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003|回复: 11

[直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8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20073152183852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公凯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男,1947年1月24日出生于浙江宁海,著名中国画家、美术理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系原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画大家潘天寿之子。


  1964年就读于浙江美院附中,

  196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受“文革”迫害牵连,下放农村;

  1968年—1979年,在浙南贫困山区从事农村文化工作和美术创作;

  1978年在浙江美院国画系进修,

  1979年—1986年,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助教;

  1986年—1987年,任浙江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讲师;

  1987年—1992年,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副教授;

  1992年—1994年,赴美国伯克利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4年—199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学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美协副主席;

  1996年—2001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副主席;

  2001年 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荣誉称号

  1991年10月被国家评为“有特殊贡献知识分子”。

  旧金山美术学院荣誉博士。

  出论文集

  《限制与拓展》

  专著

  《潘天寿评传》

  《潘天寿绘画技法解析》

  主编

  《潘天寿书画集》(获国家图书奖)

  《现代设计大系》

  编撰

  《中国绘画史》

  潘公凯教授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也令人仰慕,曾多次在纽约、旧金山、香港、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等地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潘先生在2004 新写意水墨画邀请展研讨会上论述“写意”背后的文化结构,认为“新写意”这个展览的构想很好,很有现实意义。目前,中国画画家队伍庞大,从第十届全国美展的国画作品来看,为了能让作品入选,不少画家的作品中“做”的成分比较多,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普遍觉得国画看起来很累,几乎见不到抒发性灵的、很“痛快”的作品。如果把“写意”看成是一种画风,那么可以说,目前这种画风低靡。因此,这个展览的举办很有意义。刚才的发言者都讲到了“写”和“意”,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画,其背后都有一种价值结构、文化结构。中西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外“写”的形式语言中都包含有独立的审美语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笔墨”是历史形成的复杂的东西,它是一种流通性的语言。“意”与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人的人格密不可分。正是中国文化深厚的文化渊源决定了中国画是复杂因素的组合体。因此,我们面临的困难是,变革它往往就会使之失去精髓,但不变革却又难以适应当代社会。但变革是必须的。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古典结构,探索推进的可能性。
0005998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搜狐博客访谈主持人)潘幸知:既然今天是走进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大门,我们就从这里谈起吧。我听说美术学院新的设计大楼是您亲自设计的?它有什么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美术学院新设计大楼的内部是我设计的,它强调实用性,包括对功能的要求,比如可以开研讨会办时装秀。他要跟中国的建筑文脉相关系,不但要朴素,还要有现代的感觉,又不是典型的现代主义的风格,比如说大片的玻璃。我就用一些北京常用的材料,比如砖和水泥。
潘幸知:中央美术学院在实用美术方面的专业——比如装潢设计等等,是最近才开设的学科吗?
潘公凯:实用美术这个概念不准确,现在已经不用了,五六十年代是这样说的,意思为带有实用功能的器具,这样简单的设计。现代的设计,通常是指非常庞大的现代设计体系,大大超出了实用美术的范围。中央美院在90年代开始筹建设计系,到现在已经扩展成两个设计学院,包括机场附近的新的城市设计学院。
潘幸知:城市设计学院包括城市风格建筑的设计吗?
潘公凯:这个学院主要是面向大城市,针对近二十年中国发展当中的新的白领以上的消费阶层,开发包括跟城市相关的产品,包括出版、展示方面的设计,还有灯光、整体形象等等,一些比较重要的公共设计,动漫,电影,日用陶瓷……
潘幸知:现在是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状态,我们的建筑也有很多效仿西方的元素。今天的北京,出现了很多很有特色的建筑,包括鸟巢、水立方、包括央视新“裤衩”大楼、“巨蛋”国家大剧院,它让人羡慕,成为很多人旅游必去的地方,但同时也都纷纷在网上遭人诟病,包括它的建筑风格,花费的巨资——所以我想问一下潘院长,您对新起的建筑持什么样的态度?
潘公凯:不管是赞还是骂,网民都是在关心我们的建筑,这个愿望非常好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建筑的发展,不同时期的情况,是跟历史原因客观条件都有关联。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特别快,但是中国的建筑师水平在整体上不如国际水平,这种时候,国外的建筑师就乘虚而入参与中国建筑风格的设计。虽然中国的建筑师提升很快,但是一些大的建筑,在三四年前开始招标的时候,中国建筑师做的东西还是不如外国人有经验,这是历史的原因。设计师会慢慢提高水平,以后中国人到外国做,外国人到中国做,都不会觉得异样了。重要的是要做的好。
潘幸知:有人说,新建筑的兴起都以颠覆老建筑作为代价,这里也涉及到文物保护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您是怎么看待的?
潘公凯:颠覆这个词语不太正确。老建筑永远用下去是有问题的,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会觉得不方便,它的下水系统和排污系统就很差,保暖性能也很差。房子修一下,比买个新房子贵。住户大部分是愿意搬家的,四合院里没有空调卫生间,供暖也不好,还要烧煤。房子新陈代谢也是正常的状态。所以,要把有代表性的体现建筑文化传承的留下来,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建筑都要保留下来。
潘幸知:我最近读过隈研吾的《十宅论》,他给建筑风格都分了派别,比如咖啡吧派,独门独院派,等等,他认为,建筑跟居住者的个性有关。我知道潘院长在北京和杭州都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对建筑风格和人群的关系,有没有独特的看法与读者分享?
潘公凯:建筑和气候地理条件都相关,北京的建筑是挡风,四合院就是其中一个例证。北京风沙大,像杭州的建筑就不太需要围墙,墙壁薄,木板的,密封性差,它注重透风防潮。这些建筑反过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南方人经冻,室内外温度差不多,不怕冷。
2006101211331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院发展三十年:揭密中央美院毕业学生收入

