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6-7-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475
- 点评币
-
- 学币
-
|
![](template/comiis_x3dfmh/comiis_pic/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06-8-13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他还跟我讲了他辛酸多难的经历。他四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了,孤儿寡母从北京回乡下武清,他靠母亲养的七八只鸡下的蛋换取上学的笔、橡皮、本等文具。“文革”期间因成份高,母亲被迫害致死,妻子被折腾得精神有病,7岁的小孩也没被放过。妻子到京治好病说:“就是在北京喝凉水也不回去了!”一家5口住在故宫西角楼下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没户口、没粮票,经济相当困难。他为生活计,每画一只小熊猫可挣2分钱这等活都做。那时,他给人写了字,别人给点粮票,他也就很心满意足了。一个1.83米的大个儿,体重只有55公斤……我听了心寒、心酸。他还说:自身的福祉来自于国家的祯祥。谈起后来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生活得到了改善,他又是那样知足、感恩,他没忘记过去教他文化、书法、音乐、美术的师长们,他没有忘记帮助过他的领导和朋友们……我被他所叙述的情景所感动,诚挚地给他打气:“老兄,您就这么写吧!您的经历一定会感人肺腑,引起共鸣!”
5 o' n0 ~) }) E# f. D4 R+ [ 就这样,在潮白河开会3天,他完成了散文《西门庄的情景》。文章末尾写上了“1990年7月24日写于顺义潮白河畔”。 ; [% J: Z8 a7 K- L
到了1999年12月28日,刘先生送我一本作家出版社为他出版的《紫垣秋草》散文集,共收入他写的40篇散文。这些篇散文,有的是在书房里写成,有的是在合肥、昆明、乌鲁木齐、上海、深圳写成,有的是在归京途中写成,有的则是在日本、美国、朝鲜完成的。他的每一篇散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动情,那么直率,那么朴实,那么实在感人。
& }( C( L; q1 N; O" V5 {8 _ 要知道,无论是出差还是出国,时间已是够忙的了,而他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在写他的散文,在写他的经历,在写他所想、所感、所做的事。在这一点上,我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3 e C" N" Y, s9 R
还是在1993年,我随刘炳森先生带领中国少年儿童书法团赴日本进行书法交流和友好访问。这是日本千叶县成田山新胜寺一年一度少年书法交流的互访。在第二天进行书法交流时,中日派十多名少年挥毫,写完作品,由中方进行点评。刘先生跟我说:“虎老弟,今天由你来点评。”无论从威望和影响来说,都应该是刘先生,可他执意说,他已代表中方致了开幕词,这是分工。无奈,我只好从命,不拂刘老兄美意。
$ ~9 I) t6 q4 z* Q 针对中日少年儿童写的书法,我首先赞扬并肯定了中日少年儿童执著书写的认真精神,接着,又分析了中日之间书法的特点,即中方比较注重传统,从写的作品中一眼就能看出写的是历代名家的传承,而日方这方面不太明显,但对内心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明确,大字比较多,如“美的世界”、“书道”等,各有千秋。 8 F* H/ u/ X' s
谁知,日方一位书法大家非常激动地拿着几本杂志直率地说,他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认为日本少年儿童的书法之好是无可厚非的,等等。这弄得我们一行人莫名其妙。在晚宴上,刘先生向那位先生敬酒时跟他说:你曲解张虎先生的意思了,张虎先生并未贬低日本少年儿童的书法,只是说各自的特点……然后刘先生又走到我跟前说:我已经把上午笔会的事向他解释了,他也感到很不好意思。他说,他一会儿要向你表示歉意。你就别说什么了。 , y1 `6 I: ]- Y8 K$ e) c. {9 \
果然,不一会儿那位先生在向我敬酒时表示了歉意,我也回应了一句:相识未必都相知啊!俩人碰杯,哈哈大笑起来。当天上午那种尴尬与冷战的局面烟消云散了。炳森兄的所做所为,既表明了我们进行书法交流的目的,又加强了中日书法家的友谊,也充分地表现了炳森的为人厚重和大气。
% v- x. A5 @2 q/ U# O4 T 随着祖国经济的日益繁荣,书法事业也蓬勃发展,刘炳森先生由中国书协常务理事被选为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青联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后还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日对外友协理事等等。名誉和头衔越来越多,社会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一个人,一个单位都以有他的墨宝而感到荣耀和自豪。喜欢的人多,需要的方方面面也多,而他手中只有一支笔啊!他是个非常热诚的人,为了满足各方面邀请和需求,可以说,他竭尽了全力。有时,他一天参加9个活动,我有次找他,见他刚刚从俄罗斯回国,没过几天,又去台湾,从台湾回来没几天,又去日本,还要参加展览、会议……就是今年元旦前澳门书协主席连家生在京搞展览,那时他的病已相当严重,还打电话给予祝贺,我们听了都非常感动。他患病前,我曾劝他:老兄的频率低点,多多保重啊!他无奈地笑笑说声谢谢,摇摇头:没办法…… `8 a4 X3 x% ^; z Q$ v( Y2 |% d
