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书法爱好者谈书法
2007年以来为书法爱好者谈书法的片言断语摘录学书要开阔视野 不要划地为牢
我一向有个不成熟的观点,临帖,学习书法,不妨把各种风格的字都尝试一下,理由是,书法的笔意是表情达意的音符,它类似于音乐的曲谱,曲谱应该与所写的内容相吻合,或喜悦,或悲壮,或庄重,或深沉,或旷达,比如说我给人写幅婚联,心里高兴,字也喜气洋洋;我要给人家写幅挽联,某某人千古,我的心情立即沉重起来,下笔就露出一种悲哀。写长征诗与写“西风古道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不能是一个味。为人书牌匾“天下为公”,用颜体楷书方显庄重大气;为友写横幅“难得糊涂”,以行草为体才能趣味横生。我感觉书家是个演员,他随时要进入角色。我曾经拿几幅字给同道们看,他们认为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我说都是我写的,他们不信。这正是我要的效果。
所以我以为,写字要运用形象思维,调动感情积累,而各种风格的书法作品,就给书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有位大家告诉我,不要独临一家帖,历史上的高手大都兼擅,学会百家,自成大家。但这个目标何其难也!
临帖是通往书法创作的不二法门
大量临写古今名家法书,是通往书法创作的不二法门。它要经历不参己意的对临、加深记忆的背临、融汇贯通的意临三个阶段,是个从入帖到出帖的过程。临的越多,体验越多,顿悟和灵感就接踵而至,从而发现并掌握书法本来就存在的客观规律性。这个规律性是古今书家不能不遵循的,是千古不能更易 的。临帖如存款,创作似花钱,存的少,囊中无所取,何以消费;临的少,笔下无根,必然竭泽而鱼,江郎才尽,何谈创作!当你对笔法驾轻就熟,将笔势烂熟于心,把笔意理解深透,想写那家就基本像那家的时候,搞起创作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临帖也要树立精品意识
临帖临得象样,也是作品,所以临帖也要树立精品意识。写完后能悬挂,供自己和别人欣赏,不至于弃之如敝屣。我临写的作品虽然不很象样,但很少废品,大部分流入社会,进入寻常百姓家。总之,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
学书法要从其它艺术门类吸取营养 从书法中学书法,总是有限。艺术是相通的,要从文学、绘画、音乐、舞蹈,诗歌等其它艺术门类吸取营养,以开阔眼界,增强理解。要当书法家,首先要当政治家,学问家,学者,——虽然我什么家也不是。
学习书法不能拿现代人书当样板,因为他们也是在学古人,经验有局限性;但在学习古人方面,像沈尹默、启功、沈鹏等现当代名家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在大量临习古代法帖的同时,参照这些名家的用笔,可以探求到通向古代名家的途径。比如,我临启功书,体验到他的用笔出于二王和智永,并受怀素影响,线条中锋而匀称,骨肉停匀,劲健清丽,用写启功的感觉去写怀素,有立杆见影之效;再比如,我写沈尹默,他是现代学二王的大家,不仅有临池经验,在理论上也有真知灼见,后人评价他已经追到宋代。我从沈老的论书丛稿里读出了学习二王的窍门。总之,学现代人并不是拿他们当榜样,当样板,更不是最终的追求,最终的目标是要把古代名家的法帖啃透彻并加以应用,现代书家不过起个引导作用罢了,但现代书家的参考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另外,我临写现代人的一些书法作品,也是把它当为作品看待的,很少废品,大部分流入社会。窃以为,学书法,不能光闷着头学,也不能等学成手了再用,临习一些近当代书家的作品并对其扬弃改造,注入自己的东西,以新的风貌呈献给社会,给欣赏者带来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在学习古代经典法帖的同时,参照学现代人书,二者不仅没有矛盾,而是对学习古代经典法帖是有极大帮助的。
谈临帖的高级阶段
临帖到了一定阶段,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依样画葫芦。他凭借的是自己对原帖的理解,及其平时的理性积累,功力积累,感情积累,经验积累,学识积累。他临的是感觉和气息,是风神,是胆略,是境界。他只是把原帖当成了一个信号,他已经在吸收保留原贴符合审美定势的东西的同时,对个别败笔缺陷给于了改造,并注入了个人的审美追求和感情意识。临帖,即使临一个从未见过的生帖,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件困难的事。他就如一个识谱的歌手,随便拿过一个歌谱,张嘴就能发出比较正确的声音来。因为他已基本掌握了放之诸体、诸帖而皆准的书法的普遍法则!
