活怎样才有意义,比那些退休官僚不知道要快乐多少倍!

   
所以经过之后,才知道怎样“沧海难为水”。

   
这好像有点扯远了。我只是觉得汉印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应该是最难也是最有意思的,之后的历代篆刻大师,也只有黄牧父深谙其中奥妙,继承又独辟蹊径。

   
今天,刻古玺的比刻汉印的多,只能说明古玺简单,易于表现,这个简单并非常人认为的简单,真玩起来也并不然,但比较而言为何研究汉印的少了,这不单纯是难的问题,还有当代人的审美心态发生了改变,不是那么的平静,处处都是图式化,视觉化,真正微妙蕴藉的内容深入不了。特别是陈国斌这位激进篆刻家的作品面目,以及他的到处演讲游说,影响了很多人,还有张羽翔先生关于二王书法的图式构成,使广西这个艺术的“细柳营”逐渐侵蚀着整个书法篆刻艺术的建设格局,这个格局就是大气古拙、深邃内敛的主流气象,而这个格局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王镛,而引入致使打破此格局的也正是王镛先生,这也许不是他的本意。将“广西现象”引入,是为了丰富央美和书法院的教学思想,谁曾想却被“细柳营”给钻营了,我想这不是他的初衷吧!当然这些影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镛先生关于中国书法篆刻的独特教学思想及艺术体系被打破(乱)了,看看不久前“中国书法走进798-全国中青年书法展”的作品,参展作者是历届书法院的学生作品,真是一片狼藉!这可是反映了书法院的教学成果。这难道是王镛先生的责任?!

   
唉!又扯远了!还是回到汉印上来。

    我觉得汉印蕴含了传统文人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正是“大气古拙、深邃内敛”的主流格局体系,也是传统文化的真正体现!

   
文已至此,搁笔已过深夜,又不眠,欣然刻一方汉印,过过手瘾。累了,睡觉觉去-------

印思-----乙丑四月二十一日丑时


先人早有所言,篆刻乃小技。然此技令余迷恋之近20载。

印宗秦汉------

余初涉印技,始于汉印,如同面对生面孔,不明优劣,于是摹临无数。久之,自觉刀下生风,使刀如笔,运用自如。创作时也无需设计,拿来就玩。那种***,现在觉来,虽有些蛮横,倒也偶得精品。

余喜汉印,爱其大方无偶、直道心肠。而汉印之大,却一直未能真正潜入或浮出,虽日久日长,渐长渐悟,却越来越觉玩好此小技也绝非易事。

有高人言“印之道,在乎明理,明理,方可进道得道”。此言始终警示与困扰余,何故?只因这理似有似无,就像沙子,攥在手中,紧之则漏,松之则流。噫!或许这正是此技之魅力所在!

汉印不同古玺,其印机内敛,气局宽转;而古玺则开合明在,疏密强为。故习汉印,即印运心机,又要平常心为之。明吴正肠《印可》云:“盖印有古法、有笔意,古法在按古不可泥古,笔意若有意又若无意,意在笔先,得心应手,可以自喻,不可以告人。”此言道出前述所意,又说明刀法如笔法,但也“有意又若无意”也。故而,论汉印之法,余以为不宜技法为上,心态平和,形式次之。然“平”“和”二字,非直解其意,也非刻意为之。后人以为汉印易学,然比之古玺,汉印最难。观明清诸家,流派众多,虽各自出新,然不足观,唯黟山派黄牧父得其一端。近人虽越明清诸家,直追秦汉,又有几人得其半端耳!言及当代印风,不如说是“淫风”,千其百态,五花八门。均言超越明清而有所发展,只是形式发展并未提高,为何?殊不知万法唯心,其难度亦于“平和”之心难为也。

余言汉印颇多,论及秦印,则多于机巧,奇趣横生,而汉印正中显奇,奇正相生,前后排次,秦印难与汉印并提,故印宗秦汉之言,不如印出秦汉、以汉为宗也。

印运心迹------

余制印,常常眼高手低,眼高只因明印理,眼底只因非古人,此语虽狂言,但也显现余之心态亦难于平和。故时而弃之,时而惜之。然心系之时,常浮想联翩。于是方寸之间,凝天地万象。此印艺之道,可思,可悟,亦可传情达意也。及今,出奥运之会标,亦为“与时俱进”之举乎?印艺无国界也。故求印之道,亦如“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心仪而向往之。

余制印,亦拟秦汉之法,察方圆对比之由,悟起承转合之理,意在团练一气之象。此气象者,乃由技进道,而能入道出道,方自然得道,以达情传艺为乐耳。故余之印,虽营构印理,然非强求,喜即兴为之,印运心迹,非心机,求有意中之无意于佳乃佳者也。

六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皈依佛门,作偈语悟本性而得传心法,故万法唯心。为艺者若以象得象,则沦为凡夫俗道。故印之道,也若佛之道,既心是佛,须由心生耳!

大处精微----

为一友制印,朱文,拟古玺法,制毕,以为完善。友阅后,曰:好!但欠缺灵动。余审视片刻,遂微啄边框与内文折线相应。再阅,顿觉虚实相生,浑然一体。友悦然,疑问啄其何处?余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耳!可见大处在精微。司空图诗品“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也似有此意也。

胆敢独造----

可染先生曾言:可贵者胆,所要者魄。而于方寸间窥其魂魄,见其精神,谈何容易?

大处不言,言及细微,余常常困扰之。实则乃主次不明,虚实不清。古人制印,或挪借笔画,或就简拆繁,或穿插避让,或松紧相应……总能化险为夷,主次分明。所谓视之显神气即为此道。然决定此道者,当果断处之,在方寸中制造对比,又体现主次,在字法中不为所困,求同存异,方能统一。时而可以独造,冲破穴臼,此法自古有之,何况今人耳!

