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登录
【公社辩论会】“兰亭论辩系列”之二:陈花容获奖作品《章草兰亭有约》
【公社辩论会】
“兰亭论辩系列”之二:
陈花容获奖作品《章草兰亭有约》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员文章】 ———————————————————————————— 几近完美的天真烂漫 ——陈花容获奖作品评析 文/贺进 陈花容,一个让2009年记住的“刚性”名字,因为兰亭让我们认识了这位80后的代表书家,其天真烂漫的“章草”书法继08年吴勇之后再一次为人们所熟知。于是,有人说国展已经进入了“后章草时代”,从册页展、九届国展到三届兰亭奖,“章草”书体成为了书坛的热门词汇。我们说每一届国展或者说每一届全国大型书法展览都会牵动一种书体的蓬勃发展,这是由现实依据的。八十年代以一种温文尔雅的行书席卷大江南北,那个时代书坛都在“狂写行书”,到了九十年代,“草书”成为国展的代名词,更参杂了“行草”的风格,人们都从明清碑帖中寻找新的创作观念,进入新世纪,视觉审美疲劳的原因,各种特立独行的书体为人们所熟知,如“楚简”、“甲骨”、“残纸书”等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创作思想,章草也逐渐为人们所热衷。种种书法的各体表现均呈现出一种意识,那就是国展的风向标作用,因为国展让人们不断开创书法创作意识的新纪元。 陈花容为人们所熟知并非仅仅因为他的年龄,更因为在兰亭奖中获奖的作品。关于本幅作品,在各种媒体上有不同的声音,大多存在于它的书体演变的风格是否为审美所包容。也就是说这幅作品到底存在着多少艺术价值?存在多少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书法创作理念?我们说书法创作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完善的过程,那就是说在创作一幅作品的同时,必须经过“汲取”与“呈现”两个过程,这是互动的环节,创作不是单方面的主观表现,它是在对“古”的传统中汲取其精华,“舍其多涉其一”的理念来创作,在遍临百家之后取一种碑刻为取法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才能对其进行“二次创作”,这过程如果没有充分的思考是很难完成的。 我们上述讲到了书法创作的“再意识”观念,关于陈花容的这幅作品,我们独立于作者的创作意识之外来看,这幅作品不乏天真烂漫的姿态,用笔灵活且跳跃感强,从线质的表现来看,用的毛笔应该是“秃笔”,或者是用笔较为泼辣。天真烂漫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正是这种颇具匠心的章草创作观念,让这幅作品在形式感上具有难得的“创新”意识,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表现,总之这种形式具有其它章草作品无法比拟的优越感。在本届国展作品中达到了成功。 我们细看这幅作品的个别字会发现,在八成以上的字中,无论是“横画”还是“捺画”,出锋都是很犀利的,且有一种向上拨挑的形式,出锋在顿挫之后迅速变换笔锋,与本来的出锋点形成大约45度角,这与魏晋的章草不同,魏晋章草的出锋都极力表现出温雅的状态,也就是出锋较为含蓄,那么陈花容的这种写法源于哪里呢?我注意到北魏时期的西北出土的残纸,某些字在出锋时是犀利的,与陈花容的这种写法不谋而合,这可能是他的一种意识的主流变化,形成自己的风貌。在字体的结体变化中,他强调书体的“错位意识”,也就是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将章草的“无意识创作”放大化,我们看这幅作品中第二行的“视”字,将章草本来呈现的“扁平”故意拉长,疏密意识较为突出,它的左下角的“也”字更是将“竖弯钩”特意变化,种种变化我们看到他在创作中是有一种“畸变”的意识的。 在创作内容上,陈花容是比较保守的,也正是这种保守意识也表现出兰亭奖的创作理念。用《兰亭序》及相关内容来进行创作,是一种不脱离本体意识的创作方法,他采用《兰亭序》的原文,用章草来表现《兰亭序》,无论在传统还是创新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个人觉得这幅作品在总体上是很成功的,唯一较为遗憾的是,“天真烂漫”的风格有些夸大化,致使整幅作品有些凌乱,章法上有所缺失统一性,只注意到纵向的表现而忽视了横向变化,我们看这幅作品每一块作品难成一幅独立的作品,整体拼接即使达到了统一,却将各体的创作独立起来。如果作者再注意一下气息的收敛,横向变化幅度大一点,那么这幅作品就几近完美了。
