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2009年4月23日,周雪耕书画展在新落成的苏州市相城区市民活动中心开幕。雪耕先生不事张扬,展览未有过多的宣传、未搞开幕式,展出地点也不大好找,但一大早还是吸引了众多苏州书友、同道前来参观,华人德先生也在百忙之中亲临现场并逐一点评作品,让现场书友获益匪浅。
当今苏州书坛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也是明“吴门书派”的诞生地,自明清以来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一向是全国的翘首,因此经济文化的发达自然吸引了诸多文人来这里读书生活,而且这里“人文清嘉,风物宜人”,适宜的人文居住环境造成苏州的读书人“文质彬彬,深藏不露”的人格精神,这就是在苏州整体文化环境下的书法艺术近年来为什么能受到全国书坛关注的原因所在。而苏州相城区的半禅堂主人周雪耕就是这样的中青年代表书家之一。
东汉末,赵壹在《非草书》曾形容当时学书人“夕惕不息,仄不暇食”,以此来概括周雪耕的学书精神并不为过,他主攻于隶书,于《张迁碑》、《石门颂》、《金刚经》等碑用功甚深,他的努力自然获得了幸运女神的垂顾,其隶书对联在七届全国展获奖,自此以后一发不可止,他把眼光又盯在温文尔雅的行草上,尚宋意叩魏晋,不几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北碑的雄强和南帖的温润竟兼营于一身,令人有种叹为观止的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然而近二年来他的书风却在不经意中悄悄转换,那种收视匿迹,清简虚旷之气充溢在其书作中,没有了以前的矜才逞达,刻意求进的痕迹。这是一种重大的改变,究其原因或许是其对生命拈花微笑过后的顿悟,也是其根器使然;“半禅者”可知其中消息,周雪耕为人讷于言敏于思且好静,这种个人素质很容易使人遁入禅境,儒家的入世和道释的出世对于每一个志于道的人们而言或许是矛盾体的两个面,书法毕竟是文化现象,它的精神因素应该源于对生命的根本彻悟,生命现实相的无奈和无法完美使得学者向往那种“虚无禅悦”的意境追求之中,他才会真正体会到生命本相的自由、烂漫,因此,艺术的本质应该和世俗留开一段距离,它不是媚世,迎合时俗;艺术的本质应该呕歌生命的本真或抨击时俗,至少它远离政治和时俗回归它的本质相,即:“宓静,安宁,虚无,朴素”诸多等等。我们说为什么我们古人的心态比当代人高远智慧,实在是古人从书者大都是高官从政者,一个从政者如能擅长于丹青、书法,那实在是了不起的人,治政的现实和从艺的内在感受两者结合,会使其灵感迸发,无论从政和从艺对两者都有益处的。明中期后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当时的市民文化也随之篷勃发展起来,其时项穆就批评书坛“瞽目丐人,折手烂足”可见流行书风之强烈,人心思变,因此董其昌的天真疏淡的书法风尚绝非空穴来风,据《无声诗史》记载,董其昌中岁“日与陶周望望龄,袁伯休中道,游戏禅悦,视一切功名文字,黄鹄之笑壤虫而已。”董其昌喜参禅,《容台别集》中有一卷专门谈禅,他的画室也以“画禅室”命名,董书的“疏淡”之美,归根结蒂得益于董氏的“禅悦”之思,由于明末和当今社会文化环境有其相似处,在强调视觉冲击的当今书坛环境里,周雪耕“守静笃,致虚极”形而上的书法探索俱有现实的难能可贵的积极意义。
值的一提的是周雪耕习书之余也偶作山水,大凡有类其书作清简之气,楮墨之间氤氲透性之美,其深心般若亦非执象而求者所能比;清恽南田以为“画以简为尚,简之入微,则淡尽尘滓,独成孤迥”,这令我想起远在西方的莫兰迪(意大利人)几只罐头,几只普通可见的瓶子,一些水果等等,颜色单纯朴素,灰色的调子,总是露出淡淡的情趣和气氛,但是如你识得莫兰迪的画,你会发现,朴素的画面下又是怎样幽远的意蕴呢!这和中国书画艺术中所追求的简约意境乃是情理一致的,周雪耕的书画近作已经深明了这一点,识者自有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