就书法而言,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书法的代表人物,像沈尹默、于右任、白焦、启功、欧阳中石等大家,他们师古不泥古,变古适今,已经树立了自己的书法面貌。从他们这些人身上学习些经验是完全必要的。我把这些大家当成我的朋友,每每临贴,脑海里就泛起他们的风采,好象就站在我身边,指导我学习。你的大家朋友越多,你吸取的养料越多,学起古代法帖来就更加游刃有余。
学习书法要占有大量学习资料
学书法,如学生上学,要有课本,包括两方面,一是古代书论,二是原法书墨迹影印件,在理论上,你要啃透以至背诵十几篇经典书论,能说能演示;在诸多原帖上你能读出他的师承及用笔结字特点,试笔便与其吻合。持之以恒,就会月有所进,日有所进,甚至时有所进。
不怕写不好,就怕不进步。
让凝固音乐发声
书法与音乐相比,有惊人的相似,是凝固了的音乐,特别是草书,更具备这种特质。细读古代名家经典草书作品,你会发现,她里面有个主旋律,有高音符,中音符,低音符,有节奏,有休止符,有延长符,还有颤音符,还有抑扬顿挫及反复。不是这样吗?你看那些细如法丝的线条以及粗细对比强烈的线条不正是各种音节、音阶、音符交织而成的吗,嘎然而止的驻笔是休止符,笔断意连或连绵不断的是延长符,一笔行笔之间有微妙变化是颤音,一种笔致时有出现是反复。她就是一首歌,书法临习的责任,就是让她发出声音来!
学书断想
学书先从楷入手
颜柳欧赵放眼前
相互映照作对比
共性个性仔细鉴
颜字宽博呈大气
提笔中含肩头圆
欧书方正出魏碑
方笔外拓棱角显
柳体用笔融颜欧
方圆并用透刚健
赵体楷书带行意
插花舞女展笑颜
切莫独临一家帖
取来百家细把玩
结字何如用笔难
执笔运腕最为先
五指齐力捏笔管
似有小物手中嵌
指节外突成弓状
掌心空虚容蛋卵
五指齐力不动摇
且莫勾动和捻转
竖掌方能笔把正
平腕才能毫不弯
抬肘便觉力下沉
纵横牵制靠松肩
肩头松动不紧结
晃动恰如荡秋千
运笔全靠腕出力
全臂力气注笔尖
万毫齐力平铺纸
莫把笔毫揉一团
笔毫圆周分八面
形同米字垫下边
假想笔毫用刀剪
断面触纸是圆圈
锋尖深藏不外露
仿佛秃笔手中掂
笔落好似拍皮球
触纸即刻向上弹
按中提 提中按
笔杆起倒往又返
转折即同笔另起
换法莫把意切断
触纸笔面频变换
八面出锋不停闲
楷书点画各独立.