潘幸知:在谈到建筑之后,我们接着说说潘先生的身份,首先,他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之前,他也是浙江美院院长,所以潘先生来谈谈美院发展跟改革开放的关系应该是最合适的。潘先生是什么时候开始做教育的呢。

潘公凯:八十年代初我在浙江美术学院当老师。那时候美术学院规模很小,只有几十亩地,像中央美院只有四十亩地。学科很简单,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应该说是纯艺术,比较接近苏联的体制。设计类专业很少,有的学校,像中央美术学院就没有,它1955年的时候把工艺美术学院分了出去。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一直有,但很小。

潘幸知:后来专业的发展改变会不会跟西方美术的传入有所关系?
潘公凯:西方美术在二十三十年代就已经传入,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八十年代信息就会更多些,比较方便,学校在专业上有所改变,那时候改变小,大的改变在九十年末的时候。
潘幸知:这让我我想起来一个细节,据说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浙江美术学院副院长王德威变卖了汽车去买画?那是个学习饥渴的年代。
潘公凯:卖汽车是有的,是学校卖的。当时刚刚开始有外国原版的画册,通过图书进出口公司来办小型的外国原版画册图书展,展览完了,外国的书商不愿意把书运回去,就低价卖出去。当时浙江美院就想买那些画。想买又没有钱,所以变卖了汽车。在当时,二十万是个大数目。
潘幸知:回到您刚才提到的,类似建筑这样的专业大规模是在九十年代成立的?
潘公凯:建筑专业在中国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就有了,53年院系调整专业后,美术学院的建筑专业都调整到理工大学去了。九十年代末,开始在美术学院筹建环境艺术专业,它是建筑专业的分支,重心是对建筑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当时北京中央工艺美院和浙江美院都是最早创办的。这跟后面的室内设计和建筑专业都有关系。
潘幸知:除了建筑这样的专业,还有其它什么新的专业出现?
潘公凯:96年,在浙江美院,把工艺系分成了染织服装系,视觉传达系,工业产品陶瓷系。中央美院在97年开始筹备设计。到了02年,在全国范围内设计专业发展特别快。包括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以广告为主,包括产品包装、企业整体包装,比如房地产公司、一个大的电冰箱厂都需要对企业整个形象进行设计。还有工业设计,各类用品的外形包装,那些跟功能相配合的审美方面的附加值。还有首饰设计,数码媒体设计,等等。

潘幸知:潘先生做教育也有三十年了,这当中您体会到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潘公凯:变化当然很大,尤其是近十年的教育,中国大学大大扩展了,中国孩子越来越多的进了大学。在98年时,大学生的毛入学率是7%,到现在已经上升到22%。这个比例还是很低,虽然在十年内番了两番,还是比较快的。在扩大招生的同时,专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说设计类专业,现代设计这个概念在九十年代前几乎没有。之前叫实用美术,比如做小商标、在茶壶上画花啊等等。这是发展很快的。还有其它的新专业,比如恢复了在三十年代有的建筑专业,现在有建筑设计分院,有500名学生。现在在史论系的基础上发展了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艺术教育学、管理学等新的专业,在国际上也比较新。所以说,专业扩展非常快,01年我来北京的时候,美院是七系九专业,现在包括七个分院三十个专业。

