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了,粘贴两首十几年前的旧作,怀念一下屈原。
端午节了,粘贴两首十几年前的旧作,怀念一下屈原。端午
一
无语离骚细细吟龙舟竞渡鼓雷鸣
桥头岸上层层立谁在江边悼屈平
二
无语离骚细细吟龙舟竞渡鼓雷鸣
隔江遥祝人康乐行远依山静静听
[ 本帖最后由 虫甬 于 2007-6-19 09:20 编辑 ] 好作品.em1 em1 当年划龙舟的情形还历历在目,而此时的江面却是静悄悄的,只能遥想了;
当年《离骚》我基本能背诵下来,现在也只有翻看旧作的份了。
感慨颇多! em1 em1 隔江遥祝人康乐行远依山静静听
真的很喜欢这一句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7-6-19 21:40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隔江遥祝人康乐行远依山静静听
真的很喜欢这一句
em13 em13
就技巧而言,这两首诗写得很一般。
但这两首诗的不一般处是在于对“诗歌精神”的传承方面。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两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它们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喧嚣尘上的日子,一曲《河殇》传遍了大江南北。一个躲在乡下、自命“承诗”的青年人,他内心所受的冲击难以言表,连身体也出现了毛病(患上了神经衰弱)。那一段时间里创作的类似的诗歌还有:
有感(三首) 一
道是余心古
苍苍千岁木两间清气逼
铮铮立黄土
二
独上索桥游
遑遑几度秋有风清客梦
无语大江流
三
秋气森森花木窘
遑遑落日下江河天若无云少颜色
我亦横笛向天歌
这些诗歌的“精神来源”很传统,也很纯正,是真诗。 说起来,“诗歌精神”的传承与创作技巧的掌握是两码事。如能携手共进、相互辉映最好,如不能同步,宁拙毋巧。 我认为,中华文化传承的最大问题出在“中华文化精神”传承方面。相比之下,形式、技巧等方面的问题次要一些。 书法也不例外。前一段时间,我在写一篇探讨有关傅山书法艺术文章时,就想探讨一下到这方面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虫甬 于 2007-6-21 17:08 编辑 ]
步翟老师万益端午诗一首:
步翟老师万益端午诗一首:棕叶能裹黄万金,
屈子难得梦一世;
前所未有古今事,
从头再忆追先贤!
2007年6月19日杨牧青于兰州陋室床头即兴。
附录:
翟老师万益和震启先生《端午》诗如下:
蚂蚱难梦草头霜,
露珠尖上鸣端阳;
闻所未闻事中馅,
苦涩食过待蜜糖。
翟万益 2007.6.19 早
注:是手机短信相互转发记录。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7-6-19 09:46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当年划龙舟的情形还历历在目,而此时的江面却是静悄悄的,只能遥想了;
当年《离骚》我基本能背诵下来,现在也只有翻看旧作的份了。
感慨颇多!
足下当年可以背诵《离骚》,现在为何只能翻看旧作?
若“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袁枚书斋)”,不佞无话可说,惟有佩服而已。
若因忙于俗务,业已荒废学业,则不佞深感惋惜,盖背诵《离骚》岂是一日之功耶?
不佞日日读书,今有感而发,祝愿天下读书人永远不会辜负自己曾经年轻的一颗执著心!此语与虫甬先生共勉!
em2 em2 em13 em13
原帖由 nishishui 于 2007-6-21 20:0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步翟老师万益端午诗一首:
棕叶能裹黄万金,
屈子难得梦一世;
前所未有古今事,
从头再忆追先贤!
2007年6月19日杨牧青于兰州陋室床头即兴。
附录:
翟老师万益和震启先生《端午》诗如下 ...
在论坛里粘贴旧体诗,在手机短信里转发旧体诗。传统与现代之间可以作为一个话题来聊聊了。 原帖由 寄君一片叶 于 2007-6-21 23:17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足下当年可以背诵《离骚》,现在为何只能翻看旧作?
若“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袁枚书斋)”,不佞无话可说,惟有佩服而已。
若因忙于俗务,业已荒废学业,则不佞深感惋惜,盖背诵《离骚》岂是一 ...
记性不好,忘性不坏。当初背诵的近两千首诗,现在记不起多少了!
“祝愿天下读书人永远不会辜负自己曾经年轻的一颗执著心!”
与君共勉!em13 em13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