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研究》停刊,概说当前的书法研究
从《书法研究》停刊,概说当前的书法研究作者:林美东
《书法研究》停刊了,它活不下去了!那无非是供血者不愿意继续输血而已。
我们知道,涉及专业研究刊物创办者,须有秉承弘扬学术之责任,并上下齐心执行之,才能逐步树立刊物威信,让学人以在该刊物发表研究成果而自豪。
专业刊物是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而生存的,这一点对稍有思想的人来说,是能够理解的。
《书法研究》的供血者为什么不愿意继续输血,就值得思考分析了。
《书法研究》创刊于1979年5月,至今已近30年,总体说来,前十年的《书法研究》尚收集了些有价值的古代书史以及前辈书家等书法资料;九十年代开始,文化垃圾充斥其中。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发人情稿件,已经是有恃无恐、堂而皇之了。客观上书坛已经不见潜心研究书法学问者;加上该刊物执行人识见低下,根本就无法组织到具有学术水准的文稿;订阅者又不是傻瓜。它不在十年前关门,笔者就感到奇怪。也许十年前,该刊物管理层之间的矛盾尚不激烈,能相安无事吧!时至今日,估计是矛盾不能再调和了。
由此可以折射出当前书坛书法研究的现状。
一言以蔽之,当代书坛已看不见书法研究者,只见一大批业经包装如流行歌手般的毛笔字书写者,他们以堂皇的“书法家”自居,面世则往往以“书法家协会”领导、学院书法专业教授头衔,忽悠书法爱好者。
说到书法研究,那确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之事。在古代,中国文化人最清醒,从来没有、也不敢将书法作为专业看待;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瞧不起以写字为专业,这些人见识低下,把写字等同于书法;另外一些文化人能清醒地认识到书法与毛笔字确实存在差异,而赖以支撑书法的笔法技艺掌握又太难;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人的技艺并非天生或偶然所致,而笔法技艺非有正确方法、并且持之以恒之训练是不可能掌握的;以书法为专业风险太大。他们本着玩的心态,在对实用的毛笔字把玩中,求得一种雅趣。实际上,在古代,书法艺术是有闲阶层消闲的好方法。前段时间,不是有研究指出,持续的毛笔字书写,对缓解紧张情绪,调节身心健康有莫大的效用吗?
由此,我们了解到古代文化人对书法的态度。不管是收藏把玩,还是日常的练习,书法毕竟是有闲阶层的消闲方式。但在泛文化时代的今日,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日常书写工具的变更,毛笔的使用似乎变成学习书法者的专利;芸芸学子亦能染翰成“书”;其次,由于书法文化教育的长期缺位,致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天真地认为,书法是天才的产物,他们个个自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一个”,只要自己灵感一来,大笔一挥,也能创作书法作品。更有甚者,自己及家境贫寒,却信心满满,自认为自己将来可以成为书法家,年纪轻轻就选择书法为职业,他既不知道书法与毛笔字的区别,也不明白书法中的学问。他们是无知者无畏,待在墨池边耗费无数个光阴之后,才恍然醒悟,自己原来在书法方面一无所得,只是将毛笔字写得端正一点而已。在此,我可以告诉大家,书法研究属于个人行为,从事者必备条件有三:
一、充裕的时间(前提是衣食无忧);
二、占有资料(占有足够多的晋唐名迹印本等资料)
三、有效的训练方法(或许需要明师指点)。
以上三条,须同时具备,那你的书法研究才能有所收获(存在有所得的可能性),当然,你的前提是喜欢晋唐名家法书;如果仅仅喜欢明人黄道周、徐渭、清人郑板桥等人的笔迹,我还是劝你纵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还是别作书法研究为好。因为你不具备作书法研究的眼光。
你也许对当前把持在各个关口、岗位的毛笔字写手不服,你的才能要超过他,希望来一个挑战、竞争,那你错了;人除了要有才能之外,还要有机会、运气;人家比你早出道,位置他先占了,你还得认命。
可以确定的是,当前占着位置的书法人,不管是“科班”出身、“国展获奖”的,还是自学成才的,我看不到有益于中华文化事业的书法研究成果,也看不见谁有矫正时弊的苗头;这也是书法这一传统文化的悲哀所在;受不受东洋人瞧不起是另外一回事。
顺便说一句,余秋雨先生到目前为止,对书法的看法,还是值得书法人深思的。当然,余在书法方面是外行,但他能鉴赏,比目前许多书法鉴赏家强多了。
以上为一家之言,笔者无意伤害谁,请勿对号入座。谢谢!(2008年6月24日)
[ 本帖最后由 林之光 于 2008-6-24 21:20 编辑 ] 曲高和寡,望一些出版集团能扶持!!! 目前中國国内真正的书法理论研究者越来越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書法系不断扩招,学生质量参差不齐,“书法垃圾写手”批量化产出,書法系学生毕业基本等于待业。老师本身的书法理论水平差,学生又很浮躁,很难静下心来认真治学,书法理论研究在新生代中就形成了一个“断层”。大家如果有机会去看看各高校書法系毕业生的论文情况,就可以知道一个大概情况了,与港台史論系学生的论文水平就存在很大差距,更不用說与国外学校史論系学生的论文水平比较了。
中國书法理论界可以上得了台面的教授屈指可数,八十年有陳振濂和陈仲明,目前有建树的教授有刚刚从日本归来的祁小春、吉林大学的丛文俊、苏州大学的华人德、南京艺术学院的黄惇,除此之外,也许就很难找出来严格意义上的书法理论研究者了。大部分高校書法系的教授都是“混子”,在理论方面是处于空白状态。
国外、港台的书学研究可是了不得,德国的雷德侯、日本的衫村邦彦、美国的方闻、台湾的傅申。。。。。。
值得我们反思。。。
书法,中國特有的文化,目前的研究卻远远落后于国外的研究。讽刺啊。。。悲哀啊。。。!!!
