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8-1-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6463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6 b/ I I/ H, j( g K4 [- t- g
# ], \- F7 j/ I5 E3 Q3 l# R! z& u, ^* ~6 V' U9 y5 {
+ {9 O* G* B! Z
艺术无国界,批评也无国界,大腕也好,新星也罢,登场国外,弘扬国粹,其不足之处当可品评一番,以利于艺术家改进提高。
: z! [0 i+ q0 O. Q7 l" ]
, J; w0 D! l4 y; p2 f
. d: o6 D. ~" U' G1 z& H) m 继作曲家谭盾之后,书法家王冬龄于2014年1月11日亮相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气呵成书写了巨幅“地书”狂草“道法自然”,国际友人予以很高的礼遇。然而,与谭盾获得一致褒奖不同,国内舆论对此痛斥曰:以老北京天桥下的“中国式杂耍”迎合欧美人的猎奇心理,哗众取宠,丢人现眼……* B3 l/ d2 k6 G9 Z& v
) o2 ]: `! }& ?# E0 s0 k
3 n5 f6 G: k. Y/ o3 l* t+ Y
笔者闻之,惊诧不已,王冬龄怎能被这般讥讽?* Y z4 x6 D0 e9 [' ]. J# O c0 Z, C
- e; ]$ G k- h* s( b1 H' ?% s: h
) T3 s; o, Z: A+ }
首先在书写内容的选择上,其所书“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既代表传统文化的精粹,又代表书法的最高境界,给老外们看,最好不过。
* `) N( b$ B, x6 ^0 i* q
% F+ G; `6 |# L9 q1 P+ }3 u- X1 ^2 E- T. ?5 C8 z
王冬龄的狂草圆熟神速﹑酣畅老辣而不乏现代感。此幅“道法自然”,有幸观赏者无一不鼓掌叫好,而讥讽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胡乱斥为“中国式杂耍”,岂不怪哉!
4 u9 V5 _* i0 W, b/ q
2 D% ~3 }$ T ^5 F: B0 H, G* f" g, K% @- n0 ^# [6 }( l
那么,讥评者只是看到了“地书”书写方式的“不雅”。何为“地书”?一种练字方法,用海绵制成笔蘸上水,多在广场公园地上练,大可逾丈,小则盈尺,大众称之为“地书”。全国各地广场常见“地书”展示,笔者所在的泉城广场夜场就很显著,一手握笔,一手提水桶,一人或数人书写,观者众多。既方便又环保,同时集锻炼身体和陶冶情操于一身,还能推动书艺的普及和提高。可见,“地书”是通俗的、大众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书写活动,本身并不低俗,不可以“杂耍”视之。而王冬龄的“地书”与这种大众“地书”有区别:以如椽大笔濡墨,以宣纸为载体,以地面为桌案。每字大约2米见方,章法一字排开,馆内大概找不到这么大的案子,只好“就地取材”了,这难道是“中国式杂耍”吗?否!唐朝以前,古人书写方式是席地而坐的,因为当时没发明桌案。在晋代“曲水流觞,列坐其次”的兰亭雅集中即是席地作书,你能说这是“杂耍”吗?此外,随着现代中日书法交流的加深,日本书坛高手来中国切磋书艺,挥洒擘窠大字时也常常采用“地书”的方式。由此观之,“中国式杂耍”之说实为无稽之谈。& ^$ ?- `: u. O+ s
' o; O1 q; z% |7 O
2 I" _" b% s/ s7 Y, T/ L 总而言之,“地书”与通常案上作书一样都能登大雅之堂,二者没有高低雅俗之分,只有方式不同,关键是看书写效果。两种书写方式,机会和功夫,才能与创意,一样也不可少。王冬龄这次美国纽约行展演“地书”,是一次将中国书法文化与当代水墨相结合,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
! u K8 E$ g# v1 z4 Z
: W9 e# W: ]+ \, {+ x$ Z% x! D. ]- S: F0 c
《书法报》2014年4月2日第13期“言论版”泉城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