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成:纵论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摘录)欢迎评论言说——
刘正成先生前不久应邀在临沂举行的“南潮北风”中国书法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其中不乏惊人之语。这位当代中国书法20年发展的见证者,对当代书坛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敢想敢说敢为。现摘录几则,欢迎评论言说——
■刘正成:纵论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摘录)
我主持《中国书法》杂志后,就按照当代通行的文艺刊物的学术定位拟了一个提纲,在征求了沈鹏先生、谢冰岩先生意见之后正在调整,同时也向我们前任的刊物的主要编委老同志汇报,征求他的意见。我说栏目设计有“法书赏析”、“现代名家”、“书坛中青年”……刚说到这里,这个老同志就打断我的话说:“书法古来就有‘盖棺论定’之说,最好是活着的人不要上书,不要做专题介绍!”当时这个话就把我梗住了,让我没法再往下说了。在那个时候,书法杂志还没有为任何活着的人做过专题介绍,做的都是已故的。■刘正成:纵论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摘录)
我们现在很多优秀的书法家,40来岁或30多岁就成了优秀书法家了,但是这在韩国、日本是不可能的。在日本书坛你或许已熬到70岁还嫌你年轻。■刘正成:纵论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摘录)
《中国书法》杂志办了一二十年了,我在上面就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批评谁的字写的不好的文章。这是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没有用现代艺术批评精神去引领当代书法创作的百家争鸣,没有对写的不好的作品进行批评,或者是对某种书法创作的方向与书法品评标准开展有抨击性的评论,所以这一点是一个重大的缺陷。这个缺陷是没有建设科学的文艺批评范式作为防疫措施来抵御21世纪初期这几年出现的两大逆流:一个是“批丑书”、“回归二王”等低俗理论迷雾甚嚣尘上;另一个就是官书、俗书泛滥于书坛而势不可挡。■刘正成:纵论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摘录)
当年第一届全国展谢无量的作品落选,挂了两次,终于给取下来了嘛!评委会就是几个人老人主事,说话叫取下的人起码有七、八十岁了,他说不行,显然囿于他个人的艺术见识。当年,在这些场合几乎没有60岁以下的人说话可以算数的。他年龄大,一个人说了也要算数。所以,被这位老先生不欣赏的“孩儿体”的谢无量作品就从展厅淘汰下来了。■刘正成:纵论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摘录)
大家知道,我们书法界有“流行书风”一词,就是我7年前下台前后所掀起的对以前的书法状态总体批评的贬义用词。“中青展”停办了,已经处于中国书协边缘地位的王镛先生自称“把别人扔来的脏帽子戴在头上”而搞了一个“流行书风展”,则使“流行书风”的争议掀起高潮。到底怎么来认识和评价二十年书法发展所形的这个“流行书风”,这是有待解答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实线的双重问题。■刘正成:纵论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摘录)
“中青展”的局限性,它的缺陷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海选”的局限性。“中青展”具有“直选”的性质,不管你的艺术水平达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投稿参选,这就和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和“快乐男生”的海选颇为相像。但它的局限性在于每一次是从基层开始做的,我认为这是“超女海选”的大众娱乐节目的规定性。“海选”当然可以出人才,特别是最初阶段。这个海选模式的“中青展”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有不可代替历史性的意义。但是当代书法要往高境界发展,艺术问题不能以数量代替质量。我曾经说过,当代中国的书法家人数超过于中国历代书法家人数的总和。■刘正成:纵论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摘录)
那么海选这种作品与人才选拨模式,到了一定时间应该有所突破,有所改变,有有其它递进发展的新模式做补充。所以在1999年我们由《中国书法》杂志为名策划“中国书法年展”。“年展”就是遴选出40个评委、60个获奖书家一共100位书法家,每年展示一次,目的就是想克服海选的多重数量、少重质量的局限。1999年10月到2000年初,“年展”先后在北京、郑州、上诲、厦门巡回展出,十分轰动。“中国书法年展”做了第一届以后,我下台了,没有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