【评论员文章】 ————————————————————————————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80年代的成功 文/侯勇 陈花容,在去年被闹得沸沸扬扬的兰亭奖中,脱颖而出,作为80后的杰出代表,不能说不是一种奇迹,也不能不说是80后的骄傲。 从吴勇到陈花容,我们看到了希望,艺术的天平已慢慢倾向于有为的一代,一个被称为落寞的80年代。 从陈花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取法魏晋以上的草法的成功之路,性情率真,回归本原,或许成了书法艺术唯一的理性。而此次一再证明,章草作为一种书体,被习惯了今草的人们,喜欢上了古朴,率真,自然天成。 从内心来说,陈花容和吴勇,两位取法陆机平复贴而夺魁无不显示了有为一代敏锐的视觉美感和潜在的美学思想的悟性。虽比之稍逊,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一个沉稳,一个天真。或许是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性格的最好体现,或许,这也是陈花容取得成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虽天真,烂漫而不失法度。不足亦或显示其在传统中更多的进步和思索。 寻根传统,放大特点,在新一代的书法艺术教学和发展思潮的影响下,陈花容的初生牛犊精神让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功。独到,敏锐的眼光,以及大胆创新的精神溶入其书法艺术的思索,让其中在历次的书法展览被展览所束缚而缩手缩脚不得性情的展览作品模式所改变,不能说不是80年代人取得成功的一个阶段性的成功。 从陈花容身上,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作品的成功,而是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心路历程。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成功因素和幸福的80精神。
【评论员文章】 ———————————————————————————— 评陈花容的章草作品《兰亭有约》 文/薛明辉 兰亭奖应该是比全国展还要重要的展览,兰亭奖能够夺冠,这是写字的一辈子的荣耀。戏剧有梅花奖,曲艺有牡丹奖,音乐有编钟奖,电影有金鸡奖......书法的兰亭奖也应该像这些其他艺术门类的奖项一样,是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的。 但兰亭奖和其他艺术奖项评选不太一样的是,兰亭奖是仅仅凭一件作品去拼杀,是征稿启事出来后,大家去绞尽脑汁创作,然后凭一张作品的水准来定这个奖项的高低。最后这件作品,无论作者是初出茅庐,还是沙场宿将,只凭最后的效果来定夺谁是状元。于是,有人对此有微言,说兰亭奖这样评的不公,应该是作者拿以前参加过大展的精品来参赛,根据作者平日的水平素养来定夺兰亭奖。不信,试看其他艺术门类,哪有如此评奖的? 说什么的都有,但事实出来的时候,没办法,愿赌服输,你参加了就必须按照规则行事,所以就出现了小将出马,爆出冷门,杀出黑马的现象。无疑,陈花容是第三届兰亭奖的最大受益者。 一个80后,名不见经传,就凭着一幅章草《兰亭有约》,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攫取了兰亭桂冠,据说当时陈花容是双喜临门,一方面是新婚大喜,一方面是兰亭获奖,好事都凑到一起了!陈花容获奖后,朋友戏言,这小伙子一下脱贫了,先是中国书协的奖金、再加上河南书协的奖金,而后洛阳乃至新安的奖金,再外出跑几趟,那收入是相当可观。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书法确实能改变生活,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话题回到对陈花容夺冠这件作品的品评,还是老规矩,就字说字,就事说事,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吧。首先肯定的是这幅作品的墨法,这幅字的墨色变化很大,飞白处理的颇为大胆,对比强烈,在展厅里能迅速抓住人眼,在如今这个展厅时代,能抓人眼停留在你的作品上,这就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曾经在展厅里仔细观察了这幅作品,感觉墨法确有其可取之处,在展厅实地查看,感觉越发明显。 感觉作者写的比较率意,直抒胸臆,下笔果断而不斤斤计较,故整个作品感觉天真烂漫而有意趣,难能可贵的是作品没有刻意安排经营的迹象,此亦可取之处。 陈花容的草书当是取法平复,但稍显单薄。此作中的横划、捺划收笔,雷同过多,最后总是以破锋挑出,笔画开叉,此种笔画在作品中出现一次即可,若频繁出现,则使人视觉疲惫。另有一些长笔画,故作抖擞,不是高明之举。 还有就是有草法不严谨的地方,一些字用的是异写,如不和上下文对照,很难认出。读书法报,见已经有人为陈花容纠错,说内容错了,在此不敢有贪天之功,不再赘言。 此次兰亭奖之前,我曾在首届草书大展、老子诞辰N周年书展见过陈花容的字,四条屏,抄的古诗,出处应该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的那套集字丛书。陈花容获奖后,去甘肃等地写的字在网上发了,仔细看看,内容也多是“黄河远上白云间”、“月落乌啼霜满天”之类的唐诗,让人一览无余。 想起东坡两句话“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此二句与陈花容先生共勉。
欢迎各位网友针对陈花容的这幅获奖作品进行评析,对其艺术风格、审美形式、获奖阐述等方面进行讨论。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