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清心斋主人

《清时有味》随宋江安先生访青木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1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书法的普及教育,把书法的普及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素质教育来抓,抓紧制定规划并尽快推行实施。 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也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书法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承载者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核心,在提升国家文化形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1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石老人的专帖
齐白石
原名纯芝,号渭青,兰亭,后改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白石老人,别署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借山吟馆主者、寄萍、齐大、木居士、湘上老农、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
家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 。
1888年起,弃凿学画,先后从萧乡陔、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人学画,曾从陈作埙读书,从王湘绮攻读诗文,任龙山诗社社长 。
1902年起,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七年间“五出五归”,得见名山大川,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 。
1917年二进北京,结识陈师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 。
1926年应林风眠聘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
1937年自加两岁。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应徐悲鸿聘,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 。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
1957年去世,享年九十七岁(实为九十五岁,因信术者言,跳过二岁) 。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
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和诗歌。一生作画不辍,留下大量诗、书、画、印作品,传世画作有《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等 。
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三卷本《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画册多种 。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 。
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诞生100周年纪念展览会》 。
1983年底至1984年1月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纪念齐白石诞辰120周年作品展览》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1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艺术职业教育等级考试
书法考试知识要点
【书法的简介】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书法的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各种书法体简介】
1、甲骨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 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4、简帛墨迹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画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王夫差鉴 》。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2、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 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  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  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  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书学鼎盛的唐代】
1、唐朝书法简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代书法艺术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頫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才强调有意之意。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 ,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于赵孟頫的书法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对王派书法的精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 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 ,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 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 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明朝书法艺术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明初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
2、第二阶段--明中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阶段--明末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 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 。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复现。于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 方纲等人在刻意尊 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于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璨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里实现了。
【现代时尚—今天的书法】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书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学书法最基本的活动是写字,而写字首要的目的是为了记事和交流感情,起码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看了乐于接受,如果把字写得杂乱无章,甚至随心所欲,胡乱造字,读者如释"天书",无法辨认,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有些人认为写字用毛笔不如用硬笔方便,硬笔完全可以代替毛笔,只有写毛笔字才学书法;有些人认为书法是"天才"的专利,"咱不是学书法的料"。特别是一些年岁稍高些的朋友,受"人过三十不学艺的"陈腐思想的束缚,认为学书法为时己晚。也有人认为书法及神秘,高深莫测,神不可征,形乃难表,好事难成。所有这些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只要写字就有法则可言,特别是有不少场合没有书法"门面",绝对不行。例如,商标、广告、标语、对联、字画条幅等都离不开书法。不可否认,使用钢笔、圆珠笔及其他工具定字是方便快捷,但不管用什么工具写字其法则基本与使用毛笔相同,所以无论在何种方式写字都应该学习书法。关于学书法年龄问题,从幼年或少年开始学,无疑优势很大,但上了年岁的人学书法,也有不少长处;有知识、有生活、有阅历、理解快、感受深、善抒发等,年轻人是无法可比的。至于"天才",是专指"有这种才能的人",任何聪明智慧都是靠热情、勤奋和科学的学习换来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狠下一条心,不怕事不成"。有位书法家答学生问时几句短语很有教益,言简意明,回味无穷。问"什么年龄学书法最适合?"答:"从识字起,任何年龄都适合。"问:"我能成为书法家吗?"答:"你认为你能---你准能!"学习书法和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只要我们不怀疑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有热情,加上方法得当,定会获得成功。千万不要被一些垄断者的玄学所吓倒。他们把书法说得神乎其神,传授抽象,舍本求末,昧于闭合圈内循环,贻误后学。其实书法也像"窗户纸",也是"一捅就破"。它的神韵可征,形象可表,技法可取,章法可达。"升堂入室",望而可及。
书法具有艺术性
中国文字的点画、结构和形体与外文不同。它变化微妙,形态不一,意趣迥异。"通过点画线条的强弱、浓淡、粗细等丰富变化,以书写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构成优美的章法布局,有的似玉龙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丽,有的气势豪放,这些都有使书写文字带上了强烈的艺术色彩。"书法己是民族艺术中一枝永开不败的鲜花,世人赏以欣慰,可从中领略其精神风度,心灵意境,生活情趣,审美追求,时代气息·······这样一种观之激人感奋,聊以励精Z•W的艺术,何乐而不为呢!
