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314|回复: 11

临摹与学英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4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我教英语,给我学生们,当然也给自己,写的这篇,也是在联系和练习书法时候的感受,希望个他们一点启发。发在这里。请前辈们批评。)

书法现在练的人不多了。都上电脑。用笔的机会都少,别说用毛笔了。可是,中国人学习书法的过程,有不少,可以借鉴到学习英语里。

其中之一就是临摹。没有认真学书法的人,对临摹的必要性提出过基本的质疑。倒是有人觉得,为什么要天天临摹。我们且不提“池水尽墨”的神话,但即使是成名的书家,如王铎,还承认自己要“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就是隔日临摹,隔日完成别人要他写的东西。王铎本人的临摹作品,有些和原作看上去差别很大。因此有很多质疑,他到底是不是在临。他们很多人不明白,到现在也不明白,王铎在临什么(见附件图)。

要是现在有人写出这样的东西,说他是在临摹王献之,马上就会引来一声嘲笑。因为看上去,和王献之是多么不同。

在学习了古代的许多书论,和自己临摹的体会看来,他临摹的,是质感(用力)和用笔的方法。形态是次要的。对他那样有个性的书法家(日本人可崇拜了),别人的形态是次要的,但传统却不可一日放弃。古代书论里,先贤用无数的篇幅,来描述如何得到神秘的“用笔”。大书法家钟繇甚至为了得到笔法的文献,去挖朋友的墓。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是用笔的感觉,法则。用我的话来说,是笔感。所以,古代书论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形容词,为现代书法理论家所不屑。我觉得,他们看来至少没有完全理解汉晋(连北魏)唐宋以及后来许多书家的追求。

回来谈英语的“临摹”。没有人对学英语里的“临摹”,其实是“模仿”,提出过像学书法那样的要求。现代人对“模仿”的轻视,付出的代价,也许还没有算的出来。只要听听他们讲的英文,就知道这个代价之大。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英文,学到大学,十几年,出来大多数还是哑巴,能说的,说的也不像。到底,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我历来强调语音的训练,因为到头来,我们要用语音,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和指示。可是到底要训练什么?我一直想清晰地知道,有没有和临摹书法一样真正关键的东西,在我们学习英文的过程里,是没有足够重视的。

王铎的临摹,还有古代书论者,给我的启示,是很震撼的。他们撇开了很多次要的东西,直指问题的核心。这和李小龙截拳道抛弃华而不实的套路,转而抓住实战需求的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要找出简单实用(因而是最重要的)的训练方法,训练下意识的正确反应。

学英语里,什么才是这样的对应概念?在厚厚的语法书里,在无边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里,什么才是我们要死死抓住的东西?是什么让我们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和说出自己的感受、要求的东西?

我找到的,是语感。语感,是让你脱口而出而正确的反应。是让你毫不犹疑在填空题填上某个正确介词或短语的感觉。它不是简单的记忆。它是一个习惯,一种思维习惯。下意识的正确反应。和书法的“法”一样,是一种自动的反应,一次性完成,不可修改,但是却正确无误。大书论家孙过庭说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说的,是通过长时间的领悟和训练之后,这种随心所欲而不逾钜的感觉,才会出现。“老”字不要死看。另一位唐代大书论家张怀瓘说的:“岂不以点如利钻镂金,画如长锥介石。仿兹用笔,日进千里”。他说,找到这种用笔的感觉,日日模仿,会进步神速。

语感,正是我们要琢磨的东西。我的太老师,一代英文大家范存忠先生在40年代提出的,“语言的感觉,只能从音调里体会出来,也只能在音调上表达出来。”(26页),我称之为“范氏定理”,没有在学界有足够的反应。但是看来,他是正确的。 他说的,正是语感。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8-10-25 12:06 编辑 ]
20080715_828fdd3dfbe3a32d51f6KUAXHqK4Ow6c[1]q.jpg
发表于 2008-10-24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金沙石 的帖子

em1 em1 em1 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4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so co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5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文当浩 的帖子

谢谢。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松辽一叟 的帖子

谢谢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的比较学书法与英语学习。

前面我提出来,说临摹的重点,有两种,因人而异,或因时而异。一种是要尽量外形毕肖,毫发不差。一种是抛开外形,取其笔法。并举王铎为例。我们看到王铎临写的王献之,的确和原作大相径庭。王铎临摹的技术不容怀疑,但他临的十三行,却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结构形状并不是一切,甚至是次要的。而“笔感”,“笔法”,却是关键。

学英语里,基本结构(语法)比较熟识之后,语感变得异常重要。我们会造一个句子,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它适当的讲出来,而且,和书法一样,一次性就要讲对,一下子就要让人听懂,听舒服,并不能修修改改。这就是我们平常讲话和书法共通的地方。要达到这样的程度,语感(相对于笔感),就是我们要训练的东西。

书法里,往往是书家,尤其是比较“悟”了的书家,自觉的训练,通过仔细的观察古帖,悟出前人的用笔,并长时间重复练习。最终的结果,如果成功,那他写出来的东西,叫“得笔”。得笔是最重要的,不然,作品根本不如流。无论外形看上去多像,“神”总是不知何处。当代书法理论家邱振中写过一篇《神居何所》的文章,提出了这个所谓“可感而不可说”的问题,觉得没法说明。我们现在这里不去深入探讨答案。但可以说,问题是有答案的。

