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3852|回复: 21

王文英老师网上教学片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5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写在前面:2005年10月,书法网开展《网上教室——把名师请到你面前》活动,我有幸成为王文英老师网上课徒,时间为三个月。网络是虚拟的,但老师是真诚的。王文英曾言:“在六年前,与朋友一起第一个把书法与网络联姻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能在这个无时空限制的平台上探讨书法这一古老艺术,那该是最令人愉快的事了!”她践行了自己的设想,而我则是网上书法教学的受益者。通过网上课堂,我认识了书法,认识了为书法而孜孜追求的王文英老师。时间已过去三年。现将王文英老师网上答疑整理刊发,和网友共飨。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关于字体的划分 0 o3 _2 Y8 q2 Q3 @0 M# @
/ Y/ {% M  R3 A9 V
       红荆藤:
& }" r( x$ g$ {       关于字体的划分。中国书法字体究竟如何划分?人们常说,汉字分真草篆隶。
5 g3 W+ X# i; Y最近,我看了沃兴华写的一本《中国书法史》,他在书中把字体分为甲骨文、金文、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t4 ?- U+ i6 y, L; Q8 h, n3 J" F
        很显然,甲骨文、金文是按照书写的载体(介质)分的,如果我们不考虑介质的不同,甲骨文、金文也应该属于篆书的范畴。如果按介质分,还可把石鼓文、摩崖、碑刻、竹木简等划分出来。
5 o; W; V! k$ r! D7 S2 t. ]       我认为,真、行、草是汉字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字体的三种表现形式,而篆、隶、魏、楷才是字体的演进种类。真,也即楷体、正体,是汉字的正统的写法,常用在碑、钟、鼓、崖等刻、铸形式上,用于传世;而行、草是相对随意的写法,用于急就,传递公文、信息等。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正书、行书、草书之分,如章草,实际是隶书的草化。《书法辑要》有云:“章草,隶书之捷也”。
. D2 k8 P- U" D  M3 T       魏碑在多种书籍中都作为楷体,其实,它是有自己特点的,而且在一个历史时期曾作为主流字体。
( V3 j& J# Q  _& c4 u) ?3 f) Y& m- h
      老师:8 V5 C* b, {5 u0 y
      非常高兴能认识你,并在网络上探讨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在六年前,与朋友一起第一个把书法与网络联姻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能在这个无时空限制的平台上探讨古老艺术,那该是最令人愉快的事了。看了你的帖子,一瞬间,竟窃喜自己遇到了一个爱思考的人,可以令自己不得不扯起思辨的帆。
0 g" b9 x+ B8 D0 c$ ^$ ]0 v' n6 b     你的每个问题包含多层的意思,我也尽量如此,但不一定有道理,我们相互探讨吧。沃兴华先生的《中国书法史》把字体分为甲骨文、金文、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是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它是从中国书法发展史角度来讲的,到书体发展完备后,作为审美对象的书法,通行的是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你把甲骨文、金文归并于篆书,也不为错,但这仅仅是对书体而言。不错,甲骨文、金文,是按其书写的载体来划分的,但其是留传至今我们所能看到当时的主流,书法发展史不仅是书体的发展,同时也是其载体和书写工具的发展。正像你说的,在魏晋时期,真、草、行诸书体都已完备,但并不是发展到及至。在此之后诸体同时流行,唐以前,每个时代都有其通行的主流书体。我基本同意你的说法“真,也即楷体、正体,是汉字的正统的写法,常用在碑、钟、鼓、崖等刻、铸形式上,用于传世;而行、草是相对随意的写法,用于急就,传递公文、信息等。”你这里讲的草书应该是广义的草书,是指写得不甚规整,潦草的字体,其产生就是因为你说的原因“急就”而成。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是狭义的草书,是指隶变后产生的章草和及其演化出的今草和狂草,其已将“随意的潦草”规范化了,有书写的规则“草法”。$ i1 }9 b3 G1 s$ U- I$ N# H1 Q
    魏碑为楷体的一种,它确实有自己特点,是北魏时期主流字体,但其方折、平正等主要特征还属楷书,确比规整的唐楷要多一些自然和审美创造的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书法史演进中的时代特征 8 D  d- K5 u& ]/ e( W
" C4 k6 |- j* N% T" a$ m
      红荆藤:
. k( A: C* r1 f/ U$ R     一个民族书法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书家和代表性的作品,以此反映所在时代的审美偏好,但书家的书风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因为在同一时代里,不同的书家其风格差异是比较大的。
, ?- M: K7 y) z* b. b
7 j8 O6 @& n& u3 \% L; @" p" i2 F

