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3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3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清心斋主人

《清时有味》随宋江安先生访青木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6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椽笔丽辞击节歌——朱复戡先生的旧体诗
徐叶翎
“拈来累牍千章句,浓缩成篇一首诗”。朱先生此语道出了诗的超妙。先生为文崇尚简约,更爱好简远隽永的诗词,以其丰富的感情,但有所思,赋诗杼怀,直至暮岁,吟咏不惰,作品甚丰,涵潢他的才智、胸襟和宏富的学识。
朱复戡先生生于1900年,清末民初是艺术家辈出的年代,一代老艺术家重视学养,多兼为大学问家,书画创作与诗词文章并重。朱先生治学之年,受业于古文家张蹇叟老师,读诗文,明声律,打下坚实基础。以渊博学识治艺,金石书画兼擅,篆隶草行楷诸体书法并皆精湛。先生艺术生涯中早年在上海度过金色年华,名重海内外。六十岁后隐居岱麓,长时间不发表作品,醉心耕耘,自甘寂寞,致力升华。时代与环境造成诸多困扰,这位一意遵循传统文化精神的大师,虽“扰攘周围忘寂寞,苍茫四顾感零丁”,仍旧豪情满怀,壮心不已。“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大序》)。写诗填词感事述怀、抒发性灵,数十年中连书画作品都得不到发表,诗稿盈囊,而不为人知。或谓先生诗名为书名所掩,抑或他写诗本来就未准备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6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吟咏,既然视为余事,故作品质实。先生具有博大的襟怀和诗人气质,锐目观察,深入思考,诗思漫流,自然成章。青少年时代在故里梅墟,在沪滨题襟馆中,以及后来任教上海美专,抗日战争中逋居中南;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从沪上至山东;晚岁时展转沪上、岱岳南北两地。不管和平岁月,或是战乱年代,征涉途中,漫游道上……挥毫染翰之暇,工作或茶饭之余,吟咏寄情,述志言怀,思想的火花、心灵的颤动,击节谱写,自然成篇。逐渐积累,以精美的书法写下一卷卷手稿。诗词写作是他所缪恋的创作形式,但总是深藏箧中,“暇日展观,摩挲自得”足已。于今拜读新近编辑付梓的《朱复戡墨迹遗存·行草诗词卷》,双绝并茂,相映增辉。从而可以探究朱先生的学识、睿智和精神生活、美学好尚,可以領略他渊博的诗学修养。
朱先生早期作品,崇高古风,感情委婉细腻,一如其书画作品讲求美的品格,诗词也崇尚美,色彩绮丽,境界深邃。中岁以后,阅历益深,视野开阔,一变而为雄强豪放,超逸浑穆,这种飞跃,与他的书画艺术风貌同步。
花甲之年起,寓居岱麓,朝夕看东岳,吟咏泰山是此间重要题材。雄伟泰岱,巍峨屹立,风光旖旎,郁郁葱葱,是古老历史的见证,是东方文明的表征。多次登临,“一经凌岱顶,顿觉壮生平,灿烂观初日,低昂接太清”。把大自然当作巨著阅读,甚至视为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象。仰望高矗的峰峦,神游大块,“飘身云汉间”,“待到中秋凌绝顶,揽将皓月作明灯”。屹立于嚣尘之外,抛掉世间的困绕,“此山一入忘人间”。“扶摇莫讶群山小,天外昂头万象低。”登泰山而小天下,俯仰之间,触景生情。心思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神游象外,陶冶情操,步入理想的诗的境界,哺育所痴情的艺术。精神愈升华,心潮时泛澜,相继写《登岱》、《泰山》、《红门宫》、《望人松》、《天烛峰》等咏泰山诗十余首。
泰山有古松,探首望人龙。
历尽百千劫,依然挺劲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6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松寄意,塑造自我形象,传情述志,深刻持重,耐得咀嚼。壮美,崇尚阳刚,是先生作品的基调。