学英语里,“语感”往往是大家知道要练的,但其重要性并不为人所共识。它到底在哪里?它是什么?怎么练?如果我们对此没有个答案,那我们也只能是可以造些句子,讲些英语,但没把握它是对的,更不用说,你肯定讲的很好,也没法讲的很多好的英语。

语感,只存在于语音、音调里。只能从那里获得,也只能从那里表现出来。只能通过大量的“临摹”,即模仿,来获得。模仿,要仔细听清楚原声录音(和字帖一样,所以选帖也不要马虎),要自己模仿,也通过录音,来比较(听自己的录音)自己模仿的得失。有好老师指点当然好,没有,就自己做这个练习。

和王铎一样,临摹是有两种方法。外形(结构、发音)当然要尽量靠近,内在的笔法(节奏、语气)更为关键,练好后者,才有可能说流利准确的英语,才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钜,怎么说都对。不同的时候,不同的人,要求自然不同。

指出这样的要求,我觉得还是重要的。它给我们的训练,更有意识。而有意识、长时间、有规律的训练,才可以达到优秀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的毕业答辩

这是《启功给你讲书法》里的一句:

“人哪,苦于不自信,特别对于写字,我遇到些人,多半不自信。为什么不自信?就因为他觉得神秘。为什么他觉得神秘?是被某些个特别讲得神秘的人,大开始就把他唬下去了,给他一个吹的绝对神秘的印象,说这可了不得,你可不能随便写,必须问人怎么怎么样,说了许多神秘的话,使你根本不敢下笔,也不敢自信。”

我来说几句。


学英文也是一样的情形。本来简单的东西,给那些个“权威”一说,神兮秘兮,厚厚的这个语法那个法一学,几年下来,蒙了,因为音还不会发。

写字,你就找个喜欢的帖子练,学英文就找段录音听。看那么多的书,是干扰你,因为它们把问题弄复杂了。那些“权威”,本事也有限,就是能说会道。

书法里包世臣(有《艺舟双楫》名世)说得头头是道,康有为也道道是头,可是看他们的字,不是那么神,包的字尤其难看,不堪入目。英语这个领域里,“大师”林立,说的(用中文)都TMD的溜,到头来很多是不知所云,糊弄人。要他们讲英文,还不知是什么样子。参考书大都是骗钱的。

颜真卿曾辞官跟了张旭学了两年字。问他的老师,学字该怎么学啊。张氏总是不说。问其他学长,答案是“言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就是,“你加倍工夫临摹,还要动脑子。”后来,学的精美了,才多说点,有点问答。颜“毕业”时,有个“答辩”,颜真卿后来记录起来,成所谓“笔法12笔意”。

可是到了后人,只看到“笔法”,没看到“加倍临摹和动脑子”。没这个工夫,什么法都是多余的。英语也是一样。没足够的“听清楚,模仿好”,什么法也没用。门都没入,就想登堂入室,好高务远,其实是欲速则不达。(Haste makes waste也)。你学书法,一看那个“12笔法”,就给蒙住,吓死了。还能学吗?我们(学字的人)啊,就没自信了。其实那些12笔法啊,都是颜兄自己说出来的,没一句是张旭说的。张所说的,就是一个字“然。”(“说的对”,yes也, OK也。)(《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见:http://www.yingbishufa.com/ZHUANTI/ldsl/subifa.htm)

这些什么法,规则,都要自己悟来,才有用。要自己悟,就要“加倍临写”。用在学英文上,就是“加倍练习听说(模仿说)。”你不开mp3、电脑听, 不录音,怎么也不会悟到(真的理解)那些法。你用了这些工夫,就会有这些的悟。人哪,就是没自信。 也苦于没自信。

跟我学的学生,学到的,就是: 英语不难,加倍练习听说和模仿,加上动脑子。然后我问你答,最后我同意说:OK (“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来书法方面,基本还可以每天写一百字。《龙门》之后,练习《张猛龙》,也有六个多月了。写了多少遍,都没去数。对于字体结构,有点进步。书法上,还是以用笔和结体为关键,两方面都不可以省功夫。和学英语一样,耳朵和嘴巴,缺一样也说不好。

近日读清前期书论,有个叫冯班的人,写的一篇《钝吟书要》,有些话,说的很好。例如这个:
“贫人不能学书,家无古迹也。然真迹只须数行,便可悟用笔,间架规模,只看石刻亦可。”

古时候,要买拓片,没几个钱,买不起。现在要买《张猛龙》整幅完整的拓片,没几万,恐怕也不行。可是照相术印刷术发达了,花10块,也可以买到不错的字帖,和“古迹”“真迹”并没有很大差别了。因此,要学“用笔”,还有“结体”,就是“间架规模”,都不是难事。

有趣的是,“真迹只须数行”!临摹虽然不怕多,但是其实不要太杂。一个好帖子,要坚持临摹到手为止,才可以有所悟。这个观点,和我教英文类似。有些人总贪多,却没有搞透一段录音,象山羊拉屎。听的东西不可谓不多,但真的模仿到家的,一段也没有。所以,做老师的,要指定某些sound clip,要学生模仿到底。三分钟的sound track(“真迹数行”),花一个月听个明明白白,模仿到像模像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