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网站编辑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李彬(高清作品、影像)·读帖有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5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5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1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1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1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才高品优 艺坛俊彦

本帖最后由 江智猛 于 2011-7-3 17:05 编辑


                   才高品优  
艺坛俊彦

                        ---观青年书家李彬书法艺术作品有感

                                      江智猛

安微巢湖,人杰地灵。深厚博大的文化积淀养育出一代又一代文化艺术精英刘禹锡、王安石、石涛、郭沫若等为这块土地注入了丰厚的艺术活力。李彬是在这块灵异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出类拔萃的一位书法艺术代表人物。他从小就与书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较早地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和陶冶,对于书法有着与生俱来的嗜好和天赋,其少年有志,问字习印,日课不辍,使其书法作品具有清雅高贵,气韵娴静,品质卓华,给我以强烈印象!


    书法一途,沉积久矣。数千年余脉,不可不厚重!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始至今,书法热潮不止,慰为文化奇观。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再到现代主义、书法主义、学院书法、前卫书法、墨象书法、物波主义…各类书法流派都在寻求着自己创作的美学依据,而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时代大背景相吻合,山头林立,各种流派、观念、行为高潮聚涨,浮躁、空泛、成为一个周期一个时代人们心里和生理的共有通病。中国当代书法美学把书法在新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举得很高,狂涛奔涌、泥沙俱下,书法队伍之庞大旷古未有,诒称“名家”者竟有数十万之众。其间不勉自说自话、王婆卖瓜者相与砥砺、直言相撞、火花四溅、毫无遮掩,各位书坛剑客无不朝思暮想打破古典,重新建立新秩序。回归魏晋、崇尚二王之风成为如今时流,因而张旭光老师有读书,临贴、悟道、创作之说。书坛予以首肯,以为务实之说。于是,把二OO七年书协定为“读书年”,其用心所在,不言自明。精致、流美、典雅的意态已经逐渐融入一个新的时代。
对于书法、书评,向来不敢大声嚷嚷的我,也只能邯郸学步,不拘篇章,唠叨几句。

笔力遒劲、洒脱、富有才气。”这是著名书法家张荣庆对李彬书法的评价。他广泛阅读,研究古人字帖,他在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诸方面,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在笔法上,他得魏书之精髓,八面出锋而不失中锋之轨迹,使转提按极其自如,线条平实劲挺而富有弹性。观其用笔,如公孙大娘舞剑,流水行云,气息一贯始终。其结字,平正中欹侧多变,或扁或长,或方或圆,顺势而成,生动自然,饶有情趣。其墨法,在整体平实中追求墨块效应和字群结构,墨色鲜活,润枯有致。在章法上,李老师更是精心创制,多有佳构。他楷书取法魏晋,于魏碑墓志颇有心得,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一种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但又不失传统之法、古朴之风、书卷之气、点线之妙、灵动之感、清雅之意、和谐之美。他用笔纯正沉实,讲究法度,结字工中见巧。其书参碑入帖,既具有魏碑墓志的笔法,结体,特征的继承,又具有帖系书风的飘逸灵动,在碑和帖碑与帖这两种很难调和的笔墨体系中,在巧妙经营和精心整合下,变成了他的独特笔墨范式。碑版的宽厚沉雄、帖学的雅致飘逸互为生发、相得益彰。楷行相间又使得他的楷书作品更具抒情性,那种自然潇洒的挥运,无拘无束,既不刻意追求点画的精到,又能在挥运之中做到到位和味道。再观行草,更见才情,以碑派的厚拙笔法写“二王”一路,用笔富有胆魄,一点也看不出拘谨局促,运笔跳荡不拘,变化莫测,既法古又出新,那简便峻拔,开合张驰的线条组合,撞击成汪洋恣肆、纵逸裕如的壮美效果!章法多变,用墨大胆,涨墨和清墨、枯墨收拾得宜,奇趣横生,颇具时代风范。李彬先生以行草见长,其格调清雅,字势生动;笔墨健劲,通达气脉。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活力。笔法精致,师承有序。二王、张旭、怀素、王铎、、、各家经典碑帖进行了广泛地梳理和系统的临习,细心领悟古今名家的经典用笔、用墨、结字之妙,师古人经典遗风,让人折服其用功之勤、领悟之深。

