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6-2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5129
- 点评币
-
- 学币
-
|
songheng:
* d; R; n7 Q0 I" w2 y# v6 m0 g. J/ h, ?5 C3 }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有缺陷的。所以,当楼主企图在一篇文章里说清“汉字的综合之美”,也许就是企图举起一个无法举起的杠铃。
' E! G) n, y+ l0 Q1 P' n3 ]* u 毛笔书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到今天可以算是一门完善的艺术,但是仍然有许多的局限性,从本质上看,不可能也不必要用它来表现一切。所以,能否用毛笔书法来表现新诗,或者说横写、竖写,繁体,简体,并不是一个问题-至少不是个大问题。你可以用毛笔来写旧诗,也可以用毛笔来写新诗;可以写繁体,也可以写简体,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如果你能真正掌握毛笔书法技巧的话,怎么写都可以的,你完全可以将其表现的极美,或者极丑。
1 F. i; x, o! w/ |* A 今天的许多简体字,其实在古人书法中都已有之;犹以草、行中为多。古人可以写,今天反倒不可以写了?如果你具体相当的书法功底,即使是简体字,也可以写的很美。所以,我真是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毛笔字写繁体就美,写简体就不美? 4 M- Q; n; z" Q/ [
8 F: k1 Z0 P% H+ }( f' _- ]* j
虫甬:
8 y2 q2 A' P5 O. n3 F: l4 R- P) g4 r: u9 y( D
Songheng先生将拙作中想要说清“汉字的综合之美”的努力说成是在“企图举起一个无法举起的杠铃”,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汉字的综合之美”在实践中可能也一个无法举起的杠铃。
- r o p7 ~- ^3 ~$ m 但我还是想说:“即便是一个举不起的杠铃,仍要举!”3 D9 O8 e6 J/ X* V6 Z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精神源远流长,那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也是一门心思要在春秋战国那个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的年代里试图恢复“周礼”的孔子重要的精神支柱。
, P) |6 A/ h' c3 `' [# n* D 这种精神一脉相传。' J4 ?0 p$ J5 a+ X& F) r/ @1 v
到了近现代,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对于国家、民族存亡的危机,大家都看得清楚,也相对容易取得共识;而对中华文化的存亡危机,态度就复杂得多。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针对中华文化进行“破旧立新”的文化变革,在此我不想作过多的评论,我想说的只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里,有一些另类的精神存在。
% X" Y+ \) l3 \, A6 _2 l4 T 像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的怪人辜鸿铭,在绝大部分中国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在洋人、洋文化面前都腿软、膜拜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傲视洋人,不遗余力地向外宣扬中华文化,让后人看到的决不仅仅是留在他后脑勺的那根“猪尾巴”。, I" y: B& Y N# W8 i
像在五四时期的梁漱溟,身处新文化无运动中心地带的北大,却发起了东方学及孔子哲学的研究,并于1921年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且由此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先驱,开辟了审视中华文化的新视角。
5 v2 o9 \/ J- _- }, ^- P \. L9 y 所谓的文化人“顺应时代潮流”,固然可能引领时尚,暴得大名,但作为另一种精神存在,历史也不会忘记。它们更像大潮过后的礁岩,傲然屹立。8 q8 p6 u. D" w- E& s
3 G7 _, b% w* |. I$ @ 而在如今这个貌似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实则极尽揠苗助长、釜底抽薪之能事的时代里,中华文化的传承依然是个大问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意义仍十分重大。) h& F( H/ P/ t/ W9 Z, {
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先天和后天的不足,注定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很难有大的建树,但仍可以做一些基础性、探索性的工作,使后人踩着我们的肩膀,可以攀得更高,踏着我们的足迹,可以走得更远……
9 e4 C; a, z& V, T8 E. D! I) l 书法也是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