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5-3-7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当代印人一网打尽
北京印坛漏了熊伯齐先生,罪过啊~~' D9 {# C- _( K2 P
熊先生出身名门,父亲是四川的大军阀,解放后是董必武推荐他到荣宝斋工作,听着吓人不吓人?呵呵~~* i: H6 U# \9 z
熊先生的印章近年不为时人所重,但他在二十多年前也实实在在的辉煌过。他的印如同刘炳森的隶书一样在那个时代绝对算是流行书风,可现在两人都成了保守的代表,说起来也是耐人寻味啊。$ b$ n9 o; X6 C* R9 H# O3 H
熊氏爱好广泛,他脑子里装了很多和书法篆刻不相干的知识,一遇知音则滔滔不绝,一改平日的不苟言笑,这时才能让人隐约领略到仕家子弟的作派。4 g' B E; X6 J; w7 t# L
9 D3 }0 W6 \ x6 S( @( e5 H4 N前两天感染病例见少,忙不迭地冲出家门,招摇过市,谁知没快活两天,敌情又紧,只好躲回家继续郁闷。
2 @. T' P3 _) J% N" |/ [也好,这让俺有时间接着织网~~4 G) h, V/ M+ x
该说说江浙印人了,先说江苏。* e3 N; ~4 c, c7 @' ^
黄惇黄博导的印风多年没变,慢条斯理,不吵不闹,平中藏巧,不欠文气。这大约和他书读的多,字写的多有点关系吧。
1 X. Q* B3 F3 k h8 Z8 X记得很多年前他曾和王集有过一次“碗底官司”闹的沸沸扬扬,后来到底是谁胜出,俺就不得而知了,只见到黄仍有“碗”风作品时常面世。
! o9 b5 X# t1 D( g黄之为人,众说不一,我以为这可能和他前些年掺和太多书界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有关。不舍熊掌,又垂涎于鱼?老天爷可没那么偏心。潜心治学的黄惇肯定比浪尖上的黄惇更让人敬重。
, l& o$ b+ a: u# K
; R% P, H' a; X! D马士达可算是近些年比较活跃的印人,所谓活跃,并不是说他上窜下跳的活动,指的是他的印风一直处在变化之中。. k6 g8 I9 U7 |0 F
马氏在石头上咆哮,有点像金镛笔下的大侠,风风火火,刀刀见血。他的印是典型的“南人北相”。
1 e( K! d$ K0 r) |# s也有人针贬其治印过程,一半刻,一半作,所谓“作”,就是刻后对印面打磨,以求效果。这本无可厚非,好比厨师做菜,只要端出来大家看着漂亮,吃着香甜,你管他制做过程干嘛?再说,吴缶翁也是如此手段,也还是一代宗师啊。
$ M2 J) U8 ]9 U5 E" I近来看到他的一方新作,又有些王个簃晚年的气象,是暗合还是有意为之?
6 A& o' u3 w3 x, L' e) N, z$ ] s期望马士达在“大刀向石头们的头上砍去”的同时,再多些内含。我们更多的看到了老马的“魄”,还想见见老马的“魂”。" j* |: O8 _( N- r- l- y
% i+ Z/ n! m; D0 @& M A3 n徐利明和苏金海也曾是江苏印坛的中坚分子,徐洒脱,苏肃穆,徐印多年没见矣,不知在忙些啥,苏直接把甲骨文字照搬入印,版着脸,不生动,最近见了他的几件新作,好象还不如过去了。
v) r" H& q: T, v0 o年轻一辈的有,潘敏钟用汉镜铭入印,有小情调,尚欠大气,赵明改良古玺,似有东洋人痕迹,虽偶有佳构,但有些文字处理生硬,少古意。据说他经常搞一些自己骂自己的炒作,这有点像朱明那一伙人的做法,毕竟这也是目前很流行也很管用的办法,小小年纪能有此头脑,也算不俗。
9 W: v7 Q6 d; }) c! P0 ~
" E; m9 ]1 O2 a, a( j/ d. |“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西泠印社虽不复往日之影响,但浙江的篆刻在全国还是有地位的。! I, U& z; Q* z' x# i