“少年便好涉名山,垂老未尝畏步艰”。南北驰荡,“但游遍名山千岫”。漫游山水,怡养性情,开阔视野,行踪所至,吟咏纪游。到“俯瞰丛林列嶂岑”的衡山,写《登南岳遇雾》;登上“蓬岛神仙境”的峄山,赋《访峄山》;游黑龙江,舟行于“镜泊飞涛灌牡丹”的塞北湖上,作《镜泊湖写生》等诗。以诗人目光观察生活,以诗词描摹壮丽画卷。仅在齐鲁大地,组诗《济南行》、歌咏这锺杰灵秀之地,赞扬泉城的胜景史迹。至大明湖,游稼轩词,作诗缅怀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愤积英怀”,“血泪沙场”的气慨。漫步趵突泉,至李清照故居,步入诗的境界,这儿鱼也吟月,花也咏春。纪念堂中今已布置得幽美雅静,女词人生前却是极其苦难的,她那美的词章,永留人间。朱先生也有战争年代避乱的经历,同样将杰出的创造惠及后人。
念君堂外鱼吟月,漱玉泉边花咏春。
堪慰英灵千载恨,江山今已属人民。
以精湛的大字书写这首诗,陈列在纪念堂中。
淄川蒲松龄纪念馆,也向先生征求题字,即赋诗作书:
才华杰出蒲留仙,椽笔丽辞宗史迁。
满腹经纶用不得, 托将鬼怪写时贤。
先生推崇司马迁文章,指出蒲松龄是学《史记》笔法的。蒲氏经纶满腹而不得重用,便奋笔著书,写鬼怪故事,旨在警世,含意深刻,先生题诗也言简意赅,颂扬蒲氏,兼抒自我襟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6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岛抒情·调寄画堂春》:“影舞波清,琴岛依稀诗岛。栈桥戏浴欢腾,秋冬夏也似春深,怎不关情。”集南北名家海滨书画笔会,“纵笔画情豪”,故友相逢“春风满座花如海”,一时兴致高涨。后来游济宁、游聊城等均写诗多首。“开襟饱饫河山秀”,“赋将情感入吟咏”,诚可谓一路诗情一路歌。
“屈指交游遍天下”,朱先生知交,多硕彦鸿儒,赠答唱酬,记挚友情谊。螺川书屋雅集,群贤毕至,“彩笔一挥惊四座,丽词七步服群公”。“中有文坛具四美,更多艺苑称三绝”。“主人多情欲留真,一一写影示珍惜”。良朋高会时所作写真画卷,今已复不得见,在先生的诗词中记下众多的人物形象,记下这次文苑集会活动。
赵叔孺画《夜来香螳螂图卷》,上有学者、诗人冯君木、况蕙风题诗。三家故后,归冯弟子沙孟海珍藏。后来孟海请张鲁庵带给在上海的朱先生求题字。先生见师长辈遗物,“感叹万千”,“为赋短歌”,成《题赵叔孺画》一诗。虽曰“短歌”,实为一首二十四韵的五言古风,自谓“不计工拙”的急就章,实乃认真完成的深情之作。时流迅速,“忽焉三十载,世事梦黄梁。”俯今拾昔,“展图泪满裳。”唯念与分别已久的挚友重得欢晤,“罄吾积愫肠。”篇末写道:“低徊兴感慨,苒荏阅沧桑。觌面须倾酒,一倾累十觞。不辞沉一醉,揽笔意茫茫。”几可据以设想当时的文人际运。情深意切、深切感人。诗中写及画家、书家、诗人、学者、收藏家等多位,皆硕彦鸿儒,一代大师。历史掌故,文人轶事,剪辑成章,记录史实。
事件期间,在泰安的朱先生,与沪上诸友,南北隔绝,通信联系也长期中断,怀著万种离愁,只好写诗志念。相继作《梦见马公愚》、《怀沙孟海》、《怀孙雪泥》、《寿刘海粟》等诗。多年以后,待听说马公愚、徐朗西等“竟归道山”,“那知曾几别,从此不相逢。顿足伤知剑,碎琴痛失锺。”心情悲痛,“赋此志哀”,流泪之作,感情真切。直到暮年,与友人重逢于西泠,“昔我年青友,而今共白头。悠悠此岁月,浑浑忘春秋。”先生珍视友谊,“相逢常感友情暖,临去每叹离绪多。”笔墨浓重,情思绵绵,故人相见,易于唤起童心。逆境已去,老艺术家们在春天里重聚。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系就意境而言。朱先生每作画,皆因画赋诗,以诗题款配画,诗、书、画、印四绝并茂,珠联壁合,相互衬映。为所作人物、山水、花鸟画增添深层审美品格,延伸了作品的蕴涵。
居于泰安的二十年中,工作和生活条件甚差。事件十年,历经坎坷,志在“尽贡所学献祖国”而不得用,却依旧浸淫于艺,作诗填词,排忧遣闷。“吟得小诗星月笑,细细推敲”。此时,先生心情亦旧是向上的。
神驰珠穆接云天,欲上奈何腿不前。
幸得名医推妙手,会当飞步攀峰巅。
这类诗词,虽为酬赠,却重在写艺术追求,意蕴深邃,颇耐玩味。古风《白头吟》,经长时间酝酿,多次加工写成,是他从艺的总结,是研究的他艺术的重要作品。书法家写诗,往往涉及书法,《草圣》一诗写草体书,论古代书圣;《答问》写篆书,述技法要领:
商周甲骨与钟鼎,大篆通称古籀文。
直下雄浑收玉箸,纵横挺劲拔钢筋。
挥毫落笔锋棱藏,用墨随心枯湿分。
相问如何写大篆,别无诀窍可言云。
其时黄若舟为作《书法教学》一书,向朱老请教篆书技法,似乎需用累牍篇章作答,老人却将作篆心得缩写成一首律诗,述源流,求效果,明要领,重神采,言简意骸,见解高明。
因书法、篆刻、绘画作诗,他如《览旧作》、《为汪统治印》、《题赵悲庵、吴缶庐画箑》,以诗论艺,直抒高见,有助于解读他的书、画、篆刻艺术。
在编写《朱复戡先生年谱》时,余从研究其生平史迹角度认真拜读全部遗稿。先生前半生写诗甚夥,惜大半散佚,或在往返迁徒中丢失,或为事件间被查抄毁掉,虽然任佑予先生忆写出了数十首,但多系两人在一起时短期内的唱和作。编入《墨迹遗存》诗词卷的几首前期作品,以含蓄精致见长,即描述事件,也多余味隽永。