清人姚孟起曾评述:“清则净、净则古、古则新”,可谓妙矣!“清”、“净”去“浊”、“俗”。从“右军本清真”的王羲之直到“清鲜明净去俗尘”的林散之,中国书法的神奇魅力就在这“清如几许”中蕴含了千年而至今长存。书之要义,贵在得法,妙以致用。“常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精巧与畅达、简明与清蔚,于清逸中透析高洁的精神,于清刚中显示倔强的风骨,这就是李彬书法艺术审美特征的定位与高度。他走着一条恪守传统正脉的路,历代大师王羲之、苏东坡、黄山谷、米南宫、王觉斯、黄道周等深深影响了他。从实临到意会,他朝夕与古人为伍,和经典对话。晋韵、唐法、宋意、明态,“唯恐笔下无古人”,他以方圆结合的圆润美畅之笔,营造一个古雅经典、近乎完美的艺术空间,营造属于自我的完整、饱满的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意在内蕴,格调高超。他不把书法当作重复古典的躯壳或符号,而是倾注一种对艺术的终极关怀,贯注一种生命力的表现,是把握书法本质的再创造。而且他在研习传统、对古代经典做足功夫的同时,并没有拘泥于传统而是走得进去也出得来,他经常会把崭新的、独立的思辨融入创作,在结构处理和章法布白上,每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正所谓“不薄今人爱古人”。这也许正是当代年轻书家的优势——他们学历高、见识广,头脑灵活、善于思考,在深入天传统的过程中,不时地对比分析;在了解了古代书法源流与当今发展趋势之后,又会较为准确地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稳稳地走下去。

汉代哲人杨雄说过,“书心画也”。历代对书法品评把“字如其人”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今年仲冬愚生有幸在南闽漳州亲听李老师授课,仅有一面之交,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容淡雅、品位平淡给我们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事勤勉专注,为人敦朴谦和,敏于事而讷于言,宽于人而严于己是同道中人对他的共识。其性情气质与审美取向和谐而统一,从他的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来看就是最好的答案。李老师课学书法起步早、路子正、临池勤、取法高。他在书法实践上,便是既善于从丰富的传统资源中进行选择并加以适合自己的改造,同时又肯于花费精力、时间去磨练和巩固既有春秋战国时金文的法度,又有秦汉篆书的韵味,又有民间陶文奇逸雄脉的特点,笔画圆润、规范整齐,格调自成一家。李苦蝉云:学习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更须以最大的勇气跳出来。书家重学识,见性灵,开眼界澄怀观道,有道是人情练达即文章。孙过庭以为评论书法标准当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诚为斯言。一位哲人说过:“艺术创造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家自己,艺术家在不断创造中充分表现自己的生命,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学者气质兼具书家秉赋的李老师上下求索、精学问道,其诚亦嘉、其行也善,长此以往“德艺双馨艺术家”非他莫属!

“灿烂之极归于平淡”,平淡朴实是李先生的为人为事写照。 “彬”者,缓慢安闲,不急不厉,故有温文儒雅之气;李老师习文而从武,又弃武从文,古人“德成为上,艺成为下”的训诫,老师已行在道上。李彬老师的书法艺术正处于一个黄金时节,再加上他是个勤勉、多思、执着的人,始终明白自己的使命,自己的位置,所以能锲而不舍,穷且益坚,把所思、所悟、所为、所得,融会贯通,去伪存真,其书气息通灵,造型敦厚,其骨雄强,其势待赴,游走于碑帖之间,取法不避古今,行草精熟,是其看家本领。如斯此君厚积薄发,必有大成,愿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相信在不久的明天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书法写到最高境界,写的都是人的性灵和人格。“问得墨香哪里来,一生心血都倾砚。”愚下深信不久将来李彬老师必能在当今众多的书坛英俊中独树一帜,成就斐然,遂成大家。