" s9 ]1 c7 w; K8 T2 s) {: _3 i     老师:) F0 s5 T/ ]3 D
    “一个民族书法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书家和代表性的作品。”这个观点非常正确。任何民族的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趣向,黄宾虹先生曾说:“古今沿革,有时代性”(《黄宾虹谈艺录》)。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之一。审美特征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即所谓晋人“向往自然,向往离尘绝俗,向往玄远虚淡”;而唐人则追求“昂扬奋发、雄武健美、矫健奔放、雍容华贵”(《中国美学史》敏泽著)的美学思想。书法艺术也是如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是历史发展使然,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书法家个体生命,在时代审美标准的大背景下,因其个性差别,有着自己的风格特征,这不仅是现实存在,也是艺术家艺术价值存在的基础。艺术家的个性差别就如同人的长相一样千差万别。经历、出身、生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以及性格的不尽相同,形成个性差异。即使同环境,同家庭出身的人,性格特征也会有差异,最朴素的审美趣味也会不同,因而,审美追求也就不同。作为艺术家反映在作品上,其风格也就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书法家与中国书史
! [# O; y: V: ^% Z! x+ ^7 ]  S; d" V/ B! ?5 b  L  f8 D
         红荆藤:  影响中国书坛的书法家有哪些共同的特质,也就是说,书法家靠什么影响和推动书法历史进程,怎样才能算是中国书坛有影响的书法家。
) h; P# f1 K$ `+ G3 k  g: p( f

+ G; C- @) K9 _$ N7 ]& ^/ j        老师: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评价一个书法家是否对书法史进程有影响,主要应该看其艺术或理论是否具有创造性并为历史所认可,其艺术劳动是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并符合本土的审美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其必须有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一个艺术家的人品尤为重要,学艺先要学做人,人格魅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是指普遍存在的意义,一个历史阶段还有其的特殊性。: B5 i- p3 s8 I& G
  一个艺术家的影响有身前的,也有身后的,古今中外都不乏这样的例子。这里有许多主观的客观的因素,但其成就如何,还是要历史来评价。这其中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让人所发现,才能有可能被认可,也就是说,无论艺术家是出世还是入世,其作品必须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或有机缘为人发现并推介,这也是必要条件之一。历史上也许有许多杰出的艺术家,但因其生活在民间不为人所知,其艺术也就不为人所认识,而被历史所湮灭。
4 C& M# g; x1 P% T$ \& K+ f  这只是我个人粗浅认识,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关于学书的方向
* M0 N0 k0 o0 ~老师:( U9 e0 N3 K7 ~  ~4 M1 ^& u

. v' E6 q5 N% p! o       看了你的自述,并认真欣赏了你的临创作品,总的感觉,你确实喜爱书法,而且很勤奋,很有才气。我从自己学习书法的实践谈几点体会,尽供参考。, S2 z4 o5 R( K1 @& C
) C! C& O2 |+ x& K6 d* W0 X
1、要有自信,我一定能学好,而且能成功。这是基础。: S5 q( k% e( M2 B1 V8 p+ `
2、选择学什么包括书体,审美风格,要从自己的信念出发,不可人云亦云。
8 N8 |. ~. q1 W1 ]3、选择好目标,不要轻易放弃。临习要专一。
8 u3 ?* G$ g( R4 ^* l7 G4、广收博取是最高阶段的事。
+ z! V( j! I4 D6 O. e4、审美的培养是多读书,多涉猎书法绘画之外人文科学。, k' ]) j# @8 ~5 u" W- X' j
5、书法要从古人学习,对于同时代的人的作品只能借鉴。 " [# t6 H% y8 B
/ R/ y/ P3 ~* p4 P0 h; a7 R) e
2 }( |0 V# C3 E8 y  V& e* [5 ?
红荆藤:1 X, }$ D! a6 ?

