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7-6-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557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读帖观魏晋文人生活之趣
2 l$ N3 H8 L! F! d* [6 Q蒋勋1 ~" i/ x5 b: J9 A; W& U4 C- s
汉字书写到了魏晋之后,行草在文人书风间成为主流,形成对正方汉字结构的颠覆。汉隶、唐楷,代表了官方诏令文字的庄严;行草则游走于文人书信诗稿间,有一种从世俗规矩礼教解脱出来的潇洒自在。
. \. I$ b( V' }) y6 _& U
1 O4 k; C4 N9 B4 E) _8 v( l: b 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是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一纸便条。
0 g8 l$ t- n& x; i: Q3 y- ?4 D) p
《平安》、《何如》、《奉橘》
3 `( k# @" `* ^* l0 J
! g9 A; h, l6 Q 王羲之留下的“帖”,原来多是他写给朋友的短信。因为信上的书法太美,看完后舍不得丢弃,存留下来,经过一代一代“临”“摹”,变成练习书法的“帖”。
' A3 l+ } I7 d. y: M: Q- e$ n- |% j
保留在台北故宫的“奉橘帖”,原来是三封信,经过“临”“摹”复制之后,被装裱在一起,裱成手卷,前面有宋徽宗瘦金体书法的题签“晋王羲之奉橘帖”七个字,也盖了宋徽宗的收藏印“宣和”“政和”。% j, ^7 i9 g/ Q) s" x+ K/ ^& x
+ y/ J/ x; H8 C8 _4 o' h
这三封信第一封是“平安帖”,是给朋友的回信,一开始说“此粗平安”——这里大家都还好。因此被称为“平安帖”。
3 F8 I% U0 v, i
( p9 }( {: F0 ~: K: N4 t" h$ w9 h 这封信行草兼具,写得很自由,“当复”由行变草,草书的“复”两笔写成,流荡自在,非常漂亮。
+ L4 C7 L, E# C* G* t% h% P8 J: X: `4 l* s( s
第二封信字体比较恭正,一开始有“不审尊体比复何如”——不知道阁下的身体最近好吗?“何如”两个字就拿来定明这封信为“何如帖”。5 o- l1 D" w6 z% M, F/ P' z
' F; z8 b1 }4 E& ? 王羲之说“迟复奉告”——回信迟了,因为“羲之中冷无赖”——“中冷”是觉得人生虚无,心中对一切都没有热情;“无赖”是“百无聊赖”,什么事也不想做。2 U0 ?3 ]6 M) Z/ }
8 Q" X9 D2 `8 ]1 q$ l h; {+ {4 o
今天“无赖”是骂人的话,王羲之嘲笑世俗名利追逐,用“无赖”说自己的心境。! | J1 a! h; J* ^
2 j" o0 F1 H3 X
“奉橘帖”是送橘子给朋友附带的一纸便条。告诉朋友这三百个橘子是霜没有打过的,很难得。- h/ {9 |4 |+ F7 T! g
) q F! x, O' y, F2 Q6 u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总共十二个字,是精简的简讯文体。* u% _' R, Z5 l" Y3 t9 I! b- H
8 O# `& W _" r! O3 z# h
《鸭头丸》
; c V" Y; H0 k
6 {( I2 Y! d, i5 {1 I 许多年来,很喜欢读帖。有时候不是为了书法临摹,只是读,没有什么目的,把晋唐人的帖拿在手上把玩。2 t! X7 s% I d
: Y% z N5 [) P/ _ 二十几年前,常在台静农老师家喝酒。喝了酒,他喜欢谈“帖”,有一搭没一搭随意谈,没有章法。
. O5 D; l! G( B/ P) F4 w! Z5 {8 d! T# v' _* ~" ~6 ?
有一次,也是酒后,台老师拿出一卷王献之的“鸭头丸帖”,指给我看,说“就这么两行”。' ]* M& b- |% R: U f
. C1 L+ y. [3 k; ~4 p% g' A' K
说着又喝了一口酒,再加一句,“也不见怎么好”。
) M6 e/ T; {# Y
1 i. U& h0 ?3 m3 g8 G: d3 s& F2 W2 O 王献之“鸭头丸帖”是传世名作,光是上面大大小小的帝王玉玺、收藏印记、名家题跋,就够吓唬人的。一旁正襟危坐初来台老师家的年轻硕士班学生显然愣了一下,对老师这么一句“也不见怎么好”不知怎么接腔。
- v* @+ t( Y8 Z- s2 t0 k% J$ D8 ^9 t& E8 x8 K
我读帖的经验很感谢几位老师,其中印象最深的两位就是台老师和庄严老师。$ G8 N: y5 R4 G' ]3 v2 F8 f8 u( N
3 o" ~% H: m; H# F8 ^* m
他们读帖都喝酒,喝到酒酣耳热,谈起帖来,与平日谨严学者的严肃完全不同。“酒”加上“帖”,使他们更像诗人,不像学者。他们酒后谈帖的语言,也不像论文,更像《世说新语》,有一搭没一搭的手札笔记,连诗的格律做作也没有,只是平白日常的短讯,却贴近生活。通过他们,我似乎更了解了魏晋。
1 L1 U8 z; v- J" x0 p3 U
9 L( o! r# g3 D5 ~& P# `, i% j5 H& X9 P 硕士班学生拘谨,台老师自顾自喝酒,我就跑去读帖。; E1 X" W; a: ?: J
! g3 s1 _( [8 ^! B “鸭头丸帖”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台老师给我们看的是日本二玄社制作的复制品。二玄社复制古书画很专精,几可乱真,有老师傅的眼光和手工,现代电脑分色科技的复制也还是望尘莫及。& Z7 B) w* s, a" B' K4 ]
: T; M" B/ X! ^6 S. l8 i% \ “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十五个字。" h4 m+ n9 `1 Z
: t( Z1 Q: w K) Q; h
“鸭头丸”是一种丸药,医书上说“治湿热,腹肿”。+ N- Q$ l- }# A
