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7-9-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397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长期以来,一直很佩服法学领域中一些牛人。他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学术地位和智慧提出一些比较“搞”的词汇。
, T2 r6 I! ~( _: q2 G0 ^: U$ S, s9 v# x比如:法律行为、想象竞合、行为无价值……6 X, M0 h! X: \9 `& o0 L% x G
7 T) H+ M$ w7 v8 d他们能,我们也能。
+ m% _* B8 F1 M$ p5 Q! `+ _5 N* z
为了避免东施效颦。我们得粗略琢磨下,这些牛人提出一些“搞人”名词的初衷。他们提出一个新名词,并不是为了搞大0 K0 r0 N$ l! N f; W. d* X( o( A
家。而是思维前进到一定阶段,为了分清事实、精确把握不得以而为之。+ `* }6 k% d5 F- j
# z' O- a* F1 p8 \+ P好,切入书法谈谈。- H: o: u2 h# A' t
- T0 S T$ ?* g- b4 g' ^5 K" F
书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总是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的合力使得一幅作品的形态最终得以确定。这些因素很多。比如,书法“资料”——常见的,文房四宝;美化意图;文字结构等等。其中还有一个,就是我所称的“类态模仿”。. c* q; F; F6 o l2 ^ A% X
5 Z6 S* ^( U6 p; a2 c: o把问题置身于中国书法的历史进程中去讨论,显得相当麻烦。于是我建立了个小模型。我们以这个模型来讨论,然后推而广之……
% C1 k( C, O' j) h
- h, T% m4 M! b假设:张三生活在甲时代;李四生活在乙时代;甲在乙前。4 X8 r, a M9 \! S4 ?
甲时代所用的工具是A;乙时代所用的书法工具是B。! N4 U+ g+ }% o3 H. e; F
那么:工具A、B基于各自特殊物理性质会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3 h( R: P7 H0 R 现在,张三挂了;甲时代过去了;工具B代替了A。 M* \# k4 q% v
可是,李四依然承受着张三的“作业”技巧;乙时代依然继受着甲时代的传统。
" \' T( r, X9 m( M2 @8 Z4 \1 f; e 于是,李四会用着B去模仿A所特产的形态特征。# Z% ?$ A8 c, _
3 K+ _5 X% q% M3 S& X+ j0 w+ N' c$ U
0 p! y& M1 |. f例子:清人用毛笔模仿甲骨文的形态特征;有人模仿碑文的形态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