手边翻着一本1982年出版的《西湖诗印集》,里面很多作者当年都很年轻,如今都已“走上神坛”。3 z1 K* {1 O% t$ L: Y
第一方是刘江先生刻的“杭州湖山”,二十年后再看还是一方好印。刘印面貌丰富,传统为主,朱文的切刀手法有点像日本篆刻,在这方面,张根源,徐银森也是一脉相承,传统浙派的切刀法自有其独特风格,但更多的时候,我以为是在扼杀人的创造力。好在刘江先生不被成法所囿,形成其峭拔劲秀的篆刻风格。在当代印坛前辈中,刘先生不算是徒有虚名的。
& S# b, J) _5 y朱关田已经是响当当的书坛人物了,如果不是这本书上有他的作品,根本想不到他还会刻印,二十年前读这本印集时似乎对朱先生印象也不深刻。有些肠粘连一般的白文印想必朱先生看了也会汗颜。作为书坛领导者,能书能刻已经很不错了。不必求全责备。- O% W' ~$ e# i2 }4 n
祝遂之曾是咱年轻时的偶像,当然,这或许也因沙老的光环太过眩目,祝作为其助手能亲耳聆听大师教诲,很是令我辈羡慕不已。
1 ?* @0 e1 t0 K& F那时候就觉得祝遂之的印在这本印集中是最好的,今天依然持此论调。祝追随沙老多年,自是得益良多。沙老作为一代宗师,其于篆刻的卓越为书名所掩,但仍有几方传世作品如“张宗祥之章”“赵时棡印”堪称不朽。0 D5 O* b' g) I; I/ I
祝遂之专心秦汉,尤得力于古玺,虽略少变化而格调颇高,十余年不追时尚,坚守传统,当属不易。
" n1 T2 U: k. [- N O: ~: D他们这一辈人还有王冬龄,陈振濂等,这些年虽声名日巨,但篆刻作品已不多见,只剩下名字还留在当代印人名录上泛着光芒。和朱,王,陈相比,祝在篆刻上的硕果仅存就显得更为难能可贵。0 {7 [% c4 |2 _8 R) `5 ?
* J3 D. }$ ]& U6 B
$ |$ r! X# r4 W9 ]+ z- A
浙江有几个年青一辈的印人值得一说。3 |) a* y$ T8 V1 z
来一石,最早看这名字和他的印,以为是然犀室后人,毕竟姓“来”的不是很多嘛。
0 G# u% P5 D4 Z2 U, n) R来楚生对当代印坛的影响不小,很多中青年印人都学过他,来一石应该算是学的比较像的,他肯定下了不少的功夫,印章刻的大气,也耐看,这些年不知何故,他鼓捣起细朱文来了,见过一些新作,非驴非马,但愿他真能化腐朽为神奇,杀出一条血路。
1 j+ p( y8 Y% v汪永江,陈大中还有张索也算是流行印风的代表人物吧,汪沉浸于古玺,有古朴之气。陈构思巧妙,线条讲究,朱文尤佳。但二人或多或少都有些“作”的痕迹,但和长江以北很多杀气腾腾,胡搅蛮缠的“刀客”们来比较格调还是高出不少。对这二位,我抱有期望。张索的印,一开始我就认为是在胡刻,看看近作,还在坚持着胡刻。能执着自己的风格也许不是件坏事,印坛也需要“百花齐放”。
# Q; c4 h+ ?% ~+ u; o+ e2 v; O1 ~* I; d. N3 n) W
0 o& K; Q( ?7 P4 J
白石老人的篆刻在现代印坛独树一帜,令后人景仰,其单刀直入,淋漓酣畅的风格对现代印坛影响很大。2 W J# Q! w$ @1 S9 P D9 b. |
学白石印章很容易落入俗格,像硫璃厂一帮刻字匠把白石老人的风格成式化,概念化,刻出的作品俗不可耐。
& W) }9 h k; o' j当代有两个在白石老人身上受益不匪,且不俗的印人,林健,刘彦湖。; ?0 o& r1 `4 h# m" D8 W0 F
林健书法也学白石,惜仅得白石形而失之单薄,篆刻不似齐大斧纷披,更多些平静,含蓄,有些印章耐人寻味,学齐能到这份上已属难得。
n! s" i6 a/ d; g# ]1 f; |' j刘彦湖在白石老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装饰味很浓的成份,少了些厚朴,多了些诡异,有些文字的处理别具匠心,有其独到之处。
" w* i" [1 O7 P前些年偶然听到刘与其师长之间的一些流言,闻之大为惊诧。幸好,这并未影响我客观评价他的艺术。
[; x' D/ l$ {4 \: T" e% e" W5 l; ?1 I8 l3 Q3 Z+ p, E
