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清雅若古贤,其书磊落有儒风,让我想起了刘石庵,想起了翁同和,
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的确少有斯人。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回复 #122 坡子吕三 的帖子
老大,是“青眼”的人还是“红颜”的人?em4,扑通,扑通。 呵呵。 原帖由 孔望山人 于 2008-7-2 13:22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关于顾工的书法竟然引起了截然相反的争论,这是很有意思的。
但要说顾工书法连基本的技法都不具备,那是信口开河。
顾工在中国美院书法助教班读书的时候,班上有许多高手,
顾工就是其中技术比较好的一个。
...
严重赞一个!我想起鲍尔吉·原野de<眼界>,引用一下
有一位非洲的酋长去英伦三岛观光,回来后,别人问那里的情形怎样,酋长想了想,回答:“那里的人都说英语,连小孩子也在说。”酋长说得并没有错,他所注意的只是这些,其他的或许被忽略了。
这就是眼界。
正像鹰即使高翔万里,看到的也只是地上的兔子;而金龟子眼里只有草原上的粪球。法布尔曾优美地记述过圣甲虫兴高采烈地搬运粪球的盛况。
眼界决定了价值取向。站得高,看得远,是民间对于豪杰人物的赞誉。事实上,豪杰人物即使逼仄于别人的屋檐之下,心胸照样怀抱天下。刘备种菜的时候,不是被曹丞相窥破了英雄真相吗?
有一次,池田大作问汤因比:如果您可以选择出生时间和地点,您怎么选?两人都是世界级的大师,一位哲学家,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愿意在公元元年出生在欧亚大陆的交汇点。那时古埃及文明、欧洲文明与亚洲文明在这一区域汇聚并扩散到全球。亲历其间,可以准确地观察到各种文明形态对世界的影响。
汤因比不愧是大师,眼界超越古今,凝注于历史的苍茫之处。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结合,很大程度取决于眼界。打开了眼界,自然就打开了心胸。
看一个人,不妨先看一看他的眼界。
[ 本帖最后由 谢景行 于 2008-7-4 21:32 编辑 ] 祝贺顾工先生的网络书法展在书艺公社成功举办! 学习学习学习 face8 张扬却不造作
静气却不沉闷
值得推荐! 全部看过一遍,同意蒋兄的看法,我一直对蒋兄的眼光深信不疑.
顾工要多听别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