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3644|回复: 15

[热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陈振濂教授网络周报(13) 陈振濂教授近期书法创作自白 —兼谈当下书法创作研究的思路

陈振濂教授网络周报(13

2008.10.29

分类项目:[创作动态]·3

   陈振濂先生是当代中国书法界、艺术界的风云人物,他有多重社会角色,而他又对自己的专业看得很重,要花费大量的读书、思考、创作、研究的时间,故而他没有上网的习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像陈先生这样的风云人物却与网络隔膜,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对所有关心他的网民也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
  为了能让广大关心陈振濂先生的网民们能及时了解陈先生的各项活动,同时又不打扰他的工作,陈先生的一批朋友、学生多方联络,采取了一个较为特别的办法。我们分别与陈先生工作所在的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西泠印社、各级书协、浙江省人大、杭州市人大、浙江大学创意学院等单位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以及陈先生的助手和秘书取得联系,由他们将陈先生近期参加活动的信息及时地提供给我们,由我们对外定期发布这些信息,以便广大关心陈先生的网友能及时掌握有关陈先生的学术、艺术及社会活动的动态信息。
   我们希望那些关心和支持陈振濂先生的网友们,在看到我们的帖子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地反馈给陈先生。我们相信,有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会努力将这个“周报”办得更贴近大家的要求,希望各路网络高手对我们多加指点!
tou-xian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振濂教授近期书法创作自白:
        

      ——兼谈当下书法创作研究的思路

    国庆长假七天,陈振濂教授闭门谢客,潜心创作了一批超大型书法作品。并形成了对当代书法创作形态的一些新看法、新观点、新理念。日前,有同道询问陈振濂教授近况,提到他的新看法时,陈振濂教授做了初步的解释。兹记录如下:

   【陈 濂】:

    我过去从事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探索与研究时,先把传统的书写性书法作为一个对照面来看待的——强调要“主题先行”、“形式至上”、“技术本位”。即是要打破过去书法创作唯书写技法至上的旧立场。但“主题思想”的提炼是一个难度颇高的过程,并非每个书法家都能驾轻就熟地应对。而专门关注每个书法家都津津乐道的笔墨语言探索,并把它与书法技法拓展结合起来,或许会使我们对书法创作的研究更切实也更有线索可按。换言之:即使不提出新的“主题”元素,仅就笔墨技法而言,有没有可能反省我们今天认为习以为常的创作形态产生一些有意的探索性成果?!

    我的这一周创作,基本上沿着这一思路来展开:

    【第一阶段】:是依凭原有的书写型创作的习惯,以技法惯性来对应书法创作。用所谓的“个性”、“个人风格”包治百病,重复创作。比如这次有一个晚上写了一批作品,被戏称为“陈家样”——它与我过去的书法并无太大区别。其特征是:基本上笔墨精良,没有懈笔败笔,都看得过去,人人看了喜欢,但谈不出每件作品有什么个性。【自有书法家以来,即是如此在做。】

    【第二阶段】:在某一特定的时空条件启示下,触发灵机,找到一种新感觉、新心得、新方向,然后紧紧抓住这可能瞬息即逝的“灵机”,反复实践,以此呈现并加以巩固。灵感是稍纵即逝的。但一旦被捕捉住后则进行反复体验反复修正,力求能成为一种固定的笔墨形态,从而形成对我自己而言是非常新颖的艺术方向。比如去年对大字篆书的造型感的“触发”,又比如最近在金文造型中感受北碑石刻线条剥蚀的“体味”,都富于这一类型。但问题是:与以往我的创作惯性相比,它是新颖的,有创意的;但一旦根据新感觉进行发挥之后,一批十几二十件作品之间的艺术创作形态与审美取向,却是大致雷同的。亦即是说:与以往的创作风格惯性相比,它是新的,是“创”作的,但在这同一批十几二十件作品之中,却又是依据同一种感觉来进行的,因此它们之间是类同的、缺少差别的——每件作品本身不独立,是可以重复的;因此,相对是新作。【近几十年在杭州,每从事书法创作,多有这样的特定创作形态。】

    【第三阶段】:是这次国庆长假创作时我对自己的要求:由于闭门谢客,把自己封闭起来,可能静心思考一些有价值的、甚至是“冒险”的新探索。我曾对一位在场的朋友说:这次我要不断挑战自己,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要每写一件作品,必须与前一件的风格探索不同,要有明显的差异。用中国的古话说叫“日日有新境”——“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国外艺术家的话说叫“一作一风貌”。我以为这对书法家来说,是最难跨越的藩篱。因为它要大胆挑战的,并不是古典传统,而是自己。
    最后完成的十几件大作品,初步印证了我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在最初的几天里,我还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变化,到了最后,所有的套数都用完了,“黔驴技穷”,不知还有什么方式可用了,真有些“拔剑四顾心茫然”之叹。但作为一个创作家,自己把自己逼到了绝路上,逼着自己不断寻找新笔墨、新技法、新构图、新形式、新意境,自己用过的不再重复,必须不断地注入新元素,我以为是最有价值的挑战——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所谓的“绝地反击”,用这种持续不断的挑战来考验一个书法家的意志、能力、眼光、胸襟、适应与应变力,尤其是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我以为是这次创作的最大收获。它告诉我,其实一个书法家并不仅仅是用好的技法写好的字而已。一个有综合素养的书法艺术家,应该是置身在画家、雕塑家、音乐家、戏剧家、舞蹈家的群体中,并不必然自惭形秽,自叹不如的。
N20069282355372462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链接】

1、
提出“主题思想”介入创作,探索“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引起书坛大讨论。
2、“北碑艺术化运动”;“草圣追踪”。
3、2008年国庆节期间的创作探索:
                               A、立足于笔墨技法语言的开拓与探索;
                                                              B、书法形式的精神张力的营造。
N20069291734331684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 评】

    2008年戊子之秋,国庆长假期间,陈振濂教授的书法创作实践探索,应该是他的书法创作中一个绝大的“质”的转变,或许也可能是这一时代书法创作中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陈振濂特别关照,因作品还处在后期制作阶段,尽量不匆忙公开。但考虑到其中关于创作理念的陈述,尤其是上述三种创作形态的分析、概括与追求,具有明显的“原创”性,其学理思考的痕迹十分明显,故先披露这些思考的闪光点,以求教于书法界广大网友。
    陈振濂教授是一个勤奋而又善于思考的艺术家。他的创作给人的印象是他在不断的思考。从十年前提出 “主题思想”介入创作,探索“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到其后十年间不断的探索,经过了“北碑艺术化运动”六年时间的探索,经过了“草圣追踪”的酝酿与问世,一直到十年后的本次戊子国庆创作,他一直立足于用中国书法最本质的笔墨技法语言来表现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故而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苦思冥想。然而,要做到每件作品都不同以往谈何容易,这不但需要书法家投入大量的心血来选择主题思想,还要在技法语言上有新的开拓与探索。同时还要兼顾形式的因素,营造书法作品形式的独特精神张力,使作品展现中国书法独特的形式魅力,这无疑给自己的书法创作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但也正是因此,陈先生的探索才有了历史的价值。
20069259575813.jpg
200803101651471973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作品还处在后期制作阶段,故而不匆忙公开。不好意思!


说明 ;帖子照片为网络搜集而来,并非此次活动之照。
N20069291747403531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9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em3 em3 em3 em3 em3 em3 em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5 em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30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30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30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