6 O/ R+ U: y+ h+ r        谢谢您的鼓励和鞭策!我会按照您的指导加倍努力。谈到信心、信念,我有时确实总觉得自己天赋不够,虽刻苦习练,但成效甚微。现在好了,有您的指导,我会坚定信心学下去。
* l9 Q/ E& \+ d        我也在想如何专一的问题,只是把握不准向哪个方向努力。在这方面,还想请你多予指导。另外,我很珍惜这次向您求教的机会。我想知道,这段时间,我该如何学习和练习。您能给我做个具体安排吗?$ E; j  G- [$ g! c+ S

1 g$ w* h* v% N" V+ Y& r0 D$ m- x  q2 @& o3 S
老师:( E9 N# Z# v/ U6 \! d7 T
$ I/ U& }: |( g, N7 f1 ]
你好!  E0 G! {' z* s% m' {
        选择学习方向,我一直认为要从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出发,不要受老师的好恶影响。从你的作品看你涉猎很多,以行草书为主,而且有了一定基础。我不知道你是否最喜爱行草,如果是,你又偏爱何种风格的,有什么美学追求?在古今的书法家中你喜爱哪一家?然后,我们再探讨你学习方向。* U  ]+ X+ C9 _1 f9 a4 C

$ d1 p$ w  u1 G+ B0 b6 A  R6 l红荆藤:* B! W5 |/ U# @4 n2 r

  m2 N! l  g+ E, ?% ]       正像您所说,近来习练多的还是行草。三年多来,我写字都是取站姿,开始也写过楷隶,练过一段时间的《醉翁亭记》、《勤礼碑》、《张迁碑》等,后来按《三希堂法贴》练,再后来,是按书法史的顺序,对一些有影响的书家的墨迹,我都要写一写。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以后,好像有了自己的喜好,打开电脑,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就去看一些人的作品。如果说喜好的话,对古人比较喜欢张旭、怀素、米芾、王铎、祝枝山、徐渭、傅山等人风格,近人喜欢毛泽东的大草。 前面你曾讲到要取法古人,同代人的作品只供借鉴的问题。这是非常对的。但是学生有时感到迷茫的是,如何感知时代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趋向。我们这个时代,书法美学的主流审美价值趋向究竟是什么?我们这里也有几位中国书协的会员,他们有的认为,传统的东西是不入流的,特别是在全国大展上获奖的东西,多是离经叛道的一路,或是“现代书风” 。不知老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 s1 r+ m& l8 }! S, K( b
. D7 ^  `6 I' Z, f' h老师:
2 F6 i( r$ ^" N: E6 h& C# `3 F% Z
        行草书临帖、创作取站姿是非常好的习惯,这样运笔自如,适合行草的大开大合。你已有了揩隶基础,又临习过许多古来名家行草书,已是有一定成绩的书法家。你比较喜欢张旭、怀素、米芾、王铎、祝枝山、徐渭、傅山等人风格,近来又喜欢毛泽东的大草。这说明你在平稳的外表下,是一个豪爽、洒脱的性情中人。因为宋以前人的墨迹多是小幅手札书信,明清以后大幅的中堂、条幅才多起来,为适应今天创作的需要,我建议你行草书可从王铎、祝枝山、或傅山中选择一个为主要学习对象,行书可选择米芾,其余各家可作为前期借鉴。这样临习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尝试开始创作。+ d9 g' H# t, k; s$ |' K* x' _
        你在探讨这个时代书法美学的主流审美价值趋向是什么?我个人认为现代人追求轻松、自然、率真、情趣,反映在书法上是以率真自然为上,抒情写意为佳。学习书法必须从传统开始,继承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规律。只有打下坚实的传统基础,才能创新有自己的面目,自己的风格。这里面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传统,传统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要辨证的看,经典是传统,但不是全部,那些流于正统之外的民间书法,也应视为传统。关于流行书风,这个概念是人为加上的,它不是与传统对立的概念。书法从实用过渡到视觉艺术,其形式变化是必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讨论王铎书
