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抗美在线书法网直播专贴}各位网友,周末好!
各位网友,周末好!本来计划上周的在线,因为工作上的原因延迟到今天,我深表歉意!
朋友们提了很多问题,我综合了一下,大概分为三类。一是有关书法艺术问题,包括创作问题,风格问题,继承与创新问题等等。二是有关我个人书法环境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个人对艺术的认识问题,还有如何评价自己水平问题等等。三是书法艺术之外的一些话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主要与朋友们沟通交流前两个问题。
咱们今天进行交流和沟通,回答不满意之处请大家海涵!对前段时间大家所提出的问题,我将概括归纳进行回答,不再针对某一个网友的问题,请大家谅解! em1 em13 em2 胡老师辛苦了,放弃周末的休息时间来给网友们充电实在令人感动,小宫先谢一个,鞠躬了 欢迎胡先生的到来 〉〉向您致敬了!!!
可否请您谈一下对书法临摹中"遗貌取神"如何理解?
谢谢! 其实事先也有过一些问题准备,关键是担心先生的身体吃不消,就尽量让其他网友把问题先呈献先生了
忍不住一个小问题要问先生:如何甄别篆刻与书法的关系,(具体到小处是不是写好篆字就能刻好印了)
这等小问题请先生不必急着回答,身体要紧,小宫先谢了 昨夜,京城下了场大雨,给闷热的北京带来无上清凉,
今天我们荣幸的邀请到中国书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书法家胡抗美先生来到书法网做在线活动
首先我要在这里对胡老师放弃周末的休息,来网站回答书法网网友的问题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也同时也在这里对全体的书法网网友能够在周末参加本次的在线活动表示感谢! by7666:
请问胡先生:
怎样协调书法临习中碑与帖的关系?
至尊宝来:
胡先生您好!
您如何看待“碑帖结合”,您在这方面作过探索和实践吗?有何心得?
琴岛大布衣:
对所谓的“新帖学”学说如何评价?
答:
关于碑帖关系问题
为了说明碑帖关系,我们先对汉字的发展作一个简要说明。汉字的原生态是篆类字体,秦代以前的文字基本上都是篆书,这大体上可算作汉文字的第一个阶段。汉字的第二个大的阶段是汉隶,就是汉代隶书。第三个大的阶段是魏晋时期的楷、行、草书。书法传统不仅仅是魏晋书法经典的法度与风格,还应包括原生态的篆书和秦汉隶书。谈及碑帖关系,不得不追本求源,阐明先秦和秦汉之后书法精神的统一性和传承性。为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即,就书法的法度及精神而言,当以篆隶为本。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说:“真书不师篆古,行书不师章分,如人食粟衣丝,而不知蚕茧禾苗所出也。”这是认识碑帖关系极为通俗的比喻,但不可忽视。
碑帖在信息狭窄的古代,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性,诸如北碑南帖之说。这种区域性对于今天的书法创作而言,没有太大的意义。总的看,无论是尊碑抑帖,还是尊帖抑碑,争论是阶段性的,碑中有帖,帖中有碑是永恒的,这几乎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帖学来说,篆隶是本;对于碑学来说,魏晋是源。钟王以篆隶为法;明清以来的碑学大师无不以二王帖学为起点。康有为理论上鼓吹碑学,但其书法作品
却明显地表现出碑帖结合的痕迹。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填过一首《长相思》,词曰:“碑亦精,帖亦精,孰好身前身后评。皆当翰墨名。帖举旌,碑有声,赵舞燕歌双翼行。比肩获两赢”。这可能是我最早的碑帖观了。写碑写帖只是风格不同,不应该存在谁高谁低、此俗彼雅的问题,写帖的大手笔与写碑的大手笔同样都是书法艺术领域的大师。由于审美取向的差异,或因社会环境、生存背景的影响,导致阶段性的碑盛帖衰现象或个人碑帖选择,它只能说明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绝不是碑帖的对峙。因为碑之美,承载着悠久的帖之美的积淀。
有朋友询问我个人在碑帖结合方面有过什么样的探讨,有哪些体会。我一直学帖写帖,从颜入手,又翻过去学二王,接着专题研习米芾、王铎。时光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总感觉自己作品中缺了点什么似的,这时发现碑的营养的缺失。于是有了临写大小篆及金文墓志的愿望,也有了对帖学的反思与总结。写了一段时间篆碑类作品之后,最深切的体会是,草不入篆隶其用笔不知所以然,其形再妙,终难脱俗。关于作品中缺碑的苦恼,我曾经向沈鹏老师请教过。先生在《进入狂草》序言中说:“胡抗美在反思自己的创作时,直言对碑的学习不多。写狂草而要从方笔居多的碑吸取营养,确有困难;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碑缚束狂草途径,使创作思想不得解放。这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遵循老师的教诲,我边临边创边体会,把碑的切笔等引入狂草的起笔处,学习篆隶以活泼狂草的使转等。后来我又专门研究索靖的章草与篆隶的关系,体会就更加深刻一些。最近,沈老师在《傅山书学的原创精神》一文中,从书法诸体的融合运用的角度,再次深刻的阐述了碑帖关系,从而使碑帖关系在理论上有了新的高度。
碑帖关系中还涉及到新帖学问题。新帖学概念的提出,有对帖学复苏、振兴的思考,也有对帖学的回顾与总结。帖学的发展是曲折的,但它一直是在传承中发展,从而使之成为中国书法的基础。从明末开始,碑刻金石的价值已经开始被书家所认识并努力在创作中予以运用。以董其昌为领袖,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为骨干的晚明书法家掀起了一场张扬个性的艺术运动。但是,董其昌流畅润雅,极为典型的帖学特征,而同一宗旨下的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的共同特点却呈造型张扬,通篇跌岩,气势奇崛之象。我举这个例证以说明当前新帖学的倡导者们,提出这一概念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当然也有其现实针对性。应该说,目前产生新帖学理论的条件是成熟的。前提是帖学,关键是新。新观念、新面貌、新内容等等如何定位,如何确切反映近现代帖学发展变化的实际,特别是经历了碑盛帖衰之后和有意识的碑帖结合之后的新帖学,它的价值何在等等。当前,新帖学还处在探讨完善阶段,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与关注,至于概念科学与否,准确与否,有待历史的检验。 胡先生,上午好。。。。对于一个没有入过届展的书法爱好者,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创作思想去面对九届国展。。。。。。 原帖由 品之 于 2007-7-14 10:11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欢迎胡先生的到来 〉〉向您致敬了!!!
可否请您谈一下对书法临摹中"遗貌取神"如何理解?
谢谢!
答:
对于初临帖来讲,还是要强调形似,没有形似谈不上神似。
在形似的追求上,要用100%的力量冲进去;在神似的追求上,要用200%的力量冲出来! 问题的回答正在进行中,胡先生事先已经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对在线前大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进行了整理归纳和回答!过程中可能有些问题可能不能做到逐一的回答,还请多理解!可能你的问题已经被归纳到一类问题中去,请大家能够仔细的阅读相关的回答,在其中寻找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