现在是大美术的概念,过去是造型的概念,现在美术远远不只是画画,但老百姓的概念可能还是画画,但画画的学生比例,在有些学校只占10%多些。

潘幸知:刚才潘院长也提到了扩招,但是同时有人说,扩招不是个好现象,它给社会带来更多压力,让更多人找不到工作。
潘公凯:其实找不到工作这个问题,在原先招生规模小的时候也存在。当时是分配,各省要多少人,就把学生派过去,那时候是计划经济。也有少数学生分配不出去,被别人退回来的,那不符合市场经济,是大锅饭。在九十年代以后,尤其是近十年,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是更合理的方式。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美术学院也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单位,他给自己注册一家公司,或者自己卖画,跟画廊搞好关系,收入不比吃大锅饭的差。甚至超过好几倍。我们跟教育部商讨,谈到我们学校的就业率,不以学生非要到大的国营单位或公司去报到,才算有工作。应该以学生毕业后的收入来衡量中央美术学院的就业状况。

比如学生从事造型类的工作,卖作品,帮忙给别人做设计。帮人做小的商标,大公司的商标,一个小商标几十万或者几万几千,一个月做一个,至少几千块钱。活的也很自在。

潘幸知:根据你们官方的统计,中央美院学生毕业后的收入大概是多少。
潘公凯:三万以下的大概20%;三到五万的占 60% ,五万以上的有20%,这是前两年的收入统计。有一些学生本科毕业后就有几十万。我们的本科毕业生年收入估计有百分之十到二十比我这个院长还高。这要看小孩的专业水准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现在那些室内装修,比如餐馆,两三个孩子一起接一个装修任务,一年就几十万。有的给楼盘做整体的包装设计,从理念到本质,做销售书,包括售楼处样板房的设计——接下一个楼盘的整体包装,收入就很好。现在的设计建筑专业还是很吃香。
6.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公凯:身为名门之后的苦恼
潘幸知:潘先生在除美院院长的身份之外,还是个画家。所以我不得不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潘先生算不算一个体制内的画家?
潘公凯:我是体制的一部分,当然是个体制内的画家。关于体制内体制外的说法,其实是大家凭借感觉的非常粗略的说法。你说宋庄的798的自由艺术家就是体制外的画家吗?他们可能95%是美术学院毕业,是在体制内的学院内成长的。他们与体制有很密切的关系,虽然是飘着,但其中有一部分还在各个美术学院教书,参加各个体制内的比赛活动。所以我说,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我们现在的艺术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体制。只不过跟美术学院协会在一段时间里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不受美术协会领导,不在美院进修,但他们都是从美术学院出来,很少很完全自学的成功艺术家。
潘幸知:这跟作家协会还有点不一样。一个作家,绝大多数可能不是大学中文系培养出来的。
潘公凯:作家向来不是中文系教出来的,他们也许是工人,文工团的,插队落户的,有生活体验,成了作家。有些专职作家在作协里拿钱,作协是养了一拨人,但美术协会是没有发工资这一说的。
潘幸知:问一个稍微敏感的问题,很多人在提到您的时候会加上称呼“中国画大家潘天寿之子”。“潘天寿之子”的冠名会不会影响别人对您个人成就的了解?也有人说,你的画风并没能超过您的父亲。
潘公凯:某某之子,谁愿意叫就叫。对于我的艺术创造,大家不太了解。大家都特别忙,我也从不宣传。在对方不太了解的情况下,用一个简单的称呼方法,就是某某人的儿子。就像叫我浙美院长一样方便。

作为一个名家的子弟,我也有苦恼。一般完全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做某些事情做的好,会得到赞扬,但是作为名家的子弟,别人对你的要求就会高,会觉得做的好是理所当然的。超不过,就摘不掉某某某的儿子这样的称呼,除非是全中国人公认你比父亲要好,称呼就改了。这无所谓了。

潘幸知:您觉得在您的生活中,父亲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潘公凯:这是所有记者都要问的问题。这也说明大家有一个惯性的思维,画家的子弟一定是被父母从小教育学习画画的,其实我父亲从来没有教育我,他觉得你自己愿意就画画,他觉得做人很重要。他是身教终于严教,他是个教育家,不是个单纯的画家。他对教育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所以他不会教我怎么画黄瓜和柿子,一笔都没有教过我。让我跟着学校教育,跟着老师学。
潘幸知:谈到学校教育体制的问题,这也是被很多人所抨击的。比如童话大王郑渊洁,他就愿意在自己的家里给孩子设一个课堂,教育他读书,没让儿子进学校念书。
潘公凯:我觉得学校体制没什么不好,知识分子都是学校教育出来的,你能说不好吗,这就是舆论导向的问题。中国的教育很有趣,在改革开放前教育发展的并不好,现在教育发展非常快,中国高校教育在基本的方法思路上都在迅速向国际水平靠近,我们要看到正面的发展。

在以前,八十年代,国家教育很成问题,那时候老百姓不批评,现在是越发展越批评,发展的越快反而受到的批评越多。这也说明,百姓民主言论自由的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反映大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认识不全面。

