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斌 发表于 2009-2-13 15:52

蒲公英是一种具有童真与浪漫气息的野花,明黄、艳丽,金光灿烂,鲜活得就像孩子的笑脸,永远那样天真无邪。偏偏它又极受孩子们的喜欢,童话书上配作插图的,最常见的就是蒲公英,还有车前子,这两种小野花都很皮实,经得起车轮与脚步的践踏,它们却若无其事地逆来顺受。反正春风一吹,它们又会挺直腰板,开出辉煌绚丽的小花,花谢了还会结出小伞似的长满了茸毛的果子,那样蓬松可爱的小伞啊,轻轻地摘下来,搁在嘴边,尖起唇,“噗——”一声吹去,那些细细的蒲公英的种子,就会随了小小的茸毛,在清风中飞啊,飞啊……飞到哪儿去了呢?你的手里,只剩下光秃秃的一根草茎了,是不是有种人去楼空的惆怅?不过别难过,再摘,再吹,让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飞到它们的新家,这是一件多快乐的事啊!

毛相斌 发表于 2009-2-13 16:46

春山明媚---靓丽大千!!

毛相斌 发表于 2009-2-13 16:49

◆必须于性灵中发挥笔墨,于学问中培养意境,两者是一内一外的修养功夫,笔墨技法是次要的东西,绘画光讲技法就空了。有人光讲意境,无学问来培养,则是句空话。然而如沈石田、文征明,学问虽好,但缺乏性灵,笔墨也会落空。八大、石涛有学问有性灵,可称双绝。性灵是根蒂。治学当治本,不应治末。

毛相斌 发表于 2009-2-13 16:50

◆绘画艺术是精神世界的东西,是高于物质世界的。因此,凡来跟我学画的人,我都告诉他们要先致力于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我是诱导他们认识自己的思想体系。不画别人的画,也不画大自然的画,要通过画大自然画自己,通过物质画精神----这才是自己的。
◆“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①,这两句话是中国美学的最高概括。神,不是迷信。虽无形无质,然又发挥作用日神。神支配法则。明,是神之作用。凡神皆明(光明)。人之第一念.(

毛相斌 发表于 2009-2-13 16:50

.(不假思索)是神。艺术要反映第一念。凡艺术皆贵想象。有些画只具外形,似乎也是想而后得,其实若仅具外形,实物固在,何用想欤?这只是罗列现象。我说第一念是不想而得,但这第一念也不是偶然的,是平素观察、构思的积累在这一瞬间被触发出来。讲德,才有善,如日月之明,永远光辉。德如日月,然后作品方能与日月同光。苟无德,其作品必亦污秽。德相同,看法不同般有关系。如梁启超不同意他老师康有为,熊十力不同意欧阳竞无,都是看法不同。要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分辨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我固有的,是好东西,人强加于我者,是不好的。

毛相斌 发表于 2009-2-13 16:50

①见《易·系辞下》,原文为: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em1 em1

毛相斌 发表于 2009-2-13 16:51

◆能启发人的艺术品是好东西,因其能启发人之本心。高等动物有高度本心。我不同意佛家说要请求才超度,不请求则不超度。真、善、美是人本心的要求,是出于内发,不是外加的。
◆再说类万物之情。类之法,有归纳,有演泽。归纳万物而认识之,这一点我尚未做到。如最近我画一幅端阳景,下端画了两个粽子,拴粽子本来只用一根线,我画了两根线,是我还没有弄清楚就画在画上,这样,别人看了以为也是两根线,这等于我在欺骗别人。仔细想来,我以前的画中不知有多少这类东西。古语云“修养立其诚”,此即不诚也。形尚未弄清,何能类万物之情。我体会到,作画要熟悉了对象才画。情中是包含有理的。
◆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二者不可分。

毛相斌 发表于 2009-2-13 16:52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毛相斌 发表于 2009-2-13 16:56

◆思想境界还未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的阶段,就谈不上艺术家。能够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道德就高尚了。古人云:“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我们还谈不到圣人,但要以圣人为进德修业的目标。书、画都是自己道德的体现。
◆凡观察事物,以本心、天心去看,境界则高;反之,以私欲心、人心去看,则生佛家所谓“障”,境界自低。如果写生者意出于势利,如何画画! 《易)日:“修辞立其诚。”①作画亦须“立其诚”,何谓诚?无欺也。欺诈则无真心,无真心即无真知,无真知即无真画。抄袭之作就是欺诈。
◆写诗贵在有真感情,画画也贵在有真感情。如画山水,对山水无真爱,哪谈得到真感情?无哲学上的参悟,也说不上有真感情。

毛相斌 发表于 2009-2-13 17:05

日暮頻沽酒,燈火捲簾人。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书画家新春喝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