朱先生侪辈故友如周炼霞,张伯驹,长辈儒宿,如况蕙风,朱古微,不乏诗坛巨擘。更有刘海粟先生最为钦服其诗词造诣,多有唱和之作。遵嘱为他修改诗稿,略加更动,点石成金,凡朱先生过目之作,则放心格律无讹。抑或请求代作,如长诗《黄山颂·代友人作》。如此热诚助人,可见亲密无间。
朱先生胸怀开阔,魂魄博大,素喜雄强气象。作品中往往由低转高,有收有交,讲求对比,波澜起伏,《忆江南·答种魁夫》词,作于古稀之年:
吾耄矣,故旧叹凋零。四顾茕茕无强近,八方济济慰生平,无限艳阳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6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种氏原作情调低沉,答词继低沉写起,低而无怨,乐观向上,由“吾耄矣”、“叹凋零”、“四顾茕茕”之低沉,亦即收紧,转“八方济济”、“无限艳阳”,之高亢,即宽放,对比烘托,音节鲜明,结尾光亮,气息强烈,豪壮优美,语言精炼,余味不穷。
先生修改王羲之《兰亭集序》,系因“文章开头别扭,鲁苏”和摹本书法纤弱。以勇于比肩古人,修改重写。改唐人刘希夷《白头吟》诗,则显示出境界追求的高度,取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到“三春行乐在谁边”数韵,使之更为精炼。将原诗“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改为“寄语全盛红颜子,莫笑垂老华发翁。此翁华发亦神仙,伊昔红颜美少年。”易颓伤为雄放,将旷达豪情施之古人,提高了诗的精神品位,忠于原作,复高于原作,足见高明。
李白诗《将进酒》,作于辞官之后出京还出最失意之时,表述胸中之极度悲愤。先生以欢快心情改写这首诗,取诗中一节,提炼为: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今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鼎玉帛岂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五花之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易悲为乐,其乐融融,惬情快意,跃然行间,神笔著彩,情绪全变。
抗日战争肇始,朱先生辞沪避乱,绮岁之年,离开沪滨,展转万里,逋居武汉。作有《武汉报刊登拙刻,一时名流竞投佳什,原韵步和》二首,略记其间概况。“斩蛟射虎惭无力”,“留将清气抗风尘”等句,表现出爱国精神。
《答紫君》七绝二首,诗序有“投笔无门”流落江汉,将六七载。1946年返沪上,虽然“喜逢故旧”,但总有生疏之感。关于紫君(周炼霞)的几首,记其时活动:“干戈飘泊流离久,问家山田园何处?”故友重聚,“彩笔一挥惊四座,丽词七步服群公。”几年中,仍就歧路徘徊,料峭寒风,拥载寂寥,经受着“苦雨”、“春寒”、“朔风”。
“十年轻过万重山……安详健步天衢间”。1957年秋天,应山东省邀请,先生随上海专家团来山东加强文化工作,作七律《五七年秋别海上诸友好》记此行:
十年飘泊避干戈,才睹江春又涉波。风雨漫天辞远客,阳关三叠唱骊歌。
相逢常感友情暖,临去每叹离绪多。再度天涯相见日,月宫把酒醉嫦娥。
苦于战争年代的奔波,倍增对故地与故友的深情,这是难舍难分的离别。寄语月宫中的嫦娥,再相聚时一起同醉。以情动人,深情凝聚成意趣浓厚的诗句。
上世纪五十年代未的三四年中,在济南作《济南行》组诗多首,从1961年夏,定居泰安,此时作品,吟咏泰山风光是主要题材,渐入暮年,而精力不衰,继续着“少年便好涉名山”的旅游活动,常往返于上海、泰安两地,数年中冬季去鹏城避寒,又至西泠、至聊城、游邾国、游苏锡……行旅生活,兴致浓郁,多首诗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他艺术与诗歌创作的高峯。这类作品概括记下他的生平史迹。
研究朱先生的生平与艺术,在他的诗词中,能得到多种发现。读者因爱其书、画、篆刻,也就更爱好先生的诗词,他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师手笔,金石书画与诗词,相辅相承,相得益彰,凝聚睿智,风貌独出,精深博大。拙稿谨以一得之见,冀求引玉。
注:文中诗句,皆摘自《朱复戡诗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8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生就是“不养生”