; F- h! K( r4 E8 H 王献之的帖常常提到药,有名的“地黄汤帖”里提到的“地黄汤”也是一味药。$ }6 L$ ?2 T b4 B: `
8 T" m i! S+ [7 I( W “帖”多是朋友间互相问候的短信,很容易问到“天气如何”“身体好不好”这一类的话。回信的人也自然回答“快雪时晴”(下了雪又放晴了),或者“鸭头丸故不佳”(抱怨丸药不好)这一类的句子。
6 M; \& t+ I# p$ D5 d) X& |- c6 \' J1 p- d' D6 [
传统知识分子受儒家影响,言必孔孟,记得从小教科书里选读的文章都是《正气歌》、《陈情表》。人被逼到绝望之处,发扬出“忠”与“孝”的惨烈坚贞,十分感人。但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太多机会完成那样壮烈的“忠”与“孝”。
# A5 w r4 u# ?- L4 T- K' o- Y4 p- u1 k$ N- }6 ~
《正气歌》是要亡一次国才能有的文章。从青少年天真烂漫年龄就开始背诵《正气歌》,总潜藏着做不成“烈士”的遗憾与悲哀。 u6 d- T* k6 @3 D q
1 O; I! ?, z4 g& m7 t; l 庄严老师与台静农老师是经历过“亡国”的,然而在长达三四十年南方的岁月,他们喜欢的文字似乎不是《正气歌》,而是南朝文人彼此问候的短信。
$ V4 T* ]" Z# ~8 Q; m+ O7 ~5 x! _1 D; a! o; b! p1 g' {
我喜欢欧阳修对“帖”下的定义:“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暌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0 i+ s$ `. M" _# D L+ h
7 z% b% H, x5 ]. E; z3 d
“帖”是书信,是生死流离之间留下的一些小小记忆,“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欧阳修语)。/ J; C5 |* V3 J! ]
H' K, b: A$ L2 E8 U5 P
公元三一一年,永嘉之乱,山东琅琊王家在战乱中逃到南方,那时候王羲之大概十岁左右。他的《快雪时晴帖》二十八个字只是记忆了南方岁末某一个冬天大雪过后的放晴。$ ~2 c" C1 x: q: s
* N @* V* F3 y* P4 f 幸好有“帖”,酷暑挥汗,“鸭头丸”虽然不佳,“当与君相见”五个字还是韵味无穷。
4 \8 [) g) k* O- t! \3 w# Y9 `5 o$ L" U3 W6 j1 u
《肚痛》、《苦笋》
6 P, [' C* g. J3 x# t! S5 O' j
% {" N: O# l# f% a! [/ a 到了唐朝,在严格的楷书建立规矩的时代,“帖”的传统也并没有断绝。, a7 p) x7 t8 e$ Q* h G3 h
$ C$ e9 U, K9 o4 W$ i1 T% P A; t
张旭著名的“肚痛帖”,诙谐可爱,在唐宋古文与楷书的规矩之外,另辟了一个不被拘束的文体书风。7 o P! o0 ^3 S0 j7 r+ m
% z1 [3 @5 Q4 f8 Q0 | “忽肚痛,不可堪。”——忽然肚子痛,痛到不能忍受。, o5 I) q# k: `& _! P% O2 G
1 [; Y5 K9 P" v& H# O6 h2 o
“不知是冷热所致,取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不知道是受寒还是上火,服用了大黄汤,对冷热两种病况都有用。
`9 L" i9 g* ~% U8 U# Z7 L Z; O( p
这样的文体是无法被选入《古文观止》的,却很像《世说新语》,传承了魏晋文人的俏皮佻达,也传承了“帖”的平易亲切。只是生活真实小事,绝不掉书袋,绝不卖弄学问,也绝不空谈国家历史大事,恰好颠覆了同时代“文以载道”的伟大主流。
# b7 |. W; y1 F2 h5 c2 m
" e6 Y/ L7 W7 c, @1 v- G 这是“帖”的传统,它长期被正统文人忽略,却和美丽的书法线条结合,传承在一张小小的纸上。
/ Q) j' d* S1 P" z3 b& b8 g# }8 _: p
! L% l$ ~- y5 z/ ~ 怀素的“苦笋帖”连同姓名只有十四个字——“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 U! @& t& Q+ B' q% U& q
8 I( ]8 D5 {4 ~( @/ d( ?! g
是写给朋友的短信,告知笋和茶都极好,赶快来,署名怀素。/ L) U2 e9 u4 a. q. B
( E9 ?$ Z% D5 X n$ y; O$ {
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
$ z) _0 b, b3 O
% z. e: F( B" K: `' D “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 L$ ~+ D+ w: a ^/ X8 N
7 W2 W ?, T3 j* D
“帖”用正楷书写是不恰当的,正楷还是留给文天祥的《正气歌》,或韩愈的《师说》。
# u6 h6 g7 U5 X0 z( Q6 K3 c( T3 t1 ? _8 q* C4 g0 B& M& Y
“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
2 K9 P4 d9 m, g2 m }8 e4 f9 Z2 u/ Q+ }9 E( p& V2 _ O
“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 o3 w/ i: w0 e0 Y
/ }' [- q. i& Y; n% z! T
张旭、怀素的“帖”,用狂草书写,甚至拒绝了一般人辨识的意图。0 z5 Y S" C8 P2 s" Q- L4 n
- c* P; V9 \1 ~4 t( R2 ~ “帖”最终只是回来做自己时欢欣地手“舞”足“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