内中自有笔势连
永字八法要勤练
备于万字开眉眼
一点为侧笔忌平
横画曰勒如撑船
竖笔为努似勒马
挑笔为勾踢脚尖
左上为策鞭扬起
左下为掠舞翩翩
右上为啄鸟沾食
右下为碟折过三
八种点画组合字
从头至尾一筋穿
提起笔迹映日看
一道浓墨居中间
谈笔画与笔势的关系
各种书体都有其基本笔画的写法要求,但当这些基本笔画孤立起来还没有组成字的时候,还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将这些笔画在笔势的牵引下领进字的家族,成为字的一个组成部件,它原来的样子发生了变易,让它们之间遥相呼应,顾盼生情,生命的律动才在它们身上表现出来。所以,学习基本笔画不能孤立的练习,要把它放在特定的笔势中考察它的神态。否则,笔画就成了僵硬的、互不相干的墨迹。
笔势是产生笔意的先决条件。
谈意临作品中的个人烙印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树叶,正如一百个读者会有一百个“哈姆莱特”。面对同一法帖,由于临写者的审美定势、艺术修养,感情积累,涉世阅历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在临写过程中打上自己的烙印。有同道以为意临就要惟妙惟肖,不参己意,我则认为一是不可能,二是没必要。意临是以我为主的一种临习,其主要特点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它已通过临写者的改造形成了新的艺术整体风貌,与原范本拉开了距离。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可以说是临习者的创作了。翻开古今名家大量的临作细细对照,证明了这是一条客观真理。
说“风格”
不少同道建议我要建立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要与众不同。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曾看到不少书家甚至大家自以为风格独特,所写的作品,不论是什么文字,全都一个味。美其名曰风格,其实是习气,有的甚至是出洋相或哗众取宠。窃以为,写字应老实,所写的字,应该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定势和欣赏习惯;不同的文字内容还应有不同的外在风貌。
风格不是故意追求的,更不是矫柔造作,故弄玄虚,是书家气质、修养、学识、情感、性格的自然反映。
接球与发笔
回想青年时代打乒乓球接对方来球,要在瞬间作出判断,并根据其来球力量的强弱、上旋、下旋、高低、正侧,采取相应的回击方式,或挡,或推,或抽,或压,或仰,或削,球拍随己左右不停,上下翻飞不止。书法用笔亦然。临帖要判断其下笔处,或正,或侧,或藏,或露,或转,或折,或方,或圆,或提,或按,或抽,或撑,或顺,或逆,以采取相应的发笔角度和动作,腕随己左右不停,笔自起自倒不止。故用笔不能平拖,平拖就没深浅轻重,就没表情意趣。
用笔
假想用剪子把笔毫拦腰剪断了,笔肚成了个“横断面”圆圈。圆圈压在线条上移动,圆圈正中有个黑点,那是主毫,黑点周围,密密麻麻地包着些小黑点,那是副毫。大黑点是锥子,小黑点是针,它们都垂直插进纸里。圆圈沿着线条在移动,并根据线条粗细有时大有时小,还不断的转动,以确保哪个黑点始终走在线条的中线上。咦,真奇妙啊!
锥子插进沙里,不能“哧”地一下子划过去,那样沟就填平了,要小心翼翼地左右动荡着划,这样才能让沙粒在沟两边稳固下来,边廓有毛刺,还有波纹。书法用笔同理。
“屋漏痕”是中锋用笔的比喻。是说雨水从屋檐根缓缓流下来,因墙上有灰尘,水珠要克服灰尘给它的阻力,就一股一股地下沉,于是就在墙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这个现象启发了古代书家的灵感,就拿它来比喻中锋。
学习书法要善于把自己带入角色
书家临习碑帖总爱写 与自己的气质及审美倾向相一致的东西,与自己的爱好不合的就很难 进入角色,这在学习渠道上就有了局限。所以书家要学会变换自己的身份,善于把自己置身于与个人喜好不一样的时空和状态,做另一种书家,写另一种线条。比如,你本来不是和尚道士,可你要临习他们的法帖,此刻,你就把自己当成和尚道士,进入他们的内心,窥探他们的灵魂。不仅如此,你还要设身处地、身临其境般地进入所写文字内容的规定氛围,调动感官,酝酿情绪,写完了以后还迟迟不能从里面走回来。
让夫人和儿女们看我的草书临作《梓人传》,都说不是我写的,说我写不这么好,我也纳闷,后来我明白了,看的时候是我,写的时候我是饶介。
说“笔意”
不论临帖还是创作,脑海里一定要树立“笔意”这个概念。它包括12个字,即“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称、巧”。不仅要树立,还要自觉地在笔下表现出来。
怎样表现呢?
