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甬 发表于 2007-10-4 08:38

关于毛笔写新诗、简化字相关问题的探讨

关于毛笔写新诗、简化字相关问题的探讨


关于毛笔写新诗、简化字相关问题的探讨,引几个我在书法江湖网中与网友探讨《汉字的综合之美》的帖子。

《汉字的综合之美》中有关毛笔写新诗的原文:
      书家选择书写的文字内容,通常是一首诗,或者一段诗化的文字。在古代,古人行文大都注重文句简洁,抑扬顿挫,韵味悠长,与书法有着天然的契合,选择不是问题。而现代文体中只有诗歌还有可能注重节奏和韵律,所以选择很重要。我认为,一首简约、含蓄的新诗,完全可以作为承载书法内涵的文字载体。与旧体诗相比,新诗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格律(能否形成格律在此不进行讨论),没有平仄、对仗等具体格式要求,诗的节奏、韵律的形成只能依据诗人对现代汉语的语感自然流露,因而新诗的节奏的起伏迭宕,句子的长短参差等都较适合于书法对书写文字内容的需求。新诗中的一个音节、书法中的一次蘸墨(从吸墨到吐墨)与人的一次呼吸都有达成默契的可能。让现代书法与新诗一同成长吧!
      …………
  能够用毛笔书写新诗,甚至直接进行新诗创作,并形成为一种习惯沿续下来,就保存了一条书法创作与文学创作直接互动的通道。使书法与精神个体当下的生命律动的形成共振存在着可能。书写的文字内容替换成新诗,与古典的书法意境拉开一定的距离,不仅使现代人们对书法的阅读感到亲近,而且使许多现代人特有的如:孤独、焦虑等情绪有可能影响到书家书写时心境,进而有可能寻找一种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用毛笔写新诗,使文言形式与白话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在一个创作主体的内部,呈现在同一个创作平面上,这就像在新旧文化之间架起了一道直接沟通的桥梁。从这里既可以通向古老的中华文化最幽深、精微处——道,韵味、气息等;也可以到达当下中国文化的最前沿部分(即由现代汉语浓缩与凝聚而成的新诗)。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就书法而言,有了一个新的由技术上升为艺术的阶梯与通道。对新诗创作而言,在毛笔书写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会向简约、流畅、充满韵味,追求意境等具有中华文化的独特气质方向靠拢。
  总之,由现代汉语实践所浓缩与凝聚的,具有独特气质与韵味的文字流(新诗等)将可以成为注入现代书法的一股活水。如果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从现在做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能使书法艺术的存在状态发生重大的改变……


森贺先生回帖:
      鸿文拜读再三,所论颇有精辟之见,是难得一见之好文!
      有关用毛笔写新诗,的确有难度,在这里也补充两句!
      为此我们曾经做了大量之尝试,新诗入书之章法布局乃是个大问题,因为无法融入过去已经定下来之表现形式,新书法审美方式又尚未建立起来,再加上这里之实用功能要大于艺术功能(因为新诗既无法用篆书来表现,也无法用草书来发挥),再加上还有标点符号之累赘,要勉强结合起来主要还是要往实用之目的去靠。
      新诗不同于旧体诗词,旧诗词很多都为人们所熟悉,新诗无法朗朗上口,能让多数人背诵下来的,非常之有限,写起来缺乏一种互动之***,所以用书法来表现和进行创作,首先必须让人们能够解读,然后才能为人们所接受,无法看懂一切皆告徒劳。因此聪明如郭沫老,甚至敢于创造时势如毛主席之都没有去尝试,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另外简体字入书的问题,也因为简体字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将文字进行无性割裂,这对古诗词意境造成一定程度上之破坏;所以,最少目前这一代书法工作者,是很不愿意用简体字来进行书法创作,其理一也!
      用书法来写诗、词就没有这些问题,就连用毛笔书法来创作其他之文体如对联、古文、散曲、歌赋等都能两得益彰,唯独为什么新体诗就不行呢?乃知这两者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割裂性。

      原文中就说的十分清楚:"....其实,语言文字通常是一种成熟文化交流、记录、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中华文化更是如此。中国古典诗歌及诗化的文字是中国古代汉语精华的浓缩与凝聚,它将古汉语的音与意的揉合之美推向了极致,书法则将汉字的形式之美推向极致。而形、音、意在人的大脑中是先天综合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诗歌与书法的结合就可以将汉字的综合之美推向极致,达到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在古人的书法佳作中,已经十分完美地体现出来了。..."

    拜读本文,产生一些不成熟之感想,写下来就教于诸位大家,并希望诸位关注书法艺术,乃至中华文化之未来!

虫甬回帖:
      森贺先生所言尝试“用毛笔写新诗”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具体的难处,给了我好些启发。
      如何“用毛笔写新诗”的问题我也曾思考过,尝试过。
      有一段时间,我尝试着在自己的新诗作品中选了一些自以为简约且有意味的小诗,通过反复的吟诵,努力使自己的情绪返回到与创作该诗时的心境相似的情形,并将诗歌中的“的”字大都改为“之”字(“的”字在文句中出现的频率太高,写起来难免会雷同,而“之”字的写法变化多端,可以适用,且将“的”改为“之”后,对诗韵味传达也无大碍),然后用毛笔书写。总的感觉不是很对。
      即便如此,我仍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养成的对书法的阅读、书写习惯所至,用“用毛笔写新诗”从理论上说并无不可。不妨将自己感觉不对的地方进行一些分析,原因大约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长期养成的对毛笔书写文言的心理定势很难摆脱;二是新诗与旧体诗相比,语言结构相对松散,句势的承接不够紧凑(新诗的创建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像旧体诗那样要求,可能过了),书写起来不对味;三是自己在对书法的结字、用笔、章法等的把握能力还很欠缺,写旧体诗尚且免强,想对新诗“以手写心”岂易哉!