书法有益健康
“作书能养气,也能助气。”练书时,须绝虑疑神,全躯启动,力送毫端,注于纸上,抒胸中气,散心中郁。这样,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调节和锻炼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灵心焕发,无疾而寿。即便不幸患病,也可通过练习写字,养心愈疾,畅达延年。古往今来说书法能使人健康长寿,并非虚传。如历史上欧阳询、颜真卿、大书法家平均寿命79.2岁,其中颜真卿76岁时遭杀害,不然寿命会更长。另据资料介绍,明清两代著名书画家(书画相通)同高僧比较,28人中,书画家比高僧长寿12.7岁,说明书画活动可能比高僧修行还有利健康,己为世人共识。现己76岁高龄的“将军书法家”李真先生,通过练习写字,心脏病好转,并不再为失眠而苦恼。他深有体会地说,学习书法,“时间一久,必有所得。这“得”不仅在书法上,对身体健康尤为有益”。可见临池泼墨,确属健身之功,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便可变“书法”为美妙的“养生之道”。
书法可陶冶情操
情操是感情和思维的综合,书法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其美感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与其他事物有着密切的互为表里联系。书法的特点、技巧、理论、表达意境极其广泛。“胸中有书,下笔不俗。”学习书法,对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无所不及。很显然,我们不能把书法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写字。书法家吴善茂先生说得好:“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都是书法。”书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习书的严肃性。这就要求习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旺盛的进取精神科学的思维活动,俨然诚恳的态度来对待。必须勤奋不息,孜孜不倦,防止心血来潮,半途而废;必须深入生活,扩大视野,防止狂妄虚伪,恃才傲物;必须加强修养,拓宽意境,防止墨守成规,舍本逐末;必须丰富学识,博古通今,防止不求甚解,出乖露丑;必须贪恋欣赏,鉴往创新,防止陈陈相因,依然故我。否则,会虚度年华,将一事无成。总之,临池泼墨,快乐无涯,愿我们积人类之聪明才智于笔下生花吧!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与 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徵。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于是书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并非只有中国才有书法,日本,韩国,朝鲜,这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都有书法。
日本的书法称书道。一开始是从中国而来。据《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58年,朝鲜百济国使王仁进献了《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是汉字传人日本的开始(具体年份不详)。但比它更早的时候,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已明显知道汉字。是一名叫王仁的到达了日本,带去了系统的汉字和汉文的典籍,因此这算是日本人学汉文的真正开始。后来阿直竣、王仁的子孙到日本后同化为日本人,作为东西文部住在大和、河内之地,任祭扫、出纳等职。到了推古天皇朝代,日本与隋朝建立了邦交,随着留学生和留学僧的归国而带去了中国书法。
日本后又崇拜起王羲之,这对于日本的书法的形成起了很大影响。到后期的假名书法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特色。
韩国书法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每一个字都是在一个想象的方块中由一些形状不同的线组合而成,都是为了表达一个特有的意义。书法在韩国始终与绘画关系密切,他们认为从笔法安排的有力与和谐的角度而言,绘画是受到书法的影响。所以在韩国,书法艺术比绘画艺术更受人们的重视,人们常把书法作品像绘画一样挂在墙上欣赏,而且像对画一样赞赏它的每一笔独到之处,赞赏它用墨的韵味,赞赏它整幅布局的功力、骨格、神韵等等。