印象里北京印社是九二,九三年成立的吧,社长是大康,熊伯齐和王镛是副社长,没听说赵朴老掺和这事。参与的有崔志强,陈宝全,刘恒,陈平等人。记得他们出过一本《北京九人印集》,其中有几个人名字记不起来了。
1 O E# \4 n5 ]8 |7 \* ^9 D1 ^; o# W兄所说的在京篆刻家都有谁漏掉了,请提醒我。我自己也想起一些人,陆续会编辑进去。近年外地来京人员数量猛涨,公安部门都不能掌握准确数字,我更是难以一一了解。只知道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到了北京摇身一变,都成了“书法活动家”了,我平时也懒的看那些多如牛毛的杂志报纸,所以也不敢妄加评论。 ) J8 E" g/ r" y8 i2 S, I
& A5 O/ E% F; u( P) |+ j$ \
! @( \6 {* q5 S长安印派自傅嘉仪先生身后愈加沦落了,但也不能不说。2 L( C' }, o" ^5 k
赵熊,魏杰,大概陕西印坛如今就数这两位在全国还有些名气吧。0 L& m$ [" y+ q2 l
对两位的作品印象中不是很深刻了,赵好象曾热衷过无边框的朱文印,线条还是蛮结实的,用刀也利落,魏杰更多的是以古玺面目出现,有些作品在当时也是颇有新意的,总体上说,这两位的印章都比较大气。4 \" }$ U0 k0 C% c
还有唐泽平,歧岖等人,风格大体上和赵,魏相近,都多少能看出些西北人的豪放,又都少点书卷气。8 u5 _- } g: a6 `
% m; H0 R" {$ }
山东印坛过去有蒋维菘老先生很令人景仰,在世的有邹振亚,也是前辈名家,人很和气,我尊敬他。4 i5 \8 ?5 D7 {9 W+ k
年轻一些的像燕守谷,范正红前几年都红火过,这些年都安静了许多,但愿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 ^$ U$ S3 }- \, E黑龙江* ~ P# z# K% Z* N1 q$ c9 j& |$ m
尹海龙这几年变化很大,用刀泼辣,造型大胆,有些作品看过以后印象很深,但以些像狼牙棍一般的朱文线条过多,锋芒毕露,少含蓄。& v# |& t0 q9 {& g5 f4 C" Y
戈冰华聪明,从公章上另僻蹊径,得以名列流行印风。但形式感过强淹没篆法和刀法,这种东西偶一为之未尝不可,看多了令人生厌。就像吃野味,偶尔吃一次图个新鲜,但总不如猪牛羊肉那样能让人吃一辈子不腻。(有了非典以后,野味也不敢乱吃了~~)3 a ?$ r; Q( s+ n! o& y
辽宁
9 n5 Z4 R' _. c前面已说过王丹,还有甘海民,张弓者,冷旭等一大帮青年(有的已步入中年了)印人在锲而不舍,甘海民多年来一直遵循传统,实属难得,张弓者痴迷流行,今不如夕,冷旭中规中矩,几年没变。总的看来,辽宁印坛也不如过去红火了。
' \/ o7 Q' A9 u" V' y4 o安徽
& E0 h! r9 c; v: V# ^# B7 l戴武这些年坚持刻着他那路印章,吸取了些烙马印的形式,刀法篆法都很妥贴,但总觉得缺少些画龙点睛的东西。( A* V, J9 C+ \# T
四川8 |3 \/ J" q1 I, J6 B9 m
戴文的古玺刻的有声有色,这几年青年一辈想吃古玺这碗饭的不少,再过几年,看看谁能脱颖而出。
" U- |1 s; |; c, h* S; u傅舟的那路工整印章可能早被一些年轻人超过了。2 g+ Q9 ~/ S- X
福建* r/ ]8 a1 n5 m* e7 m4 E- S
谢钦铭过去是学刘石开的,这两年变的面目全非,有点靠近林健,又不完全一样,很多朱文印好像还没刻完的感觉,也许谢正想追求这种效果。抛弃一种业已形成的风格,走一条新路是个艰难的过程。. J2 e' `8 n0 o7 n5 \6 j/ r. ~
湖南7 d+ K. G( g' [
王徽过去的印章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用楷书入印,朱白布置的很巧妙,还有个谷一峰,和他面貌相同(是不是一个人啊?)。最近看到网友发的他的近作,大不如前,每个字都大卸八块,有机会真想当面问问他为什么要刻成这样。; d+ N) r+ a6 x/ d