之所以说养生就是平凡之生活,实在是事出有因。常见有些人问该吃什么或不该吃什么,似乎这已经成了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岂不闻有句俗话:“听拉拉蛄叫,别种地了”,却是蕴涵着大道理、大学问。然当今社会,甚或有人索要生男生女之偏方,养生保健迷恋至此,却是一大祸害。中医若是如此,也就不是中医了。我以为该降降温,该去去火,不仅仅是让自己冷静下来,也让整个社会冷静下来,因为大道理就在平凡中,就在生活中。

养生,你不要刻意去养生,如果你刻意去做就不是养生了。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张中行活了90多岁,足可称为“人瑞”了,有人问他的养生之道,他不以为然说:“我的养生之道就是不养生!顺其自然,自生自灭。”无独有偶,生于1911年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每年都有很多人给他祝寿,有人问他有什么养生秘诀、养生之术,季老笑着说:“我实在没有什么授之以人的养生‘秘诀’,养生无术就是术,没有‘秘诀’就是‘秘诀’。”二老所谓“不养生”,所谓“无术”,说的其实是一种对生命顺其自然的态度,一种恬淡从容的心态。

眼下养生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门话题,书店里也出现大量养生书籍,给大家提供了很多指导养生的具体方法。大众对养生的追求虽尽可理解,但其盲目性,往往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却弄巧成拙、无病添病。比如《黄帝内经》中的养生防病之道,告诉我们的是大道理,大原则,如果我们按图索骥,照本宣科甚至教条化,自然是不得要领,所施于自己的养生方法也就离养生大道越来越远了,读者不可不思之。

这些还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舆论如何正确引导,在于专业医生以及专业人士是否客观说话。由此看来,“养生热”现象涉及的,简单而言是职业道德规范,往大了讲是社会风气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8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有这样一句话:“损有余而补不足”。什么是补,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补身体所缺,因此人体存在有病而补和无病而补。但无论是何种补法,均应该遵循“损有余而足补不足”这样的原则,“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阳有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这是要义。而判断阳有余还是阴有余,当如何损有余而补不足,则是医生的责任。顺便提醒一下,对于疾病的性质诊断,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更何况没有医学常识的普通百姓,而且临床与教学本就是两回事,教一辈子书不见得可以看病,临床医生则在教书方面或有欠缺。

眼下不少专业人士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有些人则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甚至为了区区一点利益,即宣称某某什么产品对许多病有效,某某保健品可以使人聪明,点某某穴位可治疗某某病症等等,我以为这些至少是缺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方法,违背中医整体指导原则的,更会影响中医在广大民众中的形象。

不对自己下“黑手”,就是养生了

我在以往的讲座中,时常引用《吕氏春秋》中“知生也者,不以害生,是谓养生”这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倘若用白话来直译,那就是你首先要做到不要杀生,即不要对自己下黑手,更不要对他人下黑手,如此你就是养生了。我之所以这样讲,实是因为当下有不少人在对自己下黑手,更何况养生的含义绝不是仅仅几个方法而已,其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告诫我们应该如何做人——这又是养性的问题了。

究竟何谓养生,养生的道理是什么?《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8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德性本是我们人人所共有的,德性的好坏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既然德性人人俱有,因此,我们要“道问学”。这里的“道”是遵循的意思,遵循什么呢?遵循问和学。到哪里去问和学?到最普遍的地方。最普遍的地方又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人说:养生就是跑步、锻炼身体;也有人认为:养生就是要疏通全身经络等。我的体会是,如果要想全面了解“养生学”的话,就应该首先从文化角度去审视它。“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两本古籍上,一处见于《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一文,另一处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中的“本神”。

“庖丁解牛”的故事,我们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都学过,它出现在我国著名思想家庄子的《养生主》这篇文章中。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它是从一种社会文化的角度,告诉我们一个人在这一生中,应该如何去对待人生,处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如何从物质的世界中解脱出来。

所以说养生贵在顺其自然,贵在平淡安闲。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度才量力,淡泊名利,努力为之而不强为,对不平之事以平常心对待之,就能减少很多疾病产生的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当窗光贝页,闲云入室拥蒲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8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仰头紫陌瀑流直,投足青郊石径斜
-------- 宋江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