韩国的书法有悠久的传统,韩国人从大约公元二世纪或三世纪开始使用汉字表达意愿或行为,即使在1446年韩国字母韩字创造出来以后,汉字仍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据了解,从那个时候开始,王室的书院和国家办的高等学堂里讲授中国文学。书法的历史如此悠久,无数贵族阶层的人和艺术家又在许多世纪里为促进书法艺术作了显著努力,可惜在经过多次外国入侵和内部纷争之后古代书法作品保存到今的极少。特别是16世纪末同日本丰臣秀吉军队之间的七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死亡自不待言,而且还在韩半岛各地对具有历史意义的石碑和文物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属于那场战争以前年代的残存的书法作品现在不到20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能藉以了解位于西南部的百济王国的书法艺术所达到的高度的资料更少。根据这个王国的学者水平高、艺术品精致这两点看来,它在书法上很可能也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1972年在韩国中部百济古都公州偶然发现的武宁王和王后的王陵内发现了许多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其中有一块方形石碑对书法家和碑铭学家说来是稀世奇珍。这方石碑置于这座六世纪时的墓的入口处,类似为建造这座陵墓而向地下神祗购买一片土地所立的文契。石碑上所刻的汉字字体优美,表现出很高的技术。
接下来的统一新罗时代,由于崇尚中国唐朝文化,因而产生了许多书法家,如金生、崔致远。他们的字体基本上追随书法大师欧阳询和虞世南。另一位书法大师王羲之也备受仰慕,他的行草书为人们普遍临摹。但是,从新罗王国开始流传的字体方正的欧阳询体在高丽时代仍占主要地位,直到1350年左右。
朝鲜时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是实学派的金正喜。金正喜是杰出的书法家和学者,他建立了人称“秋史派”的风格。他的书法脱胎于中国隶书,但是他在布局上富于画感,善于在不对称中见和谐,而且笔触有力无比,使笔下的字充满活力。由于这些才能,他终于创造了自己特有的生动有力的风格。
在韩国,学书法被认为是有修养人士陶冶情操的必要过程。书法作为书写或者传递信息手段的实际功用往往不如字写得优劣所含有的哲学意义更重要。在韩国如同在中国和日本一样,书法被认为是一种高雅艺术,书法家也受到人们的尊重。韩国的书法组织虽不象中国具有完整的体系,但韩国书法的民间组织却非常普及,而且活动频繁。接待我们访韩的韩国海东研书会就是一个出色的民间组织。海东研书会于1971年8月1日创立,很具规模的书法活动就组织了200多次,并组织多次国际间的书法交流,这对于一个民间组织来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会长金东渊先生是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在韩国书法界很有影响。金先生崇尚传统,重视基础,他的字有时近乎于篆书,有时近乎于隶书,或在两者之间斟酌取舍,可谓变化奇谲、仪态万方,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详解书法“米”字格】
爱新觉罗·启骧
“米”字格的用法历来在书法学习者和爱好者中有分歧和争议。启功先生主编的一九八六年出版的《书法概论》中第48页对“米”字格的说明就有误差。启功先生既是我的堂兄,又是我的老师,因而有机会同他面谈这个问题,得到他反复的教授。今天把启功对我所讲和实践的经验详细成文,为后来者在练习书法结构时少走弯路。
启功先生所讲的“米”字格是书法结构的一个重要的规律,也是对书法艺术的重大贡献,它不同于描红模子上打的“米”字或“井”字的格子。描红模子上的格子是为初学者安排笔划的位置作参考的。“米”字格的结构规律是指写米字时,∠为∠1要小于∠3,∠2要小于∠4,∠5要小于∠7,∠6要小于∠8。
也就是说米字上半部的两点要稍立一点儿,下半部的撇和捺要稍平一点儿,这个字才显得好看。
最常见的错误理解是把米字的两点和一撇一捺都写在描红格子上的45度角的斜格上,认为这样才标准。这同所谓的写字要横平竖直一样是要不得的,这样写出来的字没有美感。
《书法概论》写道:如米字,1、2小于3、4,3、4小于5、6,5、6又小于7、8,如反过来效果不问可知了。这里明显地犯了几何上的错误,因为如果∠1<∠3<∠5<∠7且∠2<∠4<∠6<∠8成立,那么就得出∠1+∠2+∠3+∠4<∠5+∠6+∠7+∠8的结论,这就显然违背了∠1+∠2+∠3+∠4=∠5+∠6+∠7+∠8=180°这一基本几何定律。这大概是编撰人的笔误,或对启功先生这个理论有所误解。这里应当是;∠1<∠3,∠2<∠4,∠5<∠7,∠6<∠8,而∠3和∠5,∠4和∠6之间没有关系,就像附图中的米字,看上去十分漂亮。
汉字中有很多字都可以用到“米”字格的规律。
第一类是上半部有两点一竖的字,如:光、尚、当、肖。