江智猛,福建省龙海市文体局副局长、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龙海市诗词学会会长。)

电话:13960129868     0596—6588588

详细地址:363100      福建省龙海市榜山镇芦洲村吉龙花园712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鸿评论

本帖最后由 江智猛 于 2011-7-2 22:44 编辑

                                 穷微测妙,得推移之奥颐
                                                                                                                                            ——李彬先生书法赏评     
                                                                                                                                                                            高鸿        
          曾断言不写书评,尤其是当代人的评论文章。在闽南与李彬的会晤,我又拿起了笔,如今便伏案疾书。也许,有些书家的评论是不得不写的,尤其像李彬这样的书家。
         李彬把书法当成一生的事业来追求,有如狮子搏象,全力以赴,举家晋京,舍去安徽舒适的生活环境,“京城居大不易”且以粥艺为生让我心生景仰。97年至今我亦流连于京华,每每于寒冬来临而告退。干燥而冷酷让我如越冬的候鸟南迁。李彬则一如既往,寒来暑往,北大书法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旋即进入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书法。教学相长,李彬也屡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类展赛并获奖。
如果说展厅时代推出的新秀,李彬也算是。李彬出道不算早,但是很具冲击力。
          李彬以行草书享誉书坛。案头有首届册页展,随手一翻,便是李彬三等奖的获奖作品,他写的是《苏东坡文二则》(50×35×770cm)这件颇费心力的作品,基本体现李彬先生的审美旨趣和一以贯之的书风。该册页以草书为主,立足孙过庭《书谱》,写得悠游而振奋,气定而神闲。可以看出书家进入创作时的亢奋状态,但摒弃剑拔弩张之气。也许从中可以领略到一个成熟书家的心理定力。孙过庭《书谱》云:“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颐。”李彬先生似乎颇能体悟孙过庭《书谱》之道。他在乎作品的气势营造,但远离“尚奇之士”,不以奇诡争奇斗狠,不以忸怩作态摆谱,而是注重每个汉字的个体做“穷微测妙”之功,体悟“推移”之奥颐。在七米多长的册页书写当中,极尽精微与架构,具体落实在每个独立的充分体现生命状态的单字“结构”上。赵孟頫的“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异”,在实际演绎过程中,实际上两者不得偏废,且形影不离。没有离开“结体”而奢谈“笔法”的畅想家,更没有纯粹的谈论“笔法”而忽略“结体”的臆造者。重要的是,李彬先生在近千字的东坡诗文里尽情地体现书法“意趣”与擒纵悠游中毫无懈怠之“气”贯如虹,着实不易。如果说二王的魏晋超逸脱尘之风,直接引领了李彬的书写方向,毋宁说董其昌的清雅之气冥冥中在李彬的挥洒中悄然地贯彻。这需要书写者心力、阅历与学历的滋养,而才气者为先。也许董书法一味凸显高贵与禅悟的朗畅,李彬先生则倾向于月朗风清的从容与悠闲的调适。书,如其学,如其才,如其情,如其人也。
         李彬亦作六尺八尺巨幅之作,且以唐宋明清草书大家为范式。颇入时流又迥异时流。与册页或小手札相反的是,李彬先生在巨轴的书写中更注重笔墨韵致的营造,这与他近来对于丹青的关注与抒写有关。小幅式毕竟容易“穷其微,尽推移”之妙,巨幅创作,不独在个体的排布,更在于整体的调控。纵观其行草书近作,李彬先生十分注重书写“节律”的内在节奏的把握。他把怀素张旭两者之间的用笔区别分别用在单字的“骨肉”里,更突出地处理到字里行间。墨色由浓到淡,用笔由重到轻,形成节律,而律动缘起始末,此起彼伏,让我想到《万岁通天帖》想起元朝的杨维桢之手札,这种信手拈来的熨帖之功,源于对笔墨的精熟把握与字形的了然于心。源于心手双畅、下必有由的案头之功,缘于绚灿之极必造平淡的互为表里。“文似看山不喜平”书理亦然。有意味的是,怀素把一杆不大不小的兼毫自始至终以中锋统摄全局,张旭则提着他的巨椽之笔把中侧锋的瞬息万变贯彻始终,他们都成就了各自的高度。当代人的资讯如此发达,无论张旭,无论怀素、黄庭坚还是明清诸家都实行“拿来主义”,中锋也好,侧锋也罢,只要能协调,只要能整合,一概为我所用。所以当今书坛,实际上是竞技场,是技巧至上,视觉效果为主的展厅文化之轰动效应时代。在一轮又一轮的牵引中,进入误区者又不在少数。导向既成就人又误导人,这便是信息时代的“双刃剑”。唯其如此,李彬才成就了他的意义。他的“清雅”之格幽然绽放。他的“理趣”在不急不躁中风规自远。