写“横”(就是“平”)的时侯要有起伏,起带有纵的意味,伏则依然回到横的走向中,要不断的一纵一横的行笔,这样形成的横,就会“纵横有象”,呈现出鱼鳞、阵云的鲜活意味。正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
写“纵”(就是“直、竖”)时不要写得太直,直则缺少力度,要张弛有致,一纵一勒的行驶笔毫,纵是放松些,勒是收紧些,这样写出的竖,就在不直中达到了直的效果。
“均”就是笔画之间的空隙,古人有“间不容光”之说,意思是指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空间距离要在不均中达到均的效果,各得其所,连一点光亮都插不进去。此稳准地步,非积功纯熟才能达到。
“密”就是特指点画与点画相衔接的地方,两画连接,既要连得住,又要脱得开,必须以用力较实的“筑锋”把笔画“焊接”起来,不让它们疏松。感觉似断实连,似连实断。
“锋”就是笔画的末尾,即收笔处,要用锋收笔,力求劲健,不能拖沓。
“力”就是指字的骨体、骨力。要想字有骨力,要善于用“微带侧式”举动轻快的动作行笔。
“轻”指字的曲折处,强调要在勾笔转角的地方,把笔锋提得站起来但不离纸面,然后在按笔的一瞬间使笔锋由左向右再折而下行,这时触纸笔面也变换了。此为折锋,折则有力。正所谓“转笔宜左右回顾,不使节目孤露”,只有“轻”才能不露痕迹。
“决”特指撇笔(即掠笔)的牵制,须用“挫锋”,即按笔后稍提,微离按处,再折而往左下撇出,主张险峻,行笔略轻而快,不迟疑,决然走笔。
“补”就是指对字的结构点画一旦出现不当不足的地方,就临时以别的点画在一旁进行“补救”。其难度在“不足”不好预料,旁救又不能提前预计,关键是平常学习各种法书时,细心观察,心中有底,才能即兴给予正确补救。
“损”指笔不到意到,正所谓“笔短趣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对笔画合宜的减损,必是意足的点画,只有经过一番苦练,疾涩兼用,纵收自如,才能做得到。
“巧”就是对字的布置,主张下笔前预先想好字形的安排,要在平稳的基础上求其变化,“意外生体,另有异势”。
“称”指字的大小,主张大小相称,大字要紧凑,小字应宽展,使之“兼令茂密”。
这十二个字,建议大家要烂熟于心,不仅会背诵,能讲解,还要能演示出来。坚持练下去,就会提高书艺水平。
为笔下的文字放歌
文字内容是歌词,笔势笔意是曲谱。书法创作,就是给所写的内容谱曲。要给作品定个基调,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成终篇之准。文字不同,格调有别,形象思维,情感宣泄。书写长征诗应豪放宏伟,气势磅礴,令人振奋;书写”空山新雨后”应轻松自然,静谧优雅,让人愉悦。装古代名家于胸中,置诸家碑帖于案面,精心选择,扑捉主调,参以情感,振迅天真,一气呵成。
[ 本帖最后由 戴永涛 于 2008-6-18 22:41 编辑 ] 感谢先生将多年书法心得无私地向后来者传授.
为先生拳拳之心深受感动,在下有礼了!!!
但愿公社高人多向先生学习,视培养新人为已任,视弘扬书法为正道! 感谢先生将多年书法心得无私地向后来者传授.
为先生拳拳之心深受感动,在下有礼了!!!
但愿公社高人多向先生学习,视培养新人为已任,视弘扬书法为正道! 原帖由 静乐舍人 于 2008-6-12 16:44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感谢先生将多年书法心得无私地向后来者传授.
为先生拳拳之心深受感动,在下有礼了!!!
但愿公社高人多向先生学习,视培养新人为已任,视弘扬书法为正道!
如老夫一孔之见能对初学书法的朋友有所裨益,我愿足矣。谢谢!
em13 em13 em13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原帖由 松辽一叟 于 2008-6-12 18:4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3 em13 em13 em13 em13 em13 em1 em1 原帖由 逸墨斋 于 2008-6-12 19:12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em1 em1
em13 em1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