第二类是下半部有一撇一捺中点一竖的字,如:木、东等等。违反了“米”字格规律去写这些字,效果一看便知。
由此延伸出去,有两点对研究书法结构有事半功倍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汉字结构中有很多雷同之处,如果找到一个结构的规律,又把它推广到别的字,便能更快地掌握更多字的写法。
二、汉字结构的美感是有规可循的,在认真研究掌握这些规律之前,不要急忙追求创新革旧。在融会贯通了书法的基本功和结构之后,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东西是会自然成就的。临摹是前人学书入门的成功经验。在临摹之前必须读贴,读帖不仅要观察字的结构、用笔的方法及章法,还要注意墨法和章法。因此读帖有利于学书者把握碑帖的规律特点。读帖时要反复地观察分析,达到熟记于心的境界。在精读一本字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博览历代书法经典杰作。见多才能识广,观千剑然后才能识剑。
一般来说,古代主张初学者先摹书然后再临。宋代姜夔认为,初学者不得不摹,以便节度其手,易于成功。康有为主张学习必须模仿,不抓住古人书法外在的形式,便无法抓住古人书法的性情。显而易见,对于初学者而言,摹书才是真正的捷径。如果临碑必先模仿,模仿数百遍,使转行立笔都非常相似,然后才可以临书。摹书通常是以透明的纸覆盖在字贴上,直接按范字描写。摹书时必须注意字的笔法和结构,把握字的外形结构。



【临书】
可分为对临、背临、意临等。临帖前必须认真读帖,分析笔法及结构章法。对临是在摹帖的基础上,对照碑帖依照其笔法、结构、章法直接在纸上临写。一般来说,临书不容易把握古帖的结构,而能较快地把握古帖的笔意。摹书则相反,容易抓住古帖的结构,而能较快地把握古帖的笔意。摹书则相反,容易抓住古帖的结构。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在学习中可以互补,这样临帖才能不断地进步。临帖要先守住一家,再学百家。
汉字以合体字为主,合体字大体分为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及内外结构等。一般来讲,要遵循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变化均衡的原理。
一幅作品,如果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及落款、印章布置安排得巧妙自然,那么就能给人以美感。如果安排欠妥当,就会破坏作品的整体美感。所以,我们学习硬笔书法,必须对这方面的常识有所了解,对形式美的规律有所把握。章法包括幅式、题款、钤印等问题。
1.幅式
幅式指书写作品的样式,传统的毛笔书法幅式可借鉴传统书法的式样。
中堂:传统的中堂以整幅宣纸书写,一般为比较宽大的长方形。
条幅:是最常见,使用最频繁的格式,为长方形。
条屏:是一种规模较大的书法创作格式。一般以偶数为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十二条屏等。屏数越多,创作难度越大。每幅条幅可独立成篇,亦可连缀成篇。
横幅:与条幅相反,形式呈横向。一般要求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书写。
长卷:比横幅长,一般书写文字较多,从右到左竖写。
扇面:有折扇面和团扇面之分。
在学书实践中,我们可根据内容及需要灵活安排。在下笔之前,应对整幅作品进行粗略布置,做到成竹在胸,这样才能创作出佳作来。
2.题款
落款一般有穷款、长款、单款、双款四种基本形式。一幅作品写完,要题上款才算完整,当正文最后一行写完,剩下的空间不多时,题款就可以采取穷款的形式,一两字、两三字皆可。内容多写别号、斋号、名、姓名等。当正文最后一行写完,行后空间还有很多,这时我们就可以用长款这一形式,写足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果当正文最后一行写完,没有剩下空间或者空间很少而又不想题穷款,但该行左边尚有空间,这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单款这一形式,即在最后一行的左边单独另起一行,第一字稍低于正文即可。
3.钤印
书法作品上用的印章各种各样,应式很丰富,有多种用途和作用。但总括起来说,大约有两大类,即凭信章和闲章。凭信印主要指书法作品上钤盖的姓名字号印、斋堂馆阁印。这些印刻作为作者的凭信,具有特定的意义。至于闲章的文字内容,可抒情寄兴感情咏志,论人生理想和道路,论艺术追求和见解,还可记作者的籍贯等,无所不包。
行书在创作命题中,提供给作者一些有代表性的诗词、散文。作者自由运用某些书法家或某些临碑的书法风格。同时应注意两大要旨:
一、把握文字内容要准确无误,尤其是不要漏字,同时在将简体字转换为繁体字时不要出现错字。同时,在硬笔书法中,既可以全用繁体字书写,也可以全用简代字书写。
二、要选自己最熟悉的字帖及风格作为创作模拟的对象,不要盲从别人,写自己最熟练得字帖及其风格为首选。
