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华书画展(昆山)座谈会纪要
李廷华书画展座谈会纪要时间:2008年5月16日
地点:昆山市本色画廊
主持人:俞建良(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馆长、昆山市书协主席)
俞建良:
我作为今天座谈的主持人,先谈谈我自己看了廷华先生这个展览的感受。我跟李廷华先生是去年秋天在书画院顾工先生画室认识的。以前读过他不少文章,但没有看见过他的书画。今天看了以后,确实是很振奋,也很激动。我认为这次展览,是诗、书、画的展览,不仅仅是书画展。他的作品里好多写的是自作律诗,这是很难的。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下,李老师仍然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不简单。他的书法和绘画都体现了他的学问。他的文人气、学者风范在书画作品中流露出来,这很值得我们昆山的书法人学习。
陆家衡(苏州市书协副主席):
看了李廷华先生的书画作品,很景仰。我想起顾炎武的好友归庄有两段话。头一段话是题在王阳明的书法上:“道成而上,艺成而下”,最高的是道。正如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是居下的。他还说:“溺于艺则艺而已,深于道则艺亦道也”。我觉得这几句话放在廷华先生书画作品上是再恰当没有了。归庄还有一段话,他说:“曾子固作《墨池记》,而更思深造道德之事,痛逸少之溺于艺也。”他也认为王羲之有超出书法的旷世之才。明清时代人这样的看法,对我们当代搞书法的人有很大的启发。廷华兄作诗平仄、韵律都很到位,很不容易。对他来说,写字画画恐怕是余事,搞学问才是自己头等大事。从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文化人的气息。我们平时说“书如其人”、“画如其人”,在书画作品里能够有这样浓郁的文化气息,这可能是一个学者区别于一般书画家的地方,这一点,廷华兄的启发很大。
马世晓(浙江省书协顾问、浙江大学教授):
李廷华先生为人很正直,很豁达,澹泊自处,埋头于学问。他还喜欢壮游,这几年经常到杭州来。他在杭州得的诗,不下于一百首。他这次展览的作品,蛮出乎我的意料,他比前一个阶段,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作品的气韵、神采,是书法家精神世界的一种写照。廷华作品的特点,我概括为沉雄秀美、超逸洒脱。这种神采反映了他的学养。他的秀是清新的,他走的是魏晋人的路子,他的作品尚韵,以柔为刚,充分表达写意的特点。这种写意是成熟的,是感人的。
胡传海(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书法》杂志副主编):
我觉得李廷华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他让我感觉到一种古风。把他放在汉代或者东林党人的时代,或者明清非常有骨气的那拨文人当中,是非常贴切的。现在这个时代,浮躁的风气比较盛行,为了某种利益可以出卖朋友。廷华先生具有古代风骨,这从他与刘正成先生几十年的交往可以看出来。过去刘先生权力很大的时候,我记得李廷华是敢批评的,虽然是老朋友,但他有什么照说,以后,刘先生的情况变化了,很多当时很热络的人离得很远了,但李廷华还是和他在一起。我特别敬重他这一点。
他的展览作品,我仔细看了一下,有些东西比较喜欢。有两件小字横幅,写得相当精采。气韵流露,文人气息在里面。还有件四条屏写得很好,就是落款太大,突然之间“跳”出来,这个以后改进一下。画里面,学傅抱石的那幅可以。建议画的色彩不要,还是先弄水墨的,可能加了色彩有点“飘”。他的不少作品强调总体感。总体感特别好,骨力、风神、气韵都把握得很好,特别是文人的神采。他还有一种奇异的东西,个别字的造型非常奇,例如对联里面“凤凰”的“凤”,非常怪。他有些地方,某些用笔不够精,太随意;还有些结字,排布太过夸张。就这两点意见。
路毓贤(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陕西省文史馆馆员):
廷华先生与我同庚,我对他很敬重。他作为文人,有骨气,有李二曲的遗风。在好多次能够升迁的时候,他都放弃了,潜心于学术。廷华兄的诗有古风,遣词造句,符合平仄符合韵,好象很随意,但不经意处见天然。看到他的画以后,我有一种感觉。我回忆起我和老师刘自椟先生的交往,刘老师谈到当代画家好多只能“看图写字”,画一张画,比如葡萄、牡丹、梨花,画什么就题什么,没有长的题跋。廷华兄的作品不是这样,他每一张画上都有比较长的自作诗词。这一点让我很佩服。在陕西像他这样书、画、诗融为一体的文人画家,我还没有发现能与其雁行的。他的画是对宋元绘画的回归,里面可以看到倪云林、王原祁的东西,也可以看到黄宾虹、傅抱石的东西,他学了很多。他在百忙之中要写书,要写诗,还要画画、写字,这太难了。他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和学问相融在一起。看他的书法,好像看到一位很有风骨的学者,穿着便服,在大街上随便地散步。他没有雕琢,没有刻意,没有取宠于人,就是抒发自己心灵深处的东西。但由于他的随意,肯定也有个别字不是很满意,他自己也感觉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一步步地纠正。尽管人都在追求完美,但并不可能达到十分完美。 周祥林(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影视导演):
我很少参加这样的活动,我主要是来学习。我同意传海兄讲的,李老师的性情,不仅是时代缺乏的,也是艺术家缺乏的。昨天晚上,我听了刘正成老师和李廷华老师的对话,深受感动,在十多年前我有幸向两位老师学习。两位老师都是以自己的学问和艺术,为我们大家所尊敬。我们对艺术家的敬畏,要放到历史上看。我小时候听老师讲书品即人品,不理解,现在四十出头了,才发现这问题像基因一样在血液里起作用。我看到李老师的诗书画以后,就想到明代伟大的书画家徐青藤。徐渭说他自己“书第一”,李老师不管他认为自己什么第一,他有特别高雅的品格和气息贯穿在作品里面。
第二点,我从他的书、画、诗,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他终极的人文关怀。李老师是很勤奋的。最近我们一起在梅家坞呆过一段时间,我知道他下过很大的功夫,他临二王,临十七帖,临汉碑,这些功夫都下得很深。只不过在创作的时候,他把它不露痕迹地化进去了。有的人模拟痕迹太重,比如“四王”的画,拟高克恭,拟赵文敏……。李老师不是这一笔像《张迁碑》,这一笔像《曹全碑》,他用他的知识和学养融化了他们。我觉得在他身上,才可以讲学养两个字。这不是背几首唐诗和古文的事情。在我接触的老师中,象李老师这样的很少,我觉得他的人生状态和艺术状态值得研究。
刘正成 (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
评价李廷华先生的作品是有意义的。
当今书法的评价体系是混乱的。我认为,画廊的评价,市场的评价比书协的官本位体系更真实。在拍卖会上,龚自珍的字的价钱可能是王文治的几倍,胡适之、郁达夫的字也比许多书法家贵。大家可以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关注这些人的字,要用钱去买它?