王集,前面提到他和黄惇打过一场笔墨官司,他也曾经学石开,后来就专心鼓捣“碗底”了,印外求印,也是自得其乐。
) y4 p; f0 k9 W6 n6 |' m6 H6 z河北. a+ ^7 d6 f1 e
古泥在京城活动,前面已经提到,还有个张永强,现在改了个名叫“明瓒”,据说也跟朱明一样“放下”了。过去刻很朴实一路的印,还算顺眼,看了些他的近作,有一方“刘XX印”分明像是奴隶主烙在黑奴身上的印记,不知为什么,现代人一沾上“佛”或者“禅”,作品反而变得血腥味,江湖气十足,令人想起单连芳评书里说的那个“生铁佛”~~~
$ |: _6 `+ I' }) P( t$ D顺便说一句,“佛”和“禅”被拿来当作“包装纸”,书画界十分盛行,我以为这是近十多年来中国文化的最大悲哀。
$ Q; W- \0 v! S3 e4 G! o唠叨了这么多,终于把想说的人都说过了,一孔之见,定有谬误,请各位狠批。
8 y/ F. y7 l6 T W+ P' u
3 f0 d& u, g( u- _: h# e
, s- L- ~& S2 X7 c |5 {1 q5 ]/ S) i仔细看了几遍。
3 l$ }) {# u+ r2 L, G0 e' b又看过了见好就收兄在当代印坛里对徐生翁篆刻的评价。 + u5 ?( C& F. d7 G9 T
大家都说好,我来唱反调吧。主要问题是见好就收兄对篆刻的鉴赏品位,眼光不够毒,大众喝彩的水平而已。见兄提到的一些人根本不值一提,世俗 ... ' `6 }" y/ l7 N1 Z0 l) ?
2 w& Y% i" g8 V- P0 Y" W8 W
2 S% a) ?7 p5 I: m0 v9 {谢谢老兄指教,就像我前面说的,孙猴八戒,各人各看,我上面提到的只是留在我印象中的也是这十年中曾经有过些影响的印人,并没有说他们都是当代最好的印人。
: ]& F' O1 X# L/ ]+ \* M& J7 X8 A+ o记得吴让之有一方印,“凡物必要可观”,兄认为有些不值一提的,我认为有可取之处,有些别人认为好的,我可能觉得不值一提,这和每个人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有关,我唠叨了这么多,我的审美眼光也就暴露在各位面前,就是停留在目前这个水平上,写出来也就不怕丢人了。 5 q+ l3 r: x9 e# j; f- C
徐生翁的书法暗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意识,我也很喜欢,因为他书法的成就,使更多的人也喜欢他的绘画,平心而论,徐的画有傲然之气,笔墨凝练,但在很多具体细节上还缺少成为一个优秀中国画大师所具备的素质,技法,构图,色彩的运用都还远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只能算是文人画,画一些感觉而已。这不仅仅是我自己的一家之言,美术界更多的评论家对他也大致上是这样一种评价。至于他的篆刻和书法绘画也是一脉相承,冷峻,不俗,但仅凭这很少的几件作品就要把他抬到一个多高的地位我觉得也不太现实,我在那个帖子的回复并不是说他的篆刻不好,主要想表达我的观点,那就是,不能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造诣的高深而无限提高他在其他各个领域的成就,我们希望每一个心目中伟大的艺术家都能够“一专多能”,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要面对现实。 ( H6 y$ D4 } `' M' v9 b) w' e
徐的绘画和篆刻尽管还没达到更高的水平,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书法家名垂青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