硬笔书法到了创作阶段,常用的基本幅式有折扇、团扇、方格、竖格、斗方、对联。
书法工具的文房四宝,指的是以往中国文人书房里必备的四样文具,它包括笔、墨、纸、砚,这是中国书法艺术必需的工具。毛笔最关键的是笔头。传统的制笔工艺,笔头通常是用禽兽的毛发制成的。一般来说,根据制作毛毫材料的软硬程度可将毛笔分为硬毫、软毫、和兼毫。毛笔根据笔头的粗细程度可以分为大、中、小呈;按锋颖的长度分又有长锋、中锋、短锋;在形式制上还有提笔、斗笔、抓笔等。
古人云:笔有“四德”即尖、圆、齐、健,一支好的毛笔应该达到这四个要求。挑选毛笔首先应当选择适当的大小和种类;其次则要看笔尖,对中小号的毛笔,一般来说笔毫是否圆顺、形制是否规范、散开后笔毫是束齐平等。
墨根据所制造繁荣原料和工艺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松烟、油烟和选烟三种。唐代之后,以安徽徽州所产的墨最为著名,俗称“徽墨”。古代的墨锭还有人在用,但为了方便省时、使用最多的是用炭黑制作的墨汁。
纸的种类很多,但作为中国书画用纸,目前用的最多的是宣纸,宣纸因原产于安徽宣州泾县而得名。宣纸的种类很多,按造纸的原料分,的特净、净皮、棉料等;按纸性分,又有生纸、半生半熟、熟纸之别。简单的说,就是由于生宣有渗化的效果,能很好地表现水墨的层次和墨色,因此在作品中追求墨色变化的书法家喜欢用生宣。一般而言,写小楷和精工一类的小行书法家喜欢用纸性太生宣纸。
除此之外,其他常用的书写材料还有绢、帛等。
砚台是研磨锭的必需用品,好的砚台要细腻、温润、又要能下墨。最为出名的是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和歙砚为佳。
除了文房四宝之外,书法创作的辅助工具还有毛毡、笔架、字帖架、水洗等。
【楷书】
又称正书、真书、广义上说,是官方所规定的通用规范字的总称,现在我们所说的楷书一般是指自唐代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的规范文字。作为一种字体,它和篆书、隶书、草书合称为“四体”即我们通常所言的“真、草、隶、篆”。按照不同的艺术特点,楷书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即唐楷、魏碑和小楷。
一、楷书的特点
楷书点画独立,起迄分明;结构则方正、规范,重心稳定;每一个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审美单位。由于它在结构和用笔上都有严格的规矩可循,因而特别易于初学。学书法者一般都从楷书的中楷、大楷开始,选择范本又以颜体、柳体和欧体为多。今以唐楷为例,谈一谈楷书的用笔和结构。
二、楷书的笔法
笔法就是写出具有一定点画形态的书写方法。楷书点独立,起迄分明,因此可以一笔一笔地写。根据楷书点画的用笔和形体特征,一般来说,基本笔画可分为:点、横、竖、撇、捺、钩、挑等。
三、楷书的结字
结字是指字的外在形体和字内部的点画组合方式,也就是点画之间的比例和位置关系。方整是楷书外在的形体性,而点画组合则以匀犯法、重心稳定为原则。方整并不等于呆板,实际上楷书的体势会在不同书法家的不同审美追求中体现出不同的形。
四、楷书的章法
楷书的章法总体上也要工整,通常是字形大小均一,纵有行、横有列,但也有因字取势,字形大小由别,纵有行而横无列的排列形式。

【隶书】
按照时代的先后和字体形态的不同,隶书一般可分为古隶和汉隶
古隶是指汉代以前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从考古的材料来看,战国晚期是隶书的形成时期,隶书的成型并不仅仅只是存在一个由秦代的小篆“隶变”的单一线索。从战国晚期的一些简应用的增多,为了便于书写出和提高书写速度的一种变革。虽然古隶的字形体势较圆,结构与篆书接近,是一种尚未成熟的过渡形态,“隶变”程度和形态在不同的地区也有所不同,还没有统一的规范;但作为以文字使用方便为旨的文字变革,却已经在民间自由地开始了。
汉隶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对古隶而言的,是指西汉中期以后成熟的隶书。因为这种隶书,结体往往左右相背,又泛称“八分书”。传世的一些汉代名碑,都是八分书的典型。汉隶点画分明、粗细有致、方圆兼备,其标志性的笔画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在行笔中有明显的起伏和节奏。结体则在总体扁方规整前提下,较篆书有了更丰富的变化。
【行书】
行书市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既不像楷书那样严谨规矩,也不像草书那样狂放而难经认,所谓“不佝不放”易于好写。行书没有过分严格的书写规范,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可称为行楷;写得放纵一些,接近草书就可谓之行书。