字以人贵,这是传统审美标准的一个特点。在今天技术主义的时代,李廷华可以称为非技术书法家。本色画廊举办本色书法家、本色文人的展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佩服你们的眼光。今天书法家拿出的所有作品都是技术熟练,但是你几乎看不出来哪幅字是哪个人写的。展览会造成当代书法一个现象——趋同。李廷华先生的字如果展览会一挂就知道是他写的,这个很奇怪。你用技术去评论它,很难。但是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什么技术是好的技术?篆书有篆书的标准,隶书有隶书的标准,楷书有楷书的标准,但这些还不能成为艺术个性的标准,李廷华的字放在那里很远就知道,哪怕把名字蒙住,也知道他是李廷华写的字。
再细究这个人。李廷华可以说是公共知识分子。他对社会生活,对文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有一种批判的态度。刚才传海提到,过去他批评过我,尽管我们是老朋友。这种观念在中国的文人里面、艺术家里面尤为稀缺。如果他的书法、诗歌、绘画传下去,这一点是重要的价值。可能一百年、两百年以后,我们写的字虽然技术熟练,人家看还有颜真卿、苏东坡,那我们的字可以忽略不计,而李廷华的字要传下来。他把他的心声,通过诗歌和书法表达出来,我们却还在写“两岸青山”、“朝辞白帝”,这有什么意义呢?
李廷华对当代书法的发展持一种批评的态度,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启发,我经常以他作为学习的榜样。李廷华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凝聚了他的心血,都有真知灼见,或深或浅,几乎没有无关痛痒的文字。他又把这些思想写在他的诗歌里面,写在他的书法作品里面。在五十年、一百年以后看,如果有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他又热爱书法绘画,他留下的作品一定会被历史记住。大部分书法家的作品最后都进了垃圾堆,而李廷华的作品一定会存在下去,包括他的文章和他的书。
今天的展厅里面陈列了李廷华的学术著作,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书,以后都是送到纸厂去化成纸浆的,我认为李廷华的书不会。我认为他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是当代一个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现在知识分子很多,但公共知识分子很少。他对这个社会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当代书法的评论,是重要的标志性的人物。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文章,看他对这个时代、对书法界是什么看法,这是一个重要的人文参照体系。
我是一个技术书法家,如果从技术来看李廷华,也许我会批评,你的字写得还不怎么样。但是从人文精神来表达,我觉得他是当代一个优秀的文人书法家。好多谈文化书法的人,书法里面没有文化,而李廷华先生的作品里文化和艺术融为一体。我也同意胡(传海)先生的话,他是“不合时宜”,好象他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好象他是从古文堆里刨出来的人。这一点,还可以有另外的理解,物以稀为贵。其实正是因为他的独特性,他的作品反而是这个时代更加需要的,他就更加属于这个时代。这次我来,刮目相看,他的书法在技术上有很大的进步。他的书画艺术确实表现了他的文化个性,值得收藏,而且会传下去。记住这个时代有一个李廷华,他具有当代书法里面相当重要的标志性的价值。
张智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看了李老师的展览,听了大家的评论,感触很多。现在到处都在谈文化,我感觉李老师的作品里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他的文化。李老师的文化行为和艺术创作是融和的,在我们当前的文化和艺术界,具有启示价值。刚才刘正成老师谈得很透彻,作为一个后学,我这次来,就是来学习,我感觉自己收获很大。
孙稼阜(《书法》杂志编辑)
李老师展览触发我思考了几点。第一点,从人到字还是从字到人?人写字还是字写人?第二点:是写给自己还是写给别人?第三点,是学古人的书法,还是通过古人书法学古人的样子?书法家首先是一个人,然后用写字画画的语言把他这个人显现在我们面前。他首先是一个健健康康的人,然后他考虑穿衣服,穿得越来越合适,是很自然的。李老师的作品就是这样自然的表现。李老师这么多年来对我帮助很大,在我困难和低沉的时候,想起他,我有一种力量。他是我人生的一种动力。借这个展览和研讨会,一个表示祝贺,一个表示感谢。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审阅。以发言先后为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