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得自于大巴山某县中学。
值此远年回观之际,不觉颔首有思: 画中这昔日“招之即来”的小兄妹俩,今真不知已是何种模样、且又有过何等人生经历矣!
116、房东小兄妹(1982年)
这个阶段,同时也仍在画着自感有点所谓“社会意义”的东西。这儿出示的这幅油画,从标题上看,所画的对象是谁,已不存在疑问。此前在乡下,这两个小孩,可是咱日日照面、最为熟悉的人哦!当时曾为其作过一张类似的速写画,后来觉得这似乎本身就象是一幅带社会风俗味儿的二人肖像,因而干脆便让其“正式化”了。许多年来,我每看见这幅画,当然,不单是指看见这画中之人,同样也包括其整个环境氛围,都禁不住会油然产生出一种带苦涩味儿的滑稽可笑之感,尤其是当把这人物与背景中那虽未全示、但亦分明可以知之的“召之即来”几字联系起来玩味的时候。说实在的,那幅标语在这儿真的有点幽默味,——是什么颜色的幽默,倒是不大好说。而这画中的“房东小兄妹”俩本身,看上去,也还算是很能体现其本人的内外特征。这小哥儿,活泼,顽皮,极端机灵,模样看来却多少有着一点儿喜剧色彩:脸相倒不说了;且看那大大的肚皮,真象是一位即将临盆的孕妇,而这,都不知是由什么样的“毛毛草草”的“饮食”给撑出来的啊……那位妹子,生性内敛,文静,不大开腔,可心头也还满有数的。其实她这小模样还可说是挺端正,兴许长大之后,是位“山乡之花”,也都很有可能。不过也确是时运不济,托身此时此地,终日都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甚至于鼻涕滴搭的。只是,也得说句公道话:其实两个小人儿在其家庭生活中,还都是受着相当特殊的待遇:只要还存在一点可能性,每顿吃食,那锅里搭盖在黑乎乎的“和和子”(杂粮或老干菜)面上的一小点儿白生生的米饭,基本都是首先便小心翼翼地剔铲给他们吃(特别是那哥儿,更是全家重点保护的对象)。好吧,闲话也说了这么些,有关这二人,想必读者诸君已然略知一二,且请观画,我就不再担搁大家的时间了。最后只还提示一句:这是他二人站在我的屋墙这边(自然,说到底这屋毕竟也还是他们家的)画成的;两人是否由我“召”来,记不得了,姑且就把它真当做是“召之即来”吧!呵呵。
117、月下的忧郁(1982年)
这幅画所表现的场景,仍是追忆中的知青生涯的一幕。题材的得来,是当年在乡下,恰逢一年一度的“招生推荐”之后,自己亲眼之所见。当然,既为自己眼中所见,画中之人,必然也就不会再是画者本人了。这是眼看一位知青同伴,在同样也是经过相当的努力、最终却仍是一无所获,因而将一腔悲愤与忧郁,都寄托于其自身的小提琴技艺,这样一番景象,由此才引发的作画意愿。也可谓是“同病相怜”吧。当彼现场时,只是画的一幅速写;事后,也就是在县中的那一段,为了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诸般感受,都诚实地用手中的画笔展现出来,所以便重新发掘出这题材,使之成了这幅油画。画中的整体意象与氛围,固然是带有一种饱含忧伤的抒情味儿,但那作为旁观者的乡村小孩及猫,却又正是以其对这眼前的一幕茫然无知,而表现出的神情,似愈发加重了这场面的悲剧及幽默感,同时也令其相对地有了一种多样化的效果。因为画这画的时候,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已不再是纯粹的写实主义,兼之事实上也缺乏现场模特儿来对这场景的“逼真性”作什么推敲,所以,这画自然也便有了一种带有“表现”或“写意”的性质。好吧,有关于它,我就只说这么些了;余下的,但请读者诸君自己玩味这画,倘是还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咱知青的立场上去看待这整个问题,肯定就更好……
………………………………
本人《画中游附记·西画部分》,亦属相对私人性的资料,此前主要只发布于自己各博客或“空间”之内。现恭请各位订阅者予以点评,发表高见。倘是内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世事或人生经历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则作者我,将更会感觉欣慰。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见悖于当世,遂求诸永恒·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江南蜕心堂:原创艺文渊薮……
扫一扫或按一按,关注“童山雷”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