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an06 发表于 2007-8-1 21:54

《兰亭序》美学意义及艺术特征 [续1]

3. 点画形态 竭尽变化          由于笔法多样,必然使点画形态丰富多彩起来.这也是《兰亭序》一大特色虽然初学难于把握,但习之既久,一旦悟其奥秘,那就受益不尽。以点为例,侧,卧,立,兼备。如“永”点为侧,“俯”点为卧,“集”点为立等;且有半卧半立如“室”点,曲头形的“托”点,撇形的“骸”点,横折形的“浪”点,竖钩形的“察”。同时有不出锋的“永”。出锋者,又分上出锋“之”,中出锋“之”,下出锋“咏”字两个点的形态也不相同。 再就横言,仅七个“一”字便各具形态。或粗或细,或弧或直,或长或短,或承上呼下,或不承不呼,或尖起钝收,或起方收圆。“列坐其次”前三字几个横画无一相同,各具态势。帖中撇画除按字形规定的平,斜,竖,长,短外,在形态上却被写成多种样式。如竖曲形的“大”,弧形的“领”[正弧],“为”[反弧],有回锋的“在”,有带钩的“风”,有玉箸形的“者”,有曲头形的“咸”,有兰叶形的“会”。还有粗细曲直,长短,起收,方圆的不同,即使同一笔画,也形态各异。
      捺笔除以点代外,少数捺脚露锋尖出,多数捺脚则是回锋圆收。其他笔画可以举一反三。4. 阴阳互补 刚柔相济
    从总体说,美分两大类: 壮美和优美,即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书亦如此。羲之《祀白云先生书诀》亦云:“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书法既要“华壁”阳刚之象,也要“风神”阴柔之韵。故刘熙载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无刚则浮弱而不雄强,无柔则不灵动而乏生机。刚柔虽是一对矛盾,然绝非对立不可调和。历来大家无不力求使之融为一体,所谓刚中有柔,柔中见刚,就是指此而言的。对此,《兰亭序》可算楷模。
阴阳刚柔,内含深广,可以包括书法一切方面。狭义讲,主要指笔形的方圆和笔势的弧挺。笔形已前述,兹就笔势举例如下:
“朗”与“清”,“永”与“咏”的横折钩的竖画;“怀”与“怀”的竖画,皆为一挺一弧。尤以折笔,有方中见圆势的,如“和”的“口”;有圆中带方势的,如“觞”的“勿”。而这一“觞”字与同行的“畅”和“仰”某些笔画,可以说既圆又方,似方又圆,简直使人不知是方还是圆了。甚至一字之内也有互补相济的,如“会”字的“田”两竖刚挺,“日”两竖柔弧。“兰”外两长竖内挺,内两短竖外弧。 〈二〉结体艺术1. 化险为夷 反欹为正
      不险则不奇,不正则不稳。王氏本人说过:“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是书家笔下为何造险的原因。明项穆说:“欹而弗正,虽雄爽飞研,多谲丽而乏雅。”这是书家为何造险而又破之的原因。《兰亭序》在这方面可谓为后世提供了诸多模式,且得心应手,纯乎自然。归纳起来,一.为近救。其中有以下救上者,如“无”,“惠”;有以上救下者,如“岁”,“察”;有以左救右者,如“流”,“引”;有以右救左者,如“怏” ,“视”有以一笔救整个字的,如“弦”的末点,“茂”的戈钩,这类主要是把救笔放长或加大加粗,好似在天平轻方加砝码以求平衡一样;有左右相抵消的,“得”字,象人字架那样可使反向力从而抵消;也有用上下段欹向相反而抵消的,如“湍”的右部“山”右险向,“而”左向,这可谓负负得正了。二.为远救。即以上下左右的字来救正的。如“宇”字全欹侧,则由上“观”,下“宙”“之”,左“游”“目”右“是日也”等正字救之。“丑,暮,春”三字皆左斜,则由上“癸”,下“之”左“兰,修,契”等较正之字救之。至于其他反正之法,由此而悟知

巨剑 发表于 2007-8-1 23:33

em13 em13 em1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兰亭序》美学意义及艺术特征 [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