近十几年来,刘先生为家乡、为社会、为贫困学生、为“何二水书法教育基金”慷慨解囊捐款达300多万元。这300多万元钱,是他用笔蘸着墨汁,在宣纸上一笔一笔写出来的,每一笔都是他付出的心血啊!他确实富足了,可他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兄弟,他没忘记对社会的奉献。他自己非常简朴。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大书法家,出席各种社交场合和出国访问,都是在离他住地不远的工人体育馆的小地摊理的发,他跟我说:花上三五块钱,理得挺好。按说,他这样一个大书法家,往来的信封、信纸应该是特别讲究,上边印上自己的斋号什么的,可是,他给我写的信,是别人给他用过的打印信函的背面;用的信封,也是别人给他的信封打个“×”,背面写信寄给我。他把写字剩余的每一个小纸条都留着,舍不得丢掉,留着写个便笺、题个书名什么的。这就是他的不忘本,坚持勤俭持家。他未忘记自己是从苦日子中渡过的。在书界,这也成为人们的美谈。
# k' A) p% ^! ?2 x 刘先生一生好学,永求进取、不服输也是很突出的。他40多岁学日语,50多岁学开车,60多岁学电脑,对这么一位聪明好学的兄长,我常常羡慕不已。可他却说:甭怕,只要学,没什么难的!在书法家中,他是第一个学开车的,不但北京城区到处跑,还常往来京津高速公路,天津武清老家那里有他一个“家”,写字清静、少干扰。 # [/ ^& E$ m: ^' `: G- _
有一次我们参加中日书法家宴会从人民大会堂走出来,他说:“今天我自己开车来的。”我觉得新鲜,惊讶之际,他拍一下我的肩膀:“以前净坐你的车,今天我开车送你。”欣喜之余,我坐上了他的车,那时我住劲松,他住工体北里。我说:我就坐到东单。他执意要开到劲松送我:“自己开车方便,没几分钟。”他爽快地说。在车上,也可能是怕我不放心,他说,他为了练车,开始专门去自由市场,哪儿人多、哪儿胡同乱上哪儿开,那个地方都能开了,还怕在大街上走吗?
5 W' O/ n) ~' A0 \9 E 正说着,车到东单,忘了拐弯并线了,被执勤的民警拦住了:“把驾驶本拿出来!” ) R. O" `' w( \; S/ [
见此情景,我急忙下车,跟民警说:“同志,我们错了,下回一定注意。”见民警要扣本,我急了,指着东单北边横框上写的“银街”两个字说:“这是中国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你看,‘银街’两个字就是他写的,咱北京用的‘户口簿’三个字也是他写的。”
/ a W/ ^4 w7 J$ {. B, r, G 那位民警打量了我和刘先生片刻,没有言语,转身向岗楼走去,与一位民警谈了些什么。一会儿,另一位民警走了过来,很有礼貌地向我们敬了个礼:“让你们受惊了。刘先生的大名我们早就知道。” # p' s, L, r9 X% R9 {- m
“我们错了。”我俩说。 1 E& J7 J8 [* u2 T) y+ Y* ?
“越是名人,越要注意交通安全。”我俩连连承认错误。炳森兄开着车把我送到家门口,我还直不好意思地说:“这都是老兄为送我闹的。”“快回家吧!”他开车走了。我目送着他的车直到没影儿了才转身上楼。 7 B4 c6 j% [# p# x/ i, {8 l- _! k
在我的心目中,他不仅是我敬仰的书坛大家,而且还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兄长,处处关怀,甚至一些小节,他都热心关照。有一次在一个宾馆参加外事会议,他指着我的头说:“你的头发别老这么像个鸡窝似的!”
$ I' \7 H& H8 ?/ s 我这个人平常大大咧咧,不修边幅惯了,虽西装革履,但头发总不如刘先生那么仪表堂堂,听老兄这么一说,忙用两只手向后梳起来。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只白梳子递给我:“给你,让你的头发规矩点。外交场合一定要注意礼仪!” , S+ g% O% X" p, ~& T# O
到现在,我还珍藏着刘先生送给我的这把梳子。它虽说值不了几个钱,这种梳子宾馆也常备,但这是刘老兄对我的一片真情关心啊!
! C, A* w9 W% \9 f/ @ ?+ } 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在艺术上一丝不苟,但对于求进取的年轻人,又是经常提携和宽容。我和他经常参加书法大赛的评选,每次评选,他总是看了又看,看到有些书法因一些硬伤被淘汰,他总是感到惋惜;也有的是多了一点,少了一笔,不规范,他跟大家商议:这张字不错,就因为这儿多这么一笔刷下去,多可惜呀!于是,他用舌头舔了一下多的那一笔,用手把它挖下去。“这样行不行?”大家拍手称绝;遇到少一笔画和写的不到位的,他建议让作者重新补写一下。刘先生爱才如命啊!他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书法家茁壮成长起来,这样,我们书法大国的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才有希望啊! / c. k; g- b" ~7 _5 B: m
刘先生为人正派,胸怀坦诚,敢于仗义执言,为了促进书法事业的发展,他提倡书法也应百花齐放。他不止一次地跟我说过:有人说我反对流行书风,不对;流行书风也是百花园中的一朵花,我还追求创新呢。我只是反对借流行书风写丑书,写出来的字让人不认识。我们要继承书法传统,提倡创新,创新是发展而不是倒退。我们既不能数典忘祖,也不要愧对今人和后人。
- }9 e2 z9 @, d) F8 F 这就是我认识的刘炳森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