             显然,李彬先生执着于他的“尚意”书风。所谓“尚意”被喻指为宋人的学书倾向,具有深刻内涵。宋代的“尚意”书风是清人的书论总结,虽有偏激之嫌,却也颇中肯綮。《美学词典》把“意”定义为:“指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趣旨及其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艺术创造中的“意”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审美感受的提炼和集中,它蕴含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从美学术语上来界定“意”的概念,无疑,李彬先生观念先行,指导他的艺术实践已见成效。
           实际上,“尚意”是宋人对唐楷法则的极端反拨。也是对于既定框架的解构。在当前,浮躁书坛涌现的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莫衷一是的情况下,如何立定精神站稳脚跟是关乎学书趋向的学术问题。在尚意中完成对“清雅”境界的苛求,李彬先生不遗余力。我们知道魏晋的“尚韵”,是与那个时代的精神追求相吻合,也是特定时代的环境产物。“唐尚法,元明尚态”莫不如此。“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推求”,苏东坡的“意造”本身也是力图革新,写出自家面目,从其言论中可知其重视“法度”但不显示“法度”。显然,“高超的书作应超出传统格套的局限,强化自我在书写中的位置。”李彬如是说。
               除此之外,李彬先生对于正书(楷书)的追求仅次于行草书。
              在大量的正书作品中,李彬先生仍然做了“尚意”的努力。在碑帖的糅合中,凸显他“清雅”之气,这里因篇幅的限制,浓缩了太多的笔墨铺陈。简而言之,李彬摆脱了一般的对号入座式的学书趋向,无论帖的意、法、态、韵抑或是碑的雄、峻、厚、拙,既不尊碑抑帖也不扬帖抑碑。不作对立面的排斥,而是兼溶有之。早年临习《乐毅论》、《黄庭经》、《玉版十三行》、《出师表》等经典名帖后写出六朝碑版、墓志铭、简牍等,不急于求成而水到渠成。这次到漳州讲学所携带的魏体正书,基本体现他的风格面貌:在雄强拙涩中凸显帖的灵秀与委婉。让人着迷不已。
前文提及信息时代的学书倾向带有太多的包容。这是由于时代的进步所带来学书的便利。李彬先生当然也不例外。在正书、行书、草书的悠游里,自然不懈怠对于篆隶书的摹习。从其目前的成就当草书第一行书第二篆隶为其次。学各有专攻,书当然也不例外。为了锤炼草书线质,强化“篆籀气”,李彬先生对于篆隶的倾心是有所指的,那就是服务于“线质”锤炼的需要。《六体书法》云:“大篆者,史籀造也,广乎古文,法于鸟迹,若鸾凤奋翼,虬龙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由若弓,铦利精微,同乎神化。”篆籀功力既深,可随时掺化入草,而线条的骨籀之气油然而生殆非虚言。黄宾虹精于篆法,偶写行草题画也极具金石气,颜真卿书若不带篆籀书写《争座位帖》断然平庸之极。林散之若不带篆籀书写又那来入木三分的线质。这些李彬先生自然清楚不过。从审美趋求上李先生更倾向于宾翁的篆书笔意,很具法眼,而隶书则着眼于两汉之间。
                   假以时日,李彬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他的学书定力与远见,我们寄厚望焉。
                                                                                                                                                             乙丑年深夜于天成草堂(高鸿:著名的书画美学评论家、书画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1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0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