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8917|回复: 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5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马鸿增“代笔”钱松喦治学文章
作者: 朱同 来源: 中国书法家园

        著名美术理论家马鸿增曾经应钱松岩老之请,为他“代笔”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1981年的《艺精于勤》,另一篇是1982年的《锦绣湖山,济济画才》。说是“代笔”,其实是合作整理的性质,而且合作得甚为愉快。

        那是1981年7月,浙江日报派人来南京,约请钱老写一篇谈治学经验的文章,要求5000字左右,一个月之内交稿,收入即将出版的《学人谈治学》一书。那本书将收录当时全国著名专家、学者48人的文章,包括华罗庚、陈景润、周谷城、秦牧等,谈个人学问之道,启青年成才之路。钱老欣然同意,并立即想到请马鸿增代笔。他自然无推脱之理,于是也欣然从命。由于是“第一人称”写法,他就按照钱老说话行文的习惯与平易谦和的本色,撰写了题名为《艺精于勤》的文章,内分“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广博的修养”、“不怕挫折”四个部分。钱老阅后说“很好”,未做修改,但坚持要在文后加上“马鸿增整理”几个字。

        《学人谈治学》出版发行时,钱老正在北京长女紫筠处。钱老特地寄来亲笔信给马鸿增,内云:“您在酷暑中为我写文章,很过意不去,我请编辑把稿费直接汇您,这是您的劳动力。”马鸿增回信推辞,钱老又要紫筠写信说:“你如再将稿费寄来,家父就不愉快了,还得再寄给你,请你从命吧!你为家父做了不少事情,他是高兴的。”那笔稿费虽然只有几十元,但钱老一丝不苟的精神却令马鸿增十分感动。

        1982年10月,无锡市书画院来南京举办书画展。钱老曾在无锡生活了四十年,对于“第二故乡”的书画自然很有感情,扶着拐杖兴致勃勃地来到江苏省美术馆参观展览。吴荣康院长趁热打铁,提出请钱老写评论文章。这差使当即落到马鸿增头上,钱老约马鸿增次日去顽石楼。那天他显得胸有成竹,口述大意,从无锡的历史说到当下,从经济繁荣说到文化发达。他称赞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尤其赞美那些描绘无锡风光的作品,认为有诗意,有情趣,而且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他也关注美术界的团结问题,发现展品中少了几位无锡画友之作,感到遗憾,嘱马鸿增将此意写入文章中。

        马鸿增将千字文写好后,请他过目。这回他字斟句酌,在叙述自然风光之美一句后面,加上“太湖佳境,无锡独占佳绝处”;在叙述无锡画风兴盛之后,加上“书法之风亦盛,也是古来科举制度的要求”;在结尾希望部分,加上“沧海遗珠,殊以为憾”。这些改动,使马鸿增深深感受到老人思维的周密和良苦的用心。此文送江苏画刊发表,后来马鸿增收入了《钱松喦研究》一书的“有关资料汇编”部分之中。
发表于 2009-10-16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6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9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