[ 本帖最后由 金陵小生 于 2008-6-25 22:56 编辑 ] 可以确定的是,当前占着位置的书法人,不管是“科班”出身、“国展获奖”的,还是自学成才的,我看不到有益于中华文化事业的书法研究成果,也看不见谁有矫正时弊的苗头;这也是书法这一传统文化的悲哀所在;
我认为先生讲的这一点太棒了!不妨再讲的深刻一点,对大伙有利!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利!!!em1 em1 em1 值得深思 目前中國国内真正的书法理论研究者越来越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書法系不断扩招,学生质量参差不齐,“书法垃圾写手”批量化产出,書法系学生毕业基本等于待业。老师本身的书法理论水平差,学生又很浮躁,很难静下心来认真治学,书法理论研究在新生代中就形成了一个“断层”.......
吾信奉:...说理.....上面先生的这一段话就在理儿!先支持!!!!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再发表意见就目前书法理论的研究恐怕是一个既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理论的研究氛围浮躁和不深入的问题..........就前一段四博士的展览,几乎没有一个有很好的艺术感觉,即便是有1.2.3.分而已,名不副实者居多,连起码的气局都不太懂,岂不可笑!我当时回了一个帖子,讲了几句......... 原帖由 淳古堂 于 2008-6-25 23:59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目前中國国内真正的书法理论研究者越来越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書法系不断扩招,学生质量参差不齐,“书法垃圾写手”批量化产出,書法系学生毕业基本等于待业。老师本身的书法理论水平差,学生又很浮躁, ...
不是說目前的书法理论研究氛围差、不深入,而是根本不专业。
中國的书画艺术理论自古至今,都不能严格意义上的称作学术研究,更多的写的象文学散文作品,大谈特谈空洞的审美、气韵,故弄玄虚,让人云里雾里。实在不知道大家在看作品时,如何去把握“气”“韵”等玄虚的概念。学术研究讲求的是科学与理性,以及对史料的发掘。中國的书法理论研究需要引进西方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並加以适当本土化,否则永远都没有出路。 中國的书画艺术理论自古至今,都不能严格意义上的称作学术研究,更多的写的象文学散文作品,大谈特谈空洞的审美、气韵,故弄玄虚,让人云里雾里。实在不知道大家在看作品时,如何去把握“气”“韵”等玄虚的概念。学术研究讲求的是科学与理性,以及对史料的发掘。。.......
讲得好!中国书法,本身有很高的文字的神性,中国字多音多义,且对古人的书法理论多以文义延伸,加上每人的理解载体的偏差,就很难说清楚,这就是上层建筑领域的共性决定了的.....愚以为:从古人的气局入手要比从古人的书写,面貌特征上着眼有好处,可以更宏观的看待书史。更好的以前进的思维定式下去找东西......... 中國的书画艺术理论自古至今,都不能严格意义上的称作学术研究,更多的写的象文学散文作品,大谈特谈空洞的审美、气韵,故弄玄虚,让人云里雾里。实在不知道大家在看作品时,如何去把握“气”“韵”等玄虚的概念。................
就此还想说一点;1..中国书法本身就是玄之又玄的。别看与绘画非常相近,其实,墨本身就是玄色,包罗万象,决不象绘画一样有物象可以揣摩,可以评判,这就是书法的玄虚的由来........我们可以没有具体作品作参照的情形下,谈天说地的去理论书法的诸多的课题,且津津乐道.............
2 一幅书法作品在他刚刚进入书写的时刻(实际在立意时)就进入了一种气息的介入和书家的宣泄,诸多的因素构成了它的韵致和审美氛围,而所能体现他和够能把握它的唯一的一种东西就是气息的构成的研究与解读的它的方法的探讨,一旦有了这方面的突破,您真是有了慧眼了,很多的迷惑与时空的距离就完全拉近了..........
3 平时我们讲古训和古论,均以为顶礼膜拜或半解半通的其去理论之......现在看来,贴近古人的核心思想就是对古人的气息研究,韵致的生成的理解和操作层面的熟练程度了........有这个为前提,古论反而离我们更近了更容易理解了..... 中國的书画艺术理论自古至今,都不能严格意义上的称作学术研究,更多的写的象文学散文作品,大谈特谈空洞的审美、气韵,故弄玄虚,让人云里雾里。实在不知道大家在看作品时,如何去把握“气”“韵”等玄虚的概念。................
就此还想说一点;1..中国书法本身就是玄之又玄的。别看与绘画非常相近,其实,墨本身就是玄色,包罗万象,决不象绘画一样有物象可以揣摩,可以评判,这就是书法的玄虚的由来........我们可以没有具体作品作参照的情形下,谈天说地的去理论书法的诸多的课题,且津津乐道.............
2 一幅书法作品在他刚刚进入书写的时刻(实际在立意时)就进入了一种气息的介入和书家的宣泄,诸多的因素构成了它的韵致和审美氛围,而所能体现他和够能把握它的唯一的一种东西就是气息的构成的研究与解读的它的方法的探讨,一旦有了这方面的突破,您真是有了慧眼了,很多的迷惑与时空的距离就完全拉近了..........
3 平时我们讲古训和古论,均以为顶礼膜拜或半解半通的其去理论之......现在看来,贴近古人的核心思想就是对古人的气息研究,韵致的生成的理解和操作层面的熟练程度了........有这个为前提,古论反而离我们更近了更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