近代印家邓散木,精研历代印法,然制印又处处精微,失之大法,遂成习气;西泠社主吴昌硕,一生推敲石鼓,虽将秦汉写意,摹其自然残损,终不如牧父能意与古会、入古出新;徐三更篆法新体,却又流于媚俗;唯白石翁胆敢独造,晚年变法,单刀直入,大开大合,引天发神谶碑,借将军印一方,造自家印法。

当代印坛,胆敢独造者众多。然入眼者,又区区几人耳!?石开胆敢独造,然线似狐尾,渐成习气;彦湖胆敢独造,篆法新理异态,印法入古出新,可贵!然过于图式,失之自然;韩天衡未能独造,延展明清印法,鸟虫印超与古人,亦称高手;陈国斌最敢独造,涂鸦古印法则,推篆刻至极限,虽怪气横生,然招招按古法;唯鼎楼王镛,朴、拙、率、野,大气无饰,参鼎铭詔版、砖文残石,融吴、齐二法,亦古亦今。大象者!

以上褒贬,亦为戏言,只因当代不论当代,当为后世者论之。

之乎者也,渐显酸臭,思余所言,亦有不妥,只因此道独爱之。故制印之余,拾语成文,是为印思。




由汉简所想------- 2008-6-29

碑版隶书距离真正的书写究竟有多远?那个时代终究是远离了我们,仅仅凭借着碑版隶书我们困苦着、求索着、期待着…….简帛的出土,无疑是当代书法发展中研究与创作的重要资料,我们终于有了可供学习与研究的实体。

秦汉简帛书法,是书法史中一朵奇葩,其中汉简书体,线条飘逸、自然,结构夸张、逸趣横生。

邱振中先生在《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篇章中,曾以“摆动”来论述与诠释关于笔法演变中楷书形成前笔法的变迁问题,而汉简就是这种笔法的重要体现。我在临摹过程中深切感觉到这种笔法所带来的书写快捷,这种快捷也是古人在日常书写中形成的轻松状态之一,这种状态包含着书写速度、动作及书写节奏等因素,在技术层面上,就是摆动、提按和速度,在结构中的就是大小、开合对比等关系。

在汉简书体的笔法中,提按体现在短的点画、线的起收、粗细和折笔中,摆动则体现在长线和弧线中,形成了点、折线、弧线三种线条的构成形式(如甘肃出土的《遂内中驹死》册)。书写中的速度快慢和惯性决定了弧线条的角度和线的长短,也就是由腕部所引发的笔力大小和速度快慢决定了字的疏密和大小对比,同时影响了字与字间的各种衔接关系,即笔势关系。由此形成了就“势”应变的结构和章法。

我们知道,在笔法中,转、折笔画的角度和形状通常能影响书体的字形特征,而汉简中的笔画除左下折笔,呈锐角外,右上笔画多转笔、呈弧线,从顺、逆的笔势对比中,这种笔势大多为顺势,体现了书写中的顺畅。

按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简书是草书和行书较早形成和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隶书经过隶变,向楷书过度的重要源泉,所以魏晋写经书体的形成,代表着简帛书体的完美终结。如果说每一种成熟书体都有一个过度书写方式或民间书风,那么诏版与小篆、简帛与篆隶、魏晋写经与魏碑楷书,都有不同程度的对应与联系,各自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笔画组合或语言组合方式,这或许就是风格。

如果笔法是语句,结构是语法,那么风格体现了二者的不同组合,并各自形成合理的语言体系。从《秦律简》的书写风格发展到汉隶的产生,从汉《遂内中驹死》册的字体简化到早期草书的出现,都说明着风格的形成不是单纯的嫁接和拼装,必须经过吸收和提炼的渐变或突变的过程。

如果我们在具体学习中,针对技术元素的吸收与利用,能够适当把握,那么面对古人的作品就不会无所适从。所以要首先注重对原作材料与工具的研究,虽然不能还原,但也要选择与之较为接近的材料与工具,如汉简作品中,笔与竹简的摩擦力较小,则纸的选择也应体现如此,其线质与速度自然与常规不同。然后再通过对原作字体的空间对比的研究,体现线条的摆动及笔势衔接关系,从而形成自然的行气和章法。

由此可见,刻意的、表面的模仿古人不是创作,积极地、主观的借鉴一两个元素,并合理使用与放大,这是一个消与化的过程,再加上书写速度的体会,相信我们不仅能够做到意与古会,而且,还能己出新意。





DSC05380.JPG
殷延国著作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观赏!请多提宝贵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9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9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1em11em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9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9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殷延国新作展----书画印经有感:

          {一}


人文珍玩雅丹青
数笔聊成压群英
腕底飞鸿云霞动
水墨氤氲溢佛经




          {二}


书画相生砺印风
虔诚写经宿平生
延写山水淡操守
玖如堂内烟霞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9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em1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9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尊敬的殷老师:您好!今天上午抱着一颗诚挚的心从头到尾认真看完殷老师书法绘画作品,致以衷心地祝贺!从殷老师的书法绘画作品中足见殷老师醉心于传统之中,殷老师的书法用笔功夫娴熟,豪放飘逸,挥洒随意!绘画清爽俊朗气韵充实!篆刻姿态灵动,古朴大气!我不善言辞,只有以诚恳的只言片语对殷老师的敬重和敬意!艺无止境,书画印博大精深,真诚希望殷老师潜心深研,汲取更丰富的养分,相信殷老师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了向殷老师讨教,敬祈殷老师不吝惠赐作品集精心珍藏学习!将不胜感激!谨祝殷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网站编辑老师辛苦了!谨祝网站编辑老师康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徐卓顿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9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先生写经--------叹为观止,心灵纯净!

喜欢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