      “用毛笔写新诗”已非日常的书写状态,我的想法是,要和千百年来养成毛笔书写习惯相衔接,不妨用繁体、竖排(繁体、竖排,在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那里是十分自然的事),标点可以不用。通读一篇没有标点古文,非要有相当的古汉语功底不可。而通读一首没有标点的新诗,则相对容易得多。记得我读初中时,同学间传看繁体、竖排的金庸武侠小说,大家都没有读不下去的感觉,可见在具体文章中,阅读繁体、竖排并没有想像的那样困难,当然书写是另一回事。
      再说,以我自己创作新诗的感受,诗歌(新、旧诗都一样)在吟诵阶段,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标点,而诗歌意味的传达也与标点几乎没有关系,只是在形诸于文字时,才考虑到怎样用标点。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一首诗已经写出,而有些部位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标点才最妥当,所以有些诗歌干脆不用标点,而以分行、空格来提示。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同样是用毛笔写汉字,新诗和旧体诗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心理差异呢?真想看看新诗草创时期,那些前辈们用毛笔书写的新诗手稿,可惜手头能查到的只有鲁迅先生用毛笔书写的小说文稿的影印件。
      零星地想到这些,手头还有别的事要忙,疏陋处,请批评!

虫甬 发表于 2007-10-4 08:38

再搬两帖:

森贺先生:

我有不用看法!
古体诗词不需要标点可以解读!
但新诗却非常依赖标点,因为标点如?、!、!!、!!!、!?、?1、或--,甚至....都会给字句赋予不同意义和感情,如果不用标点,非要猜上半天不可!这对于欣赏新诗书法作品将造成诗书无法融合一体而大打折扣.
浅见认为,可以直写,横写!
但要加上标点.
一句一段,
竖写右起,写成长卷形式;
横写左起,写成条幅.
如能配合得好,视觉上还不至于太差.
但是,不能草书,篆书.
除了竖写外,连隶书都不适于.
只能以楷书和行书书法来表现.
可以试试看!


虫甬:

森贺先生对“用毛笔写新诗”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有许多经验和心得,值得参考与借鉴。
    我只是在近两年来,思考了与“汉字的综合之美”相关的问题后,才开始进行“用毛笔写新诗”的尝试,尝试也主要是局限在行草方面。但我依然认为“用毛笔写新诗”,特别是在行草方面,繁体、竖排,不用标点,仍是我今后的尝试重点。
    诗歌创作在酝酿、吟诵阶段,情绪的起伏、跌宕和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密切相关(汉字本身所具有的平仄就是根据声调的扬抑、长短、舒促来划分的,而平仄是构成旧体诗格律的重要基石之一,值得新诗借鉴),这也是与书写可能产生和谐共振地方,竖排、不用标点就可以使书写的行气更顺畅,也可能一路无碍地通向“以手写心”,甚至达到忘情、忙书的境界。
    至于繁体与简体的转换,它不与文言和白话的转换相对应,只是在中国大陆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问题,但已既成事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我想在书法领域,不妨将“繁体”进行到底(这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起码我会这样。

虫甬 发表于 2007-10-4 08:39

再搬几个在中国书法家论坛与杨光先生探讨的帖子。

杨光先生回帖:

其实这个问题在书坛,
不能说没解决。
问题是书者对笔法和新诗的认识和理解的深浅!

月初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开会,
有幸和旭宇副主席相见。
他是我国著名的新诗人,
他送给我的他的书法集,
就是以书写他的新体诗,
很有二王气息。
旭宇先生现在是中国书协副主席,
他的书作是流荡着新诗人的***。
我的看法是书者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书法之笔法,
和对书写的新诗的理解和把握。

[ 本帖最后由 虫甬 于 2007-7-5 15:52 编辑 ]



附件
2007-7-3 09:37
轻.jpg (35.21 KB)

虫甬 发表于 2007-10-4 08:39

虫甬:
拜读完主席的大作,作为一个后生晚辈,我要说:学习了!
但作为一个批评者,我也不妨再斗胆说两句:字似有流滑之嫌,诗未达化境。

杨光先生:

呵!
现在确也难分“流滑”和“流畅”之意了。
不少青年人,
年纪不很大,
过早求深沉,
以至小孩戴胡髯,
甚为滑稽。

虫甬 发表于 2007-10-4 08:40

虫甬:

既然如此,就再斗胆说几句。
如图中箭头所指之处的用笔,生硬且雷同,已经成为习气,说有“流滑”之嫌,不算太过分吧。
再说此诗,无甚深意,不过是在说爱诗、爱书法而已。
“书法是吾之月辉”,怎么可以这样修辞?
整首诗意象之间缺乏自然流畅的转换,有些别扭。
在音韵方面,诵读起来也十分拗口。
所以说“未达化境”。
不妨也粘贴两首短诗,对比一下:

    《隔岸》

隔岸的灯光照不见我眼前的路
隔岸的灯光照见我内心的荒芜

隔岸就是隔岸
脚下的道路依旧山高水长


   《开在高处的黄花》

夜晚
我沉下如花之几瓣
想知道的不多
一抬头
却看见高处的凌乱



附件
2007-7-3 09:41
轻 副本.jpg (36.18 KB)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毛笔写新诗、简化字相关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