) N; w6 t# [6 q/ f; q! i
3 ^, E/ A4 u4 }6 K2 L0 j  ~红荆藤:
1 [/ @/ k) T+ [% e. V     近几天,按照计划专习王铎,并未懈怠,自感小有收获。通过搜集王铎的书作、书论,对王铎的人与书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临书的面目也小有改观。
, C: X3 g: e8 d- j0 Y   
; `$ S# j$ c: n1 x6 o9 W      关于王铎书方面的几个问题:
4 {8 [% }! D; \: q" c& H      1、书法结体分外拓和内压(那个字不好找),我觉得王铎书结体还是外拓型的,其楷书取法颜鲁公,行书更多地有大令的面目。是这样吗?
" x( H7 P  D6 W# G5 z      2、王铎书的用墨浓淡干湿变化无穷,有的书论说他是干笔浓墨(好像是林散之语)一次蘸笔写十多个字,而有的书作中,特别是草书作品,淡墨浸润的效果也十分明显,大字草书有的每5个字一次蘸墨。
5 ^+ c. m9 a  J: [3 v4 \9 w      3、行距的掌握,草书轴多是1、2行行距大,后边的趋紧,这样处理对整体效果有什么好处?5 l# H+ a& i. m. N! a7 d$ `( h+ V
      4、字的大小和留白。大小错落有何规律可循,所谓“计白为黑”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东西是功到自然成,还是有要诀可掌握?
9 A5 J: B" U9 U6 i     昨晚临了几个行草书轴,和原作对照了一下,想到这些问题,敬请赐教!7 [  I& R) u  U3 V
6 i1 k  L4 ^. E/ v
/ U: ~& Z% Y& ?3 D, ?' d
老师:
5 v* [8 F& O7 Y5 ~& Q9 h$ m        我把你的问题综合起来,不一定按照你所提问题的顺序。* L. [# T/ B# D/ I
  
" O/ g3 ~' k# x        王铎楷、隶、行草皆精,尤以行草书为长,取法二王、李北海、米南宫等。提倡取法高古,不仅要学晋,还要上朔高古,参合篆隶笔法。清姜绍书云:“铎行草书学山阴父子,正书出自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我们可以看到王铎临习二王的作品以及仿模二王的作品传世很多,足见其的传承。其书法实践中行草参入篆隶笔法,并取法篆隶结构,不仅增强了线的质感,而且增加了朴厚之气。+ ?, [, ~0 q9 p2 D

: z5 N2 Z. [, v! p$ m) ^3 g  王铎的行草书赋予了行草书新的气象、新的理念。首先,体现在用墨上。大胆使用泼墨,往往在开篇、中间需要重新蘸墨之处,饱蘸水和墨,且落笔沉着,任其饱涨。墨色浓、淡、干、湿、燥极尽变化之能事。其次,体现在用笔上。用笔速度的疾、慢,用笔力量的大小,形成线条粗细的丰富性。再次,体现在章法构成,空间的营造上。墨色的变化,用笔的疾、慢,线的粗细,字的大小,最终体现在空间的章法构成上。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从而形成其行草作品起伏跌宕,行气贯通。
$ {" V8 d+ E2 Y7 v
: ]7 I5 p- Q3 Q" @% B3 A  书法的结体正像你所说的分外拓和内压,但很难就一个书家或一件作品分为外拓或内压型,因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往往统领在一起,只是那一方面更突出而已。我们研究一个艺术家要全方位的深入,王铎的身世、境遇因其的特殊而势必影响其性格以及其艺术,并非几句话就能定位。王铎的行草书在灵动恣肆中又具规范凝重之感,其内敛之气因为开张的视觉冲击而淡化。% d! K# g1 Q, P# N