行书是在东汉后期从隶书的手写体中演变而来的,是当时一种快写俗全体书。后来经过不断规范和逐步演化,至东晋而成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新兴的书体。自东晋以来,以行书名世的书法大家代不乏,“二王”颜真卿、李邕、“宋四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董其昌皆是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大家。
一、行书的特点
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从某种程度上点出了行书的特点。楷书肯有静态的特征,如立(站立)草书具有强烈的动态特征,如走(奔跑);行书则如行(行走),较为适意的散逸状态。由于行书是脱胎于手写体的。因此,从形态上来看,行书不像楷书那样要求每一个字和每一个笔画都成了一个独立的单位,笔画以及字与字之间的牵丝连带是行书的重要特征;如果说书法是在汉字基础上的再创造,那么,行书在结构和笔画上不借开始那样有近乎严厉的规范,因而给我们的创作留出了更大的空间,因此行书的书写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由于行书的书宣速度相对于楷书较快,因此,笔画和笔画之间、字与写之间有了更多的呼应和关照,气息生动而流畅;由于行书可以打破开楷书那种以每一个字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单位的局限,因而在章尖上有更大的变化余地,使作品在形式上和整体的感觉上更加生动和富有韵味。
二、行书的用笔
行书的用笔从最基本上说,和楷书并没有完全的不同,所以说,“正书逸而为行草”。也就说行书的用笔只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放逸一点、自由一些;但行收作为一种书体,其用笔自然也有自己的特点。
1、速度性。行书的用笔比楷书要快,而且在书写速度的变化上也比楷书要多,这样就使行书的用笔更有节奏上的变化,行书的用笔语言更加地丰富;
2、连带性。行书用笔具有的连带性,使得行书在用笔上更加流畅和生动,气息更加连贯;
3、减省性。行书肯有减省的特点,许多笔画采用简略和替代的方法。如盘字的“舟”的写法,“种”字的“禾”的写法,“树”字的“木”的写法,“绛”字的“糸”的写法,“射”字的“身”的写法等。
4、“丰富性”。由于行书的用笔不像楷书那样受文字自身笔画的完全控制,而是有了较大的变化余地,因此,在用笔的节奏、虚实、文圆、断续、轻重、中侧上,以及用墨的浓、淡、枯、湿上,都能产生变化。这样,就大大地丰富了解行书的用笔艺术语言。
三、行书的结字
楷书的结构是以均匀平整为主要特征的,而行书的结构则更强调一个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必须不违背汉字本身的结构,同时也要能做好“因字生形”,使字显得既生动又自然。
四、行书的章法
行书的章法不似楷书孔夫子样字字均等,横成行纵成列,行书一般来说是比较忌讳“状如算子”的排列。行书的间法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照应、行与行之间的关联,在字形、虚实、欹正和体势的变化中产生节奏和韵律。
【草书】
草书,若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潦草之书,虽然草书的发生缘于快速地书写出,但随着对草书逐渐地规范和定型,作为一种字体,草书又决不等同于潦草之书了。
根据出土的汉代简牍以及对文献的考证,大约在汉宣帝、元帝时代就有草书这种字体了。道先成熟并在汉代通告的是章草,它基本上可以说就是隶书的草写。至今草的成熟大约要到魏晋时代,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受早期行书和楷书的影响,逐步演变而成的。所谓今草也是相对于章草而言的。除此之外,还有狂草,狂草又称“连绵草”或“一笔草”,唐代的“颠张(张旭)醉素(怀素)”是书法史上最为出名的狂草大师。
草书比行书书写出的速度还要快,减省的程度也更大,连笔也更多,变化的幅度也更大。在狂草中,汉字字字独立的形式几乎已完全被打破,用笔的狂放、结构的夸张、章法的变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草书的特点与技法
章草是缘于对隶书的快写,在用笔上,章草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隶书的波桀。较之于今草,它的用笔断多连少,每一笔基本上都交代得较清楚,方折的用笔也多一些;在结构上虽然简化了隶书的结构,但结构的规范性要多于随机性;在章法上,基本字字独立,字形的大小也差别不大。
【从临摹走向创作】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最主要途径,但临摹本身不是目的,临摹是为了学习书,掌握技能,最终为创作服务。那么,如何做好学以致用,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呢?又有哪些有效的途径,能使我们顺利地从临摹走向创作呢?
