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1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352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26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1:汲古斋主人:请问诸位国展获奖作者,您们这一次在10届国展中一共投稿几件?获奖的这件作品您认为是您最满意的一副作品吗?. j7 ^0 P( v" N
( E8 h) ^1 c( }, H. K) @! b4 p提俊丰:十届全国展上海展区我共投了3件,为防止上海落马,在截稿日8月15日上午又向广西赛区投出一件行书作品。获奖作品在我所投作品中是比较满意的。8 G" D) d# m& {+ E0 K
: Q- c5 T9 F* {& ~7 w1 c: n
2:汲古斋主人:请问诸位国展获奖作者,您们这一次创作10届国展作品创作用了多长时间,创作的笔墨纸砚也请您们说一下,您们作品是请专业装裱师进行拼接的还是您们自己进行装帧的,一共用时多长?
) |0 Y7 H+ {* Q9 Y& |; K
0 f% Q. [) ]$ h提俊丰:因为之前想了很多,所以作品是一个晚上写成的。因为写的是小行草,一件作品用时大约1个多小时。用的是粉彩、毛边纸,红星加宣和宿墨,普通小瓷盘作砚,笔是两块五一支的古花小白云。装帧则是自己动手,半小时搞定。
I9 U! G, K7 ^- d1 S) H
5 o9 A7 x. O! f3 A8 ?3:汲古斋主人:请问诸位国展获奖作者,您们对这一次10届国展中进行照片初评觉得和9届国展比是进步还是有欠缺?有网友说照片初评对小楷作者有点吃亏,这一点黄继革兄应该有体会,呵呵,但曹端阳兄肯定又不同意,那我就想问您们,您们觉得如果下一届国展还是用照片评选,您们会在投稿中做调整吗?
6 f9 A. `" l2 U! D2 w4 N1 b5 P! X
提俊丰:我觉得还是评原作好(尽管我是这次国展的获奖者)。“写小楷除了有扎实的内功外,形式一定要做。”在上海和周剑初先生交流时,他如是说。看来评照片,作者要未雨绸缪(写小楷确实有点吃亏)。如果下次国展还评照片,我的做法是:积极准备,坦然面对!
7 P; F/ S. |) {! }* K* ?# k, ?! D* m( Y* o3 a1 ]$ v$ B; q
4:汲古斋主人:这个问题肯定有点无厘头,但网友们也是讨论最多的。说10届国展中代笔,抄袭的作品很多,并且在网络发帖,我看也是,要评委都知道谁谁代笔,谁谁临摹也不现实,那如果我们换位一下,您们做评委,您们有什么好办法杜绝或者减少这样的弊病?都要回答。
+ E8 k4 M9 e& ^/ I, h0 W- w' B- J, s& X1 [/ J- |
提俊丰:抄袭现象,古已有之。森严的科举考试都避免不了。我看过古人把70万字的《五经四书》注释抄在贴身内衣上的图片资料,令人叹为观止。现代网络媒体高度发达,要想避免抄袭现象,把入选作品贴出来晒一晒,便可水落石出。
+ S2 z* N8 B8 ` _3 A! A% B' x8 w4 @$ h
5:汲古斋主人:上一届国展获奖作者中,龙开胜做了中书协理事,童孝镛做了3届兰亭奖评委等等,您们国展获奖以后生活有没有和以前不一样,您们的社会地位有没有得到提升,您们的书法润格您们有没有自己略微上调,或者是你们自己大幅上调?
" J" s: F4 S* b3 ]& c
, `: \1 S% w+ N' c我是一位教师,虽然国展获奖之后润格稍微上调,但生活上那份宁静不愿被打破,作为80后沉得下去很关键!
3 c" [& V+ V8 y. I: x$ ^5 Q6 F7 O4 S& p n) l5 l$ M' q. E
6:汲古斋主人:这一次有位老先生投稿几百件,最终没有入选。我想问问您们诸位,如何能在国展中大展身手?您们肯定会说正确的方法,加勤奋等等。我们不玩虚的,怎么才能使自己学习书法的方法正确,怎么才能不走弯路,请您们根据自己的学书经验谈谈自己的见解,您们的回答可以给书法爱好者,一些有益的帮助。
7 s/ h3 K+ `' i
, V4 }; d# {( z8 @' U V/ F: U提俊丰:技近乎道。没有长期对技术的锤炼,作品会有多深的艺术高度是不可能的。技法的丰富与多样性来自于对经典的萃取。所以,临帖是不二法门。我的做法是:抓住一点,刻苦练习,以点带面,各个击破。很多人把临帖的重点放在字形上,而忽略了字形之外的诸多艺术因素。技术和艺术有时仅隔着一层窗户纸。但在捅破之前,便是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处处志之”以求突围之路。我觉得展览和书斋有时是两码事。模特在上T台前适当化妆是必须的。走上T台,能在第一时间电倒观众(确切的说是评委)是关键。电倒评委的关键是:首先,模特本身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其次,就是合理的装饰带给评委的杀伤力。书法创作要走向展厅这个舞台,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 }9 D- }' u( V$ U3 K0 g, t8 a
' Q X* I3 k [3 B1 H6 M% r. v7:汲古斋主人:现在许多书友都说国展都说风格雷同,在国展中炫技的成分越来越多。您们如何看待国展中的技术成分大于艺术成分的这种说法?您们觉得您们的作品要是让您们自己给自己获奖的作品打分,技术分是多少?艺术分是多少?综合修养分是多少?您们觉得国展中是应该加强技法层面的注重,还是在艺术层面上多加强。这问题本身没有对错,我想听听您们的真话。9 ?3 x& z9 }$ c, ?2 N% W! z% g8 Q8 R
$ M5 B3 k0 J. |8 E, s* O( D提俊丰:上面已经提及,没有长期对技术的锤炼,作品会有多深的艺术高度是不可能的。所以艺术靠技术支撑,而不是空中楼阁。在作品的艺术品味没有达到相当的高度之前,支撑作品质量的很大一方面就是丰富的技术手段,这也许就是当下风格雷同的原因。我不大认同“炫技”一说,。但给我带来的思考是:怎样让作品在足够的技术含量支撑下,更上层楼。 : S- j: h) C; l# T/ w; X9 @; B, @
2 X$ {: O T( y8 H1 w# z8 n如果说非得给自己打个分的话,我认为三个方面都还差的太远,不及格吧。
7 m5 m- h, O4 J1 R8 R* a
- g8 Q6 r5 {, E$ G B8:汲古斋主人:您们都是国展中的获奖作者,都参加了国展的开幕式,看了国展中的作品,您们能不能说一下,您们觉得这一届国展的书法作品整体水平如何,您们觉得这一次国展的开幕、组织、展览、会场布置、人员接待等等您觉得满意吗?如果请您打分您觉得多少合适?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您们是国展既得利益者,那我想继续问,这一次国展很好,如果要鸡蛋里面挑骨头,您们觉得国展在评选中,展览中,征稿中还有那些可以做的再完美一些,如果这一次国展我们打99分,那您们认为还有一分可以在那里弥补?
7 O, Y% p& k1 \5 }9 ?5 A& n5 p% s$ V& X! S& U
提俊丰:上海和广西的开幕式我都去了,作品风格(尤其是行草书风格)虽趋于雷同,但整体水平还是不错的。趋同之后才会想着怎样趋于不同,长远的说,这也是好事。
; T+ j2 }2 g1 [ B7 k这一次国展的开幕、组织、展览、会场布置、人员接待等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广西。如果说还有一分要弥补的话,比之再三,不评原作应是最大遗憾!其他小节可以忽略,自己好好写是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