我觉得中国有更多的孩子上大学是最大的功绩,学科设置的根本变化是第二大功绩。教育思想方法与西方的差别只有一点点。我们的教学跟欧美是一样的,不能说哪个老师的方法是最好的,任何教学方法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应试教育他是一种无奈,不是说教育部思想不解放,你想,100个学生中只有22个能上大学,那只能通过考试了,因为能够上大学的学生人太少,所以竞争激烈,竞争激烈只能全国统考才能平衡,才公平。如果学生90%都能上大学,那么大学就可以自主招生,或者不考试。日本现在就是这样,毛入学率百分之百,所以他们的考试是为了排名,但也是要考。中国竞争激烈,所以造成统考的局面,是毛入学率低造成的,就像过去粮食少只好发粮票,衣服不多只好用布票,道理是一样的。

现在,老百姓一方面批评扩招,一方面批评应试教育,这其实是相互矛盾的。不扩招怎么能避免应试教育呢。中国还得扩招,批评也不管用。不死记硬背,考试怎么考?因为是统一考卷,不背怎么考呢。只好统一考试,只好死记硬背。不统一考卷,死记硬背没有用,就不死记硬背了。

这样的缺点是导致孩子负担太重,很累。当然也不能只说他的负面,其实累也有积极意义,中国的孩子到了国外以后,比国外的孩子承受学习的难度和工作量要大。国外的孩子下了课就去玩了,中国的孩子受得了压力,课后还要学习,成绩好。也有说法“成绩好,但是尖端的发明都不是中国人”。我们也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啊,这要一分为二的看,中国孩子在国外读书人数少,他们出人才的比例不会太高。现在孩子创造性思维不够,近几年我们很重视了,任何老师都知道创造性思维,但是这个事情要培养出来不容易。

这不是说上课的问题,很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工业发展设备条件都不够。不太需要设备条件的中国发展都很好,比如音乐,不需要设备就动手指头和脑子,画画也是,中国艺术世界上那么关注,不需要原子能反应堆,靠手完成,一个人就能干。我们美院学生的创意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美术学院学生比,都是最好的,我们都不会差。说到高等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巨大的发展。成就是90% 克服的问题10%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有问题要克服。这是最大的问题。

真正的天才,是按一定比例在人群中客观存在的,脑子聪明的DNA好的,也需要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即使老师不太好,上了大学总比在农村种地好。最差的教育也比没教育好。
11e319ccaafg21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画作中反映不了历史变迁”

潘幸知:我们刚才还是从绘画聊到了教育,那接下来,我还是想聊聊您的画。您的绘画是水墨风格首当其冲,在以往的访谈中,我也了解到您特别喜欢画西湖边的荷花。所以,我的问题是,您觉得江浙人文气候对您绘画有什么样的影响?
潘公凯:浙江是一个人文气候非常浓郁的地方,出了很多文人,也诞生了很多文坛佳话。这与我当然是有关系的,南方人生在杭州,对于水墨画、中国传统的人文画就特别容易体会。所以我画画也跟传统渊源有关系,包括题材。所以说,美术这个东西,他跟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一部分反映是直接的,一部分反映是不直接的。比如说画矿工农民工,就跟社会发展很有关系,但比如荷花,我们画了一千年还在画。这跟文脉和审美体验有关,不直接具有社会性。我属于后一类,所以从我的画上,很难看出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虽然有,但表现非常的曲折。

潘幸知:现在的画坛特别乱,出现了很多假冒伪劣之作。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像您父亲的画,有没有假的在市场上流通?

潘公凯:现在假画泛滥很厉害。大家都觉得气愤并且无奈,这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影响,是个很大的障碍。这些名人的作品价格都很高,如果收藏家花几十万买了一张假画,他可能就不愿意再搞收藏了。对于收藏家队伍的形成和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假画的流通是非常不利的,需要花大力气去打击。
潘幸知:您有想到用什么好的方式去改变吗?
潘公凯:这是个系统工程。比如说,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鉴定家,这对于各大美术学院的美术史论系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第二个方面,收藏家要调整心态,不要太投机,投机容易有赌博心理,如果只是出于爱好,他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探讨。因此,他买假画的机率会比较低。另外,收藏家要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绘画的文化含量很高,对绘画的鉴定比瓷器玉器要难,他们需要培训。另外,评论家也要注意自律,要说真话,不要一直说好话。当然,更重要的是流通环境,画廊有责任对自己营销的作品真假提供鉴定,不能明知道有问题也卖了再说。当然他们看走眼的时候也是有的。改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mszb2007032400013v01b006.jpg
1276.jpg
2006-5-15-11_20_318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访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身为名门之后的苦恼
2006-5-15-11_21_671.jpg
2007042809011443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潘院长主持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大楼
11e318ce288g215.jpg
11e318cde95g21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中】在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开幕式时与潘院长和杨利书记合影;;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中】在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开幕式时与潘院长和杨利书记合影;;
DSC0354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