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hishui 发表于 2007-6-22 12:43

致虫甬斑竹兼讨论传统与现代的之间关系


虫甬斑竹在回帖的时候提出“传统与现代之间可以作为一个话题来聊聊了”,这个提议很好,不妨大家展开讨论。

起因备录如下:

QUOTE:
原帖由 nishishui 于 2007-6-21 20:0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步翟老师万益端午诗一首:

棕叶能裹黄万金,

屈子难得梦一世;

前所未有古今事,

从头再忆追先贤!

2007年6月19日杨牧青于兰州陋室床头即兴。

附录:

翟老师万益和震启先生《端午》诗如下 ...


虫甬回复:在论坛里粘贴旧体诗,在手机短信里转发旧体诗。传统与现代之间可以作为一个话题来聊聊了。

nishishui 发表于 2007-6-22 12:44

:)
大家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丛中笑 发表于 2007-6-22 16:42

传统和现代这个提法太大、太空,如此说来无非就是“继承和发展” 。

yuzhi 发表于 2007-6-22 21:25

我们现在的文化环境和古代的文化环境割裂太深,很难用继承和发展来表述二者的关系!!!

曾惊花落 发表于 2007-6-23 04:33

  “比他人活得更多”,我不知道在那儿听说过这句话,或者是自己曾经说过也不定。当然,考究它的出处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消化它,为我所用——我对文字的宗旨。
  怎样才算“活”呢?一个非常简单的现象告诉我,我在吃饭、穿衣、逛街、与小贩讨价还价、上厕所等日常活动中,极少意识到自己是活着,故我认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活着就是“活”。
  人类个体在大自然中存活不易,这既是人类群居的原因,也是人类天性怯弱的体现;而习惯了的东西能令人对其产生依赖,满足于这种依赖,也就难以意识到“活”是怎么一回事了。这是创新的最大障碍。
  创新,要对传统深入和背叛。一个人对传统越是深入,他就越容易对传统产生依赖,如果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就无法“活”;无法“活”,意味着他并没有深入传统,也就谈不上背叛,更无法称得上创新了。
  一个人如“活”着,就没有什么传统创新之分了,这才是对传统的真正继承。
  2003年10月21日

注:这篇文章我曾在这个栏目发表过,并总结说:传统就是永恒。

nishishui 发表于 2007-6-23 12:53

原帖由 丛中笑 于 2007-6-22 16:42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传统和现代这个提法太大、太空,如此说来无非就是“继承和发展” 。


这个提法事实上有些太,但它并不空洞,处处都有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的话题。我们可以从细微处入手。

nishishui 发表于 2007-6-23 12:56

原帖由 yuzhi 于 2007-6-22 21:25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们现在的文化环境和古代的文化环境割裂太深,很难用继承和发展来表述二者的关系!!!

割裂太深——这个思想很深邃的。
哈哈,我们何不设法来弥补它呢……em13

nishishui 发表于 2007-6-23 12:59

原帖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23 04:33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比他人活得更多”,我不知道在那儿听说过这句话,或者是自己曾经说过也不定。当然,考究它的出处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消化它,为我所用——我对文字的宗旨。
  怎样才算“活”呢?一个非常简单的 ...


——很好,平常心 就能达到 我心即佛 的境地,传统与现代就是现实的生活累计!em1

nishishui 发表于 2007-6-23 13:00


传统是源,
现代是其流。

革新是继承的前提,
继承是革新之动力。

虫甬 发表于 2007-6-26 09:04

说到传统与现代的话题,让我想起了“我有一件穿了十几年的背心”

    我有一件穿了十几年的背心

    我有一件穿了十几年的背心,颜色深蓝,样式很土。我一般将它穿在衬衣里面,或者在家休息时穿。穿了十几年的背心,经过无数次的水洗,边缘已经有些起毛,但颜色依然不褪。相信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仍会紧贴着我的前心后背……
    在我看来,它与传统有一些类似的地方。
    它的耐穿,与我的愿穿,形成一种互动。
    这样的衣物与这样的人仿佛是配对的。
    然而他(它)们的不合时宜也显而易见。
    在这个奢侈的时代,有几件衣服是被穿破的?谁没有一橱过时的衣物?如果每件衣服都穿十几年,制衣厂里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衣物买给谁?
    虽然我们偶尔也会关注那些越来越少的森林、土地,与河流污染等问题。
    商品经济的阴霾笼罩下的文化也很类似。
    样式要新,更换要快。
    要及时消费掉!
    但我很不适应。

    这样的人啊,这样的衣啊!
    说什么才好啊……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致虫甬斑竹兼讨论传统与现代的之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