& }) V5 n$ N9 ^1 F% N  细心揣摩王铎的行草书作品,自会有心得。至于多少个字蘸一次墨因作品尺幅的大小,字的大小不同也有变化,可以结合临帖细心体会。
4 A! [( J( @* _% |8 f% p& ]  “计白当黑”有人说其来源于老庄哲学,其实就是指书法创作中整体空间构造。古人论书中说:“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意思是说,在书法的创作和欣赏中,不仅要关注笔墨之处(即黑),更重要的是关注无字处(即白),通篇的黑白分割构成了作品的整体气象。在创作时不仅要考虑墨色、线质、结构、章法,更要注意留白,正是有了空间的布白,才能体现书法独特的墨韵变化。
6 I- P$ {! C$ h+ Q! r0 ?  i
. r9 u. X1 d0 L7 M5 {8 h  字的大小和留白以及错落在王铎的行草中极具特点,多看、多揣摩,就可以找出相应的规律,说相应是因为艺术创作还是要凭借自己的艺术感悟和喜好。1 ~0 i- R/ s0 s- x

% {8 ~. b1 T% i% p& V  以上只是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 |# f! Q% Y; o) e, o
0 [2 I8 h- j6 A# N5 H: r# u8 d
2 n- i0 c3 {- v) p; m: ]
红荆藤:; u1 N3 ^# Y: p- \: ]7 o% r
        对专临的贴子,又用扫描仪进行了放大,这样更容易看得仔细。通过专临,对王铎书有了更深的认识。王铎书临古与自书差别较大。临古基本上做到了“如灯下取影”,形神皆似,而自书其个性特点非常突出。临王铎《再芝园》轴,觉得有以下特点:
$ }7 W! Q3 _# f$ Y( ~  s0 a) q6 o6 ^% F! W2 f4 Z+ j# M
     1、中锋运笔,线条沉稳。为了保证始终中锋运转,在转处往往要做欲左先右的回旋,绕一个小圈。起笔和收笔都很讲究,不随意为之。. R+ G& V/ B  N4 G
     2、横划起笔粗,末处细,往上抬约25度。竖划向左倾斜弯曲,这与一般书家的习惯正好相反。由于字体向左倾,末笔与下一个字的连线显得格外突出。
, g/ a7 f: x0 S3 {. n     3、墨的浓淡干湿处理的非常自然,字或大或小、或竖或扁非常自然随意。
5 e  v0 K2 ]$ w$ s. y/ i) J& b     4、“振笔直书”,每个字在限定的空间内,极笔势,又能嚘然而止,显得很有气势。
! g4 b6 a( C: u* x9 F. I: C* Q     不知对否,请指教。' q- v6 h, }" R3 H
! }+ ]+ P) ]- \  w  i) B. U
2 T6 ^2 l0 W/ w- ~! R9 ?( L
老师:9 f8 p1 X3 f+ }3 l# q: Z
        能和你在网上交流其实是很享受的事,这也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因为你的好学多思也启迪我的思维,我应该感谢你。你能如此用心一个范本,足见你的专注。王铎行草书确如你说的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在保持浑厚、沉稳的基调的同时,有峭拔意韵。起笔和收笔都很讲究,不随意为之。这也是学习书法者应该吸取的地方。$ r' N5 E" y; G3 L7 h
        欹侧多姿是王铎行草书特点之一,无论字如何向左倾但行的主线还是垂直的,每一个左倾的字前或后必有一个正向字或向右的笔画,以保证行在空间的垂直感。比如,《再芝园》起首的“花”字在左倾的“林”字前,不仅垂直,而且还有向右夸大的笔画;再如“堪”字前“平”和后“理”字,都是垂直的。这一点在临习时用心体会,以后的创作中可以借鉴。$ t% I+ C& P  g- ~( t
  王铎的行草把内敛和外拓这一对矛盾处理得非常好,正如你说的“每个字在限定的空间内,极笔势,又能嚘然而止,”既有气势,又具沉雄,这也是许多学习王铎的人很难做到的,你既已注意到,希望用心体会。
- J9 q7 S- K  [  临习了一段时间,很有些心得,你不妨默临一下,对照原作再找找差距,如果感觉还不错,可以尝试找一首自己熟悉的诗进行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书法美的自然属性 
, Q0 l! I7 }8 w- T4 X! W7 P, P
4 y# g2 o8 c0 D        红荆藤: 7 z& e7 l# h2 w" Q" |+ ]5 Y* e( @
        在几位书家对老师您的书评中,有“平和恬淡,自然天成”和“纵横多姿,秀外慧中”的评价。这些评价是很恰当的。通过这段时间专习王铎行草书,也体味到王铎书的一些内在特点,再看您的作品,觉得您确实学到了王铎书的精髓。王铎书是纵横恣肆的,但也是自然天成的,放而能敛,既野且媚。纵与敛是矛盾的,请老师讲一下,您在实践中是如何把握纵与敛的关系而求得天然、慧中的?
; A- e. G; y: u3 i2 Z) d3 u6 j) b      

