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_客龙
发表于 2007-6-29 21:24
陈的印,偶还是喜欢地em5 em5 em5
貺道人周斯澄
发表于 2007-6-29 22:30
原帖由 柳青凯 于 2007-6-29 19:13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支持期澄先生!也发一篇自己为陈先生写的文章,是文即将在《青少年书法报》发表。
这篇文章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不佞再一次对于柳版主刮目相看,这不是因为足下支援本人,而是因为足下对于陈国斌先生篆刻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不佞鞠躬!
em2 em2 em1 em1
貺道人周斯澄
发表于 2007-6-29 23:14
原帖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6-29 19:1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看得出搂主兄,对陈老师如此喜爱,竟以“超级粉丝”称谓。但从兄的一些言论中,感到还未真正充分认识到陈老师的学术思想。不知兄听过陈老师的课或与之私下交谈过没有?
琴岛大布衣先生果然高明,竟然可以从我的只言片语之中,觉察到不佞对于陈国斌先生篆刻理解的程度。现实生活中,不佞酷嗜民国文学,书画艺术仅为业余爱好,至于篆刻,偶尔操刀而已,但是我的确可以领略陈先生篆刻之美,惜乎无缘听课和私下交谈,深以为恨!另外,不佞今年三十岁有余,贴一张照片与先生认识,此照乃三年前摄于北京西城八道湾十一号周作人先生故居,当时大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感之慨,孰料第二年故居即被毀改建民居,“苦雨斋”从此荡然无存矣!
[ 本帖最后由 贶齋周斯澄 于 2007-6-30 06:18 编辑 ]
貺道人周斯澄
发表于 2007-6-29 23:15
[ 本帖最后由 贶齋周斯澄 于 2007-6-30 09:13 编辑 ]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29 23:22
原帖由 贶齋周斯澄 于 2007-6-29 23:15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的照片
em13 em2
貺道人周斯澄
发表于 2007-6-30 09:12
原帖由 dou_客龙 于 2007-6-29 21:24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陈的印,偶还是喜欢地em5 em5 em5
em2 em2
十一少
发表于 2007-6-30 10:41
em1 em1 em1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30 17:37
原帖由 贶齋周斯澄 于 2007-6-29 23:14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琴岛大布衣先生果然高明,竟然可以从我的只言片语之中,觉察到不佞对于陈国斌先生篆刻理解的程度。现实生活中,不佞酷嗜民国文学,书画艺术仅为业余爱好,至于篆刻,偶尔操刀而已,但是我的确可以领略陈先生篆刻之美,惜乎无缘听课和私下交谈,深以为恨!另外,不佞今年三十岁有余,贴一张照片与先生认识,此照乃三年前摄于北京西城八道湾十一号周作人先生故居,当时大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感之慨,孰料第二年故居即被毀改建民居,“苦雨斋”从此荡然无存矣!
过讲了!本来对自己观点的坚持,无可厚非。是否真地了解陈老师其人及其艺术思想呢?仅从表象上看,所得出的认知其真实性就要打了折扣。
在陈老师“创新面目”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我倒觉得东南网友的认知还贴谱。这不是“微辞”,而说明了来龙去末......
提到“北京西城八道湾十一号周作人先生故居”被毀改建民居,是今人的浅薄与短视!我搞过十几年的文物考古工作。就因为他是“汉奸?”,“革命文物”也包括敌我双方的遗存。文物不能再生,毁了实在可惜!
貺道人周斯澄
发表于 2007-7-1 09:16
原帖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6-30 17:37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过讲了!本来对自己观点的坚持,无可厚非。是否真地了解陈老师其人及其艺术思想呢?仅从表象上看,所得出的认知其真实性就要打了折扣。
在陈老师“创新面目”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我倒觉得东南网友的认知 ...
谢谢指教!不佞原本不善篆刻,今后对于印章及印学文章多看少说乃至不说为佳,庶几无失。人生苦短,可以执著的事情为数不多,能够在一二个领域有所成就已属大不易。不佞志在散文创作,间以书画陶冶性情,至于费时费力的篆刻艺术望而却步比较符合自身现状,万幸已经拥有十一枚陈国斌先生力作,此生无憾矣。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7-1 11:21
原帖由 贶齋周斯澄 于 2007-7-1 09:16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指教!不佞原本不善篆刻,今后对于印章及印学文章多看少说乃至不说为佳,庶几无失。人生苦短,可以执著的事情为数不多,能够在一二个领域有所成就已属大不易。不佞志在散文创作,间以书画陶冶性情 ...
发言还是要的,只是莫过于武断,偏爱何人没有?若站在求真立场的“偏爱”,是令人肃然起敬的。那种无端的“偏执”与“偏激”,再夹杂个人的“恩怨”情结,既是一种“狂妄无知”了......
对于篆刻,我与兄一样的感觉,不敢涉猎。还是在陈老师的“越是不会刻的人,越刻的更好”的鼓励下,才动刀学习,“处女作”即受到陈老师的点评表扬。陈老师就是在打破将“篆刻神秘化”的做法,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篆刻家的条条框框。那是很害人的!书法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