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106|回复: 11

[展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3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南陈北崔——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陈洪绶、崔子忠书画特展”

[ 本帖最后由 钱塘客子 于 2009-1-23 12:26 编辑 ]
1.jpg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戊子岁末至新春,多有朋友指点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南陈北崔——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陈洪绶、崔子忠书画特展”很棒很精彩。画展雅集了陈洪绶、崔子忠作品70多幅,几乎将两馆难得一见的陈、崔藏品都拿出来“晒”了。这一“晒”不要紧,还真是引得不少识货朋友纷至沓来,尽管是双休日,又逢降温,“南陈北崔”画展馆的温度却着实不低。

    明清画家多专擅一科,如陈洪绶(字老莲)般在山水、花鸟和人物上均有所造诣的极少。而老莲的画,恰是最好在人物。一幅《读书饮酒图》,画面中的人坐于案后,着朱色衣袍,似在观赏册籍,一手端酒杯,另一手搁于石案之上,十分悠哉惬意。画中的人物虽是斜背向倚案而坐,神情的刻画绝无丝毫马虎,面部细节颇为微妙。此画后被《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所藏,孔尚任极爱此画,晨昏相对,并在画上留有四题。

    此次画展,属老莲为《西厢记》所作的插图最令人印象深刻。众所周知,所谓“宜嗔宜喜春风面”是很难表现、只能让读者去想象的事情,至于“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虽具体些,但如果照着画也会显得俗气。所以说画崔莺莺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然而,陈洪绶的六幅插图,让人惊叹,特别是《窥简》这幅,抓住了红娘偷看莺莺读简的一刻,惟妙惟肖地画出莺莺矜持而羞涩的神情;红娘在屏风后偷窥,古灵精怪的形象也跃然纸上。最令人难忘的是,分隔两人的一架四季花鸟屏风,喻示了一个理智和情感对立的世界。画家的厉害之处在于:把观看者的视点从莺莺和红娘的世界之外拉到了作为冲突中心的妆台上,虽然妆台本身在画面中没有出现,却成为了观察莺莺和红娘两人行动和神态的最佳视点,于是“我”也就成了画面中的一个角色,难怪在这幅极其天才的“妆台窥简”面前,谁都会莞尔一笑。晚明时,版画与戏剧一样,是文人把玩的产物,而陈洪绶也亲身参与过,明白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将程式化的舞台位置与人物身形动作融为一体,所以几张为《西厢记》所作插图的布局都极为精妙,让人拍案叫绝。无怪乎中国美术研究院副所长、著名美术评论家陈绥祥先生论画的时候,说到陈老莲,称他是文人中的画匠,画匠中的文人。

    中国画向来有“心画”的传统,说的就是画不是再现客观现实,而是以艺术手段表现主观意识。而时至今日,中国画中像老莲般奇骇的“心画”手段已十分少见。所谓的“非奇不传”,在今天看来,正是陈老莲不朽的写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老莲人物画代表作《观画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明时代的画家陈洪绶(也称陈老莲)与崔子忠在中国绘画史上并称为“南陈北崔”,两人不仅均以画、尤其是人物画名世,为人、处世、遭际、性情乃至画风也各有相通之处,尽管画史经常将两人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两人从未相聚,画作也从未一起大规模展出。今天起,由故宫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南陈北崔——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陈洪绶、崔子忠书画特展”将正式对外展出,这也是三百多年来两位绘画大家的首次“相聚”。

  今天起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南陈北崔——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陈洪绶、崔子忠书画特展”共展示陈洪绶、崔子忠作品80幅,不仅包含着陈洪绶从早期到晚年较为完整的重要创作,包括卷轴、册页和扇面等书画精品,还有他19岁完成的《楚辞·九歌》等版面插图。尤其是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所藏的《藏云图》、《长白仙踪图》、《云中玉女》等8件崔子忠画作,几乎囊括了中国内地收藏的全部崔氏传世作品。

  陈老莲:形色貌奇古

  鲁迅生前极为推崇陈洪绶的作品,曾认为“老莲的画,一代绝作”。

  陈洪绶(1598-1652年),九岁失怙,后弃家自立,坎坷生世的砥砺,使他与晚明文人交往甚多,在花鸟、山水、人物等方面都有全面的功夫,尤其是他的人物画,清圆细劲,润洁高旷,力追古法,融古开今,“以篆籀法作画,古拙似魏晋人手笔”。此次在上博展出的陈老莲仕女画代表作《斜倚熏笼图轴》,画一盛装女子侧身斜卧榻上,上半身倚着一个半球形的熏笼,闲暇之中正抬头与鸟架上的一只鹦鹉对语,侍女则低头注视榻前小儿扑蝶。其他作品如《扑蝶仕女图》、《雅集图卷》等人物画均为老莲精品。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认为,陈老莲他所创作的人物画图式,经明清画家的承续,由任伯年等“海上三任”发扬光大,无形之中成为中国人物画由中古向近代转型的杰出代表。

  崔子忠:简淡儒家墨

  崔子忠(约1574-1644年),画史上称其“善画人物,规模顾、陆、阎、吴名迹,唐以下不复措手。白描设色能自出新意,与陈洪绶齐名”,其画作也被称为“儒者笔墨”。此次展出的《长白仙踪图卷》是崔为时任工部尚书的张延登所作。崔的人物画故事布景奇伟,经常以窄长的直幅巧妙安排人物器具,取法于晋唐之间,所画人物奇古不媚,用线、用墨、用色的感觉与手法与当时画坛的常规画风有很大的差异,论者以为“非唐非宋”。上海博物馆所藏的《白描佛像卷》、《云中玉女图》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桐荫论道图》等都能表现出这样的特点。

  南陈北崔:孤高皆傲骨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世人多知陈老莲之名,而对崔子忠所知十分有限,以陈崔两人留下的作品数量来看,也相差甚远——存世的崔子忠作品不到十件,而陈洪绶的作品则有180余件之多。

  对于这一现象,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认为这与两人的生活道路有着很大的关系。单国霖说:“陈老莲交游广、好读书、好醇酒妇人,喜欢把画作送人,而崔子忠甘于平淡、乐于隐居,作品不肯轻易许人,留传到今天的自然凤毛麟角。”

  陈燮君认为,两人之所以为后世景仰,不仅仅因为绘事出众,其为人的孤高风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陈崔两人人生态度不同,一入世一出世,但都重义轻利,有所不为。当遭遇亡国大难,一从容赴死,一留存性命。崔子忠的死,体现了他的高洁孤傲,而陈洪绶的生,同样孤高傲世,“其大节则未尝有愧于元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崔子忠人物画代表作《云中玉女图》
(上海博物馆藏)
114222545549237538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老莲作品
xieyixunlong.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em5 em5 em5 em5 em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4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4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想去一睹风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