首先要善于学习。临帖就是与古人对话,临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向古人讨教“法”和技巧 的过程。而所谓的“法”就是在书法创作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律的东西,因此,不管是用笔、结字科学上是在章法的处理上,不仅要看到个人作品中的“行”,更要善于总和思考古人的“意”,从众多获得现象中寻绎出规律性东西;而只有得到了这些规律性东西,才能在创作中依据“法”去创造。
其次要在创作中敢于运用和试错。艺术创作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簇而就的事,我们对古人书法理解也不会一下子就很深入,但我们要敢于运用所学去创作。事实上,艺术创作能力的提高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过程。因此不要怕创作能力不够,或对古人的理解不深入,就怯于创作和运用所学;而要大胆地在创作中运用所学,创作能力正是在创作中培养出来的。
从临摹到创作,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在这里我们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1、集字法。这种方法是从所学的范本中挑选文字,依据一定的文字内容,重新组合,来创作作品,这实际上是临帖的一种延伸。由于所要写的文字在字帖中都有,似乎和临帖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实际上,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创作整幅作品的意识,使自己在章法和伤口形式方面得到锻炼。
2、夹字法。这种方法可以检验自己对规律性的东西把握的程度以及自己的创作能力。具体的做法是,在临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临帖时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字帖的总体风貌和特征,适当地在中间写几个字帖上没有的字,比如临五个字,字迹自己写一个字,再临五个字,再写一个,并逐步在临帖中增加所写字的字数。如果基本能做到所写的和所临的字较为统一甚至无多大差别那就证明你已经基本掌握了规律性的东西,并具备了用这种书体进行创作的最基本的能力。
3、创作临摹法。这种方法可以作为创作的前期训练,培养创作作品的意识,尤其可以在章法和作品形式方面得到锻炼。具体的做法就是平时临帖,养成好的习惯,把每一次临帖习作都当成作品来写,完全按照正规作品的样式,并题款和钤印。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就会对书法作品的形式和章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今后的创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全省各地的508名考生一大早便赶到教育部考试中心设在西安文理学院幼师学院的考场,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全省首次中国书画等级(书法项目)考试。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已年逾古稀,今年刚满九岁的小姑娘王嘉仪是考生中年龄最小的,她的父亲王维刚也同女儿一起参加了这次考试。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举办的中国书画等级考试CCPT项目,共设六个模块,每年分别举行两次考试,考核评定按照三等九级制形式,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阅卷,最终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颁发证书。该项目目前在全国已经推出了书法和硬笔书法两个模块,而我省首次进行的考试只是其中的书法模块。参加这次书法等级考试的508名考生报考的等级涵盖了全部九个级别,他们中既有刚刚迈进书法门槛的初学者,也不乏久染翰墨的书法名家,在报考七、八、九这三个高等级的考生中,不少人已是各级书法家协会的会员。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已经76岁高龄的李先生不仅长期以来把研习书法当做是对心灵的一种净化,还把参加书法考级看成是督促自己不断进取的动力。老伴卧病在床,随时需要他的照顾,为了不耽误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事先把老伴安顿好,早早地便从二十多里地外乘公交车按时赶到考场。当记者询问另一位已经是中国书协会员的老先生为何还要报名考级时,他爽快地回答说:“书协毕竟是社会团体,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当于国家考试院,当然更具有权威性,所以想来试试,看看自己到底是咋样一个水平,心里也好有个数。”

记者在还考试现场看到了不少稚气未脱的孩子,尽管年龄不大,却展示出了的较高的书法水平,由此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书法在我省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据悉,我省将在今年11月份增设硬笔书法考核项目,另有篆刻、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四个模块,待教育部论证、实验完备后会逐步推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江安先生访汶川--难字书法
P108064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好“因字生形”,使字显得既生动又自然。
P107039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