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仁杰
发表于 2008-5-1 01:07
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王国维提出“隔”与“不隔”的理论。他说:姜白石的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宁"。那么什么是“不隔"呢?王国维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对照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智慧,象、造象、兴象及情景说,境界说,中国画创作应该贯穿这一思想,发展创新才能“有章可循"。
阎仁杰
发表于 2008-5-1 01:08
西部墨潮书画名家---王西京
阎仁杰
发表于 2008-5-1 01:08
记者:现在中国画创作有一种倾向,对西方现代画顶礼膜拜,认为中国传统的应该摈弃,创新就是推倒重来。你认为中、西绘画应该如何对待继承,扬弃,借鉴?
王西京:说到这个话题很沉重。传统与我们血脉相连。而西方绘画艺术流派又冲击着我们的灵魂。近现代西方绘画流派纷起:表现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抽象主义、照像写实主义、遮档艺术等等,它们的产生和消亡很快,就像走马灯一样。比如:当法国画家塞尚将绘画推上一条单纯的,充满视角艺术自身魅力的伟大道路之后,绘画的现代性,纯粹性,非文化,非历史,非表情甚至非情绪化为世人所重视。对于这种以视角代替叙述的绘画方式我个人无法接受,我宁可选择自己的路。
阎仁杰
发表于 2008-5-1 01:08
创新是要有基础的,我认为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于中国画传统与西方绘画,不能厚此薄彼,抑此扬彼,而是要相互借鉴交融。
记者:你主持成立的西安中国画院,目前已和西安美院,陕西省国画院三足鼎立。团结了一大批画家在国内甚至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你的建院初衷是什么?回顾画院走过这十一年的历程,你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尤其你带领西安中国画院的画家们的集体采风,在国内外举办多次画展,有人说你找到了艺术与市场接轨的切合点,在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今天,如何达到艺术规律的矛盾统一?艺术怎样才能深入人民群众的心田?
王西京:创办西安中国画院,我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西安是个中国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但是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二,西安散落了较多的中国画创作研究有成熟的人才,亟待有人组织发掘,支持和帮助。三,西安是一个文化旅游大市,书画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
阎仁杰
发表于 2008-5-1 01:09
在建院之初,我们就独创性的提出“开门办院,画家不分院外院内"。西安中国画院要生存发展壮大,必须主动出击市场。针对西安旅游业比较发达,中国画深受游客的喜爱,开始成立了画院复制部,后来又成立了装修公司,展览厅,画廊等营业机构,为画院发展建设筹措资金。
目前西安中国画院画家百余名,艺术顾问六位。成立了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理论五大创作研究室。回顾这二十年的办院历程,谈起收获,我想是团结了一大批画家,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艺术与市场对接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采风,使画家必须深入生活;举办画展,促使画家“走出去"。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信息纷呈的今天,首先画家必须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其次,画家包括他的作品必须主动出击市场,倾听市场的声音,(当然市场也有细分的问题)听听观众的评价,修正提高自己的创作,增强作品的厚重感及历史使命感。“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共鸣"才算好作品。
阎仁杰
发表于 2008-5-1 01:09
做人民群众的学生,艺术家要深人生活,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去。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中国画始终和民间艺术存在血肉联系。真正的好作品“雅”“俗"共赏。
王西京最后说:我和一些画家,艺术界朋友交流,大家普遍感到了建立中国画理论体系和批评体系的重要性。中国画艺术在理论方面本也有自己富厚的传统,可惜当前研究者不多,深人研究者更少。在西方近现代美术理论传人中国之后,怎样将其通过与中国传统美术理论比较研究,加以深化和利用,也做得不够。
阎仁杰
发表于 2008-5-1 01:09
我相信,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画会越来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同时也会被世界人民所认同,必将使中国画这一优秀传统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来说还有许多人用西画的鉴赏方法来品赏中国画,这是一种误导。我认为要使中国画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对中国画的各种差别要有明确鉴定,才能提高对中国画的鉴赏和表现力,才能增强人们对中国画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热爱。
阎仁杰
发表于 2008-5-1 01:10
王西京,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在当代中国画坛,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艺术魅力,成就卓著,蜚声海内外,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画家,一个高扬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勇敢探索者。
在西安中国画院建院2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去该院采访,走近了王西京。他的画室兼会客室,前后两个套间,宽敞、明亮。室内摆放着一些古董和书籍,气氛古朴、庄严。他待人热情、随和、平易、很富人情味。在那张临窗的大画案上,他一边胸有成竹地作画,一边不时地接电话处理公务,一边又与我从容、自在地交谈……于是,我的心儿走进了他那艺术人生的传奇故事之中……初识王西京的感动
阎仁杰
发表于 2008-5-1 01:10
1984年,在全国第六届美展会上,我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人物绘画,那就是王西京创作的《远去的足音》。当时改革开放的新鲜空气刚刚吹拂神州大地,中国民众的思想仍处在迷惘与久压的精神重负之中。画家怀着对历史反思的沉重心情,以恢宏的气度和凝重的笔墨,饱含热泪地创作出1889年发生在北平的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杨锐、刘光第六君子在戊戌变法中,壮怀锐意改革,拯救危难的报国之志,而惨遭专制独裁的慈禧太后杀害,临刑时的那种大义凛然,悲壮苍凉的感人场景,勾引起后世人对先烈们的追忆。在这幅史诗般的画面上,以身赴难的六君子,形象伟岸,赤肚忠肠,手握镣铐而痛心疾首于民族命运。他们或抓胸跺足,仰天长啸;或嘴唇紧抿,目光坚毅;或怒目切齿;或微怒静默;或扭颈以显无可奈何;或以手抚面,陷入深思。但都体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他们那铁骨铮铮的肉体上,穿着灰黑的衣服,象征着在当时专制体制下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满天阴霾。那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怆气氛,在秋风落叶中,刺骨寒髓般地弥漫开来,给广大读者以强大的灵魂冲击力,使人惊愕不已,震撼不已,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继而奋起,热血沸腾……画家在题跋之中曰:“诸君以身许国,血溅改革之业,激励天下,促民族之觉醒,气贯长虹,英魂不逝,诚可歌可泣也”。面对这样的情景,谁不为之动容?谁能不陷入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呢?
阎仁杰
发表于 2008-5-1 01:11
从此,王西京的名字就铭记在我的心里,我敬重这位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画家,敬重他那高尚的人品,敬重他那深遂的思想魅力,敬重他那精湛的绘画技艺,总想找机会走进他……
王西京与西安中国画院
西安中国画院是王西京一手创建的。可以说,没有王西京,就没有西安中国画院;有了王西京,才有今日画院的辉煌。西安中国画院的建立,是王西京艺术人生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也是他远见卓识的体现之一。
西安中国画院,对于文化古都而言,则是西安市建国以来首次成立的专业研究、创作中国绘画的文艺机构,一个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窗口,一块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艺术品牌——成为“西安名片”中的一个吸引世人目光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