8 o5 `' l( i" N/ R5 a- j" J2 A2 C8 b       老师:你好!
: V9 |) q" C2 u3 N8 y$ @+ G0 h  其实我的书法,有负各位老师的评价。他们都是出于爱护我,在鼓励我,希望我如此。说“平和恬淡,自然天成”,其实是我的理想,审美理想和生活理想。“纵横多姿,秀外慧中”,多少也反映了我的情态和追求。$ F  x4 U0 D* {7 y1 J4 X2 X
  学习书法二十余年,多少也会有一些体会。越学越感觉自己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多得不知从何下手,如何安排时间。而且自信也越来越少。我不知道是否人人都是这样。
) |" Y2 m( I& F9 G) d) @  纵与敛是矛盾的,你说的很对。对于行草书这样可以张扬个性的艺术,单纯的“纵”有可能走向“野”,单纯的“敛”又有可能走向“拘谨”和“死板”。我们知道楷书靠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性情;而草书则以点画来表现性情,以使转来组成形体,在章法中首要的就是要处理好“纵”与“敛”这对矛盾。如何处理得好,有个性,而不失规范,我以为是一个系统工程,到如今,我也不能处理得很好,首先是修养不够,其次是技法不够纯熟,大概就是艺无止境吧。
1 I$ ^0 z+ G# q6 M  学习书法首要的是审美追求、审美精神的确立。而这个是要靠自己的修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字外功”,修养深厚,境界自然就高,眼界就会不俗。当然审美是存在个性差异性,并不是读同样的书,有同样经历、同样修养就会有同样的审美趣味。我认为人还是要遵从自己的审美趣味,不要人云亦云,这样才能保持个性,求得进步。其次,就是技法。用笔、点画、结体、章法、墨法及线条等等。多临多创作多读多体会,交替进行,自然见效。无论是结体还是线条,我不喜欢做作,崇尚自然、流畅;不喜欢拘谨,追求奔放、纵逸。但要适度,不可太过,过犹不及。多创作,多比较,慢慢就会有体会。
* r6 L: g1 A" h  我说了很多,也许离你的题有距离,不可能解你之惑,只求对你有帮助吧。/ T4 Y4 M  a% e( ^% y

6 y9 i0 b. @+ `; ?       红荆藤:   老师好!
+ o0 Q  p2 ^4 m, X9 X: b# d% e2 v       您的回帖,我读了几遍,很有滋味。:)崇尚自然,也是我的追求。这些天,我在思索一个问题:自然——书法美的本质属性。二王、米芾、鲁公、王铎的字,都有自然率直的属性,王铎书虽然多一些野趣,但也是合乎自然的。这是我的理解,不知对否?而如何表达书法的自然属性,却是一个长期修炼、主观之于客观的过程。这是我从老师的回帖中读出来的东西。谢谢你!( l# x' r" K) V  d
8 i0 q# _% b; d$ a" y

