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4683|回复: 3

[转贴] 小学生参观展览出难题 “吴冠中的画中心思想是?”(关心艺术和美育的人都看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2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了无痕 于 2010-12-12 20:59 编辑   a# C& J& T5 y5 Y' w
7 {% u7 [, S+ f* s; X3 h
“老师,吴冠中的画中心思想是什么?”

    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看完吴冠中画展后,一脸认真地抛给讲解员老师这么一个犀利的问题,然后她一边拿着笔记本和笔,一边准备记录老师要讲的每一句话。这个问题让讲解员彻底傻眼了。中心思想?敢情小朋友把画展当语文课了?


$ Y% c6 q% G( i' O$ w8 n    吴冠中画展每天都在吸引大批杭州人前往欣赏,其中带着孩子来接受美术熏陶的家长更是组成了庞大的“亲子”队伍,其中有抱婴儿的年轻父母,甚至大着肚子的孕妇都屡见不鲜。家长们培养孩子艺术细胞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不过孩子们在现场的反应却让美术专家们颇感尴尬,在面对五花八门童言无忌式提问的时候,讲解员更是经常被“雷翻”。
8 k5 t- n" u# }& a3 u) a/ ~) H* d" L9 `    上周末,浙江美术馆的展厅里又有好几拨小学生参观者。每个孩子身后至少跟了两位家长。站在吴冠中画的女性裸体画前,害羞的小女孩自动绕道了,嘴快的小男孩脱口而出:“怎么画这种东西,好难看,好恶心!”后面的家长如临大敌,赶紧把孩子拉走,并指着旁边的画转移注意力:“快来看这个草原啊!”
3 l+ @; [8 J& }5 y" h6 q, j    这场面雷倒了跟在一旁的讲解员。她本来想好好讲一下这幅裸体画,因为它和吴冠中的美学思想休戚相关。当年吴冠中给学生上人体课的时候,第一堂课就问学生:“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很多学生看到的是块面、构图、绘画角度等技术问题,吴冠中却告诉学生们:“我看到的是美丽的韵律。”. c6 r0 B5 I9 L+ i
    但讲解员还来不及开口,家长和孩子的行动已经宣告,裸体画至少不适合给孩子看。
6 u& J1 T3 e/ Q, ^' h    这时候,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正好也带了一群小学生路过,他们停在吴冠中的《黄河》面前。面对这张抽象度很高的画作,宋建明细心解释:“你们看,红色的像奔腾的水,是线条;黑色的是山和石,是面。”底下的小学生很乖地在笔记本上写了一个“面”字,然后一脸茫然地问:“阳春面的面?”8 l0 e: {4 m8 o3 b& c/ R$ b  }
    其实宋建明带的这群小学生里,有不少在培训班学过国画和西洋画,然而学生似乎专注于怎么画一个苹果、一朵牡丹。吴冠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学理念,叫做“眼睛教眼睛”。他最提倡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技法,而是审美的眼睛。他曾经在媒体面前痛斥中国的美术教育,教出了大群“美盲”。
8 Z$ w3 Q, R4 ~" F    显然,当家长争先恐后让孩子们上各种艺术培训班的时候,他们仍然无法避免花钱买“美盲”的陷阱。& X, Q& N8 d2 q" _( E
    面对三年级女孩的问题,“中心思想是什么”,几位讲解员在哑口无言后,思考良久,给出了一个答案:“吴冠中画的是美。”
. t1 v* s& s  ?, Q* G. r/ Y0 V    于是,小学生们把“美”记在了笔记本上。
: I+ r, _! [8 Z% |1 x    但愿,去吴冠中画展的观众,能在眼中留下一份“美的韵律”。(记者 郑琳)   
0 V* k$ m/ B; A  t4 S( F0 B    评论:谁让孩子失去了感受美的能力
. q1 \8 _3 L# c! {$ v6 t    “吴冠中的画中心思想是什么?”浙江美术馆讲解员被小学生的问题“雷翻”了,也让在场的一些美术工作者颇感尴尬(见今日《钱江晚报》D1版)。( e; J, h0 ]- U2 P1 ~
    艺术作品,不一定要有“中心思想”,没有“中心思想”的艺术作品也有它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美”,比如由线条、色块等构成的韵律、节奏等等,由眼到心,能让观者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感动,就是绘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音乐、舞蹈等都应作如是观。9 F. }. H0 a0 o: k+ d
    那么,小学生为什么一定要问“中心思想”呢?“中心思想”是学习语文课文过程中一道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重要的环节,不讲语言的美感没关系,不讲中心思想就是“政治不正确”,即使是朱自清的《春》这样的课文,有的老师也要给课文加上某种“积极”的政治色彩,好像欢快、明亮的心境,琅琅上口的语言还不够积极似的。4 _% m9 L, X9 l
    一些当代艺术,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或者边缘艺术刚出现时,几乎到要遭到“看不懂”的指摘,其主要原因,也是这些艺术作品没有提供人们所习惯的“中心思想”,让观者期待落空而陷入茫然。$ `* k$ G& m0 k
    “文以载道”是传统文论的主流,文章只是一个容器,若不载道,文章本身的美就没有价值。为文章而文章,为艺术而艺术,历来都是遭贬斥的,是末流、末技。几千年这样训练下来,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只知有“中心思想”,不知有“美”,似乎离开中心思想就无法思考,无法感知外部世界。长期受“中心思想”的教育,孩子们对美的感知、感受能力渐渐被麻痹、被阉割,想象力、幻想力几乎丧失殆尽。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核心与源泉,创造力的下降,是国民素质最严重、最令人忧虑的下降。但很多人认为想象力、幻想能力是空洞的、没什么“用”的东西。
发表于 2010-12-13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家长也是,有些画连大人都不理解,你让小孩去审美,他能审出什么来呀?盲目的幼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不应脱离人民群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喜玛拉雅
! E& O, ~: T, X- m9 M# x; }
3 I' n7 R9 z5 H  c0 U. h# L! G* z% q+ e$ T) l. |/ h4 E0 S
    其实欣赏绘画艺术不应该去理解,而是应该去感受,感受画中的美,感受画中的意境,感受画中的生命力……
& e1 {9 l9 t) K; b4 x! t* |- p4 }! ^  h由于我们多年的政治挂帅,文艺要为政治服务,文艺一定要载道的思想观念,导致了很多人在面对画作的时候总是先看画的是什么,而不是去看画的美不美(比如画作中色彩构成,笔触的节奏韵律,意象和空间的想象等等)。其实我觉得这还是个思想观念和思想认识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