; k# v1 ?# y- b2 Q( M0 S- l[ 本帖最后由 红荆藤 于 2008-11-15 23: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论书诗句探微  B! h) G" f% V0 u+ J
, ?7 N5 i' C% o; @$ J9 a
        红荆藤:今天反复推敲以下论书句,未获答案。, C8 |( F4 }5 H7 w9 b
! K, E( v, U* N2 o# s& R! G
        从来书画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功。
; [0 i2 n9 e5 t        悟得梅兰腕下趣,指上自然有清风。, z4 T8 [' Z0 t( {& o; J1 l  b
 
$ z' j4 R0 N! S+ P6 N5 T        独能画我胸中竹,岂能随人脚后尘。- a9 W4 I% F' J! F4 |
        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 M4 o8 E: W4 W3 A  e; @$ Y

' Q" f. B( I. h) n        能于同处求不同,唯不能同斯大雄。: A' m( }3 p) C4 I( t2 {/ B" r" F. a
        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
( d+ p' J) C+ E' @0 q' L      

# q/ K* D) ?5 X+ |       请老师讲解一下,特别是这其中的“悟得梅兰腕下趣”、“天机流露出精神”句。
& e- A( v, X" f! ^; t+ R

! y/ B& J7 v! j& G( ]% y
+ C: P+ e1 h# A4 h! b4 h       老师:你好!  \# ?7 o' v4 s2 ~3 }" b0 S% b$ ?5 U
       这几首论书绝句,我印象中大部分是林散之先生的,表达了作者对书法艺术追求的感悟。我对诗意的认识,也只是凭借自己粗浅的理解,不一定正确,相互探讨吧。2 ]$ Z/ b/ V) {. V9 y0 ]; l4 y
        从来书画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功。6 `% R: l8 L1 z
        悟得梅兰腕下趣,指上自然有清风。0 Y- j. G6 s" o  c0 ?( Q/ f8 ^4 G0 p
  ' j% k2 w% f1 ?2 E1 s
        这首绝句阐述了书画艺术精神与技巧的关系问题。书画艺术原本是相通的,首先追求的是艺术所表现的精神,也就是说艺术首先追求其所要表现的意境美感、精神内涵,然后才是表现技巧的锤炼。只有悟得梅兰的品格,知道在腕下要表达其怎样的精神及情趣,手上自然如有清风般自如,心手双畅。
, I! i2 b. i8 _$ ]6 E         独能画我胸中竹,岂能随人脚后尘。
; m' F/ \! B4 ~2 s7 S* ^( k- i         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
" Z0 L) I" R7 c8 O7 G   
# l9 A' D3 u' f$ x9 U' X1 m' @    这首诗阐述了作者对艺术创作规律的认识,即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正是继承与创新这个艺术创作规律推动了古今中外的艺术薪火相传,不断延续和发展。艺术应该表现自我的精神,也就是“我”胸中之竹,哪能紧步他人的后尘,画他人心中之竹而失去自我。只有既学习古人(继承),又能变古出新(创新),才能掌握艺术学习与创作规律,掌握了这个天机,(手下作品)自然就会流露出(与人不同的)精神气质。
& l) {( \/ Q% T7 ?  B9 ~% }  S+ m9 |       能于同处求不同,唯不能同斯大雄。: g" `2 H3 h# M6 u- P- G3 `
       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
; k& M- j; z% _3 u       林散之老先生的这首绝句,我曾经读过,但只是偶然翻过,没有太深的印象。这首诗同样是表达对艺术追求的感悟。诗中“七子山阴”的用典,因没有根据,仅凭自己猜测是王羲之(山阴)及其七子,不知诗刊于何处,是否有注解,请详告之,才可正确理解诗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5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的文章,这么珍贵的资料红兄竟然整理给网友们学习参考可见其书品人品的高贵,网络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愿还有更多的网友奉献这样精彩,直白,不虚伪的书法理论让大家来学习和参考。
0 `8 L- o" y! }* q再次谢谢红兄。em13 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