貺道人周斯澄
发表于 2007-6-13 21:48
朱东润的书法艺术
文\钱汉东
朱东润先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篆、隶、行、草无不精善。今年,大学者朱东润先生诞辰120周年,人们以各种方式怀念他。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与朱先生也有过交往,他还为我挥毫写过两幅书法作品,那时的情景至今难忘。
朱东润早年以治《诗》闻名天下,我“文革”前曾读过他的《张居正大传》,深为叹服。那时我给朱老的信都是用蝇头小楷写的,内容多为向他请教学问之类的,可能是我用毛笔写信的缘故,引起了朱老的注意,以后便有了往来。在交往的过程中,我请教他如何才能写好字。朱老讲摹碑临帖十分重要,这是要下苦功的。字写好后须静心与碑帖反复对照,像与不像,找到差异再临,写字之事是急不出来的。写字先要形似,然后才会神似,这是古人修身养性的高妙之处。
朱东润十分爱好书法,寒暑无间,坚持练习六十余年。他的书风植根于先秦汉碑,逐步形成了苍朴超逸、清新疏朗、空灵洒脱、意趣盎然的艺术风格,深为世人所钦佩。1982年夏日,朱老告诉我他已为我写了首孔文仲诗,我兴奋不已,这是我多年的愿望。“外见秋水长,里见荷花发;庐阜收白云,南浦浸明月。”这首诗意境高远,而朱老书写的字更是用墨浓枯别致,草而不乱,行而不蔓,正而不滞,刚劲挺拔,浑厚雄健。章法师承前贤,笔法入理得道,多有创新,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当时我对孔文仲这位北宋诗人知之不多,又不便当面询问,于是回家仔细查考,并研究了孔文仲的生平和作品。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大批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孔文仲通过科举得官,是一位政治和文学复合型人材。他是孔子第四十七代孙,为人刚直不阿,不事权贵。他曾反对王安石的理财、训兵之法,遂罢官。孔文仲在北宋文坛十分活跃,积极参加诗文改革运动,所写诗文平易晓畅,意境清新,为宋代文学的发展和文风的改变作出了贡献。文仲大殓时,在朝仕官失声痛哭,其好友苏轼抚其棺,哀曰“世方嘉熟软而恶峥嵘,求劲直吾经父者,今无有矣。”朱老的这幅书法作品不仅让我领略了书法的艺术魅力,而且使我对孔文仲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喜欢他的诗作以及朱老为我写的这幅作品。
朱老认为一位书法家至少要练30年的基本功,他强调练基本功一定要练楷书。朱先生80多岁还说谦虚地说自己的字达不到书法家的水平。朱老学书法的经历十分有趣。当年朱老留洋回来,遇友人索联,撰而不能书,议论四起,先生决心从头学起,是年23岁。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心有自知,没有为他人蒙蔽。这情况同当年沈尹默学书法的经历颇为相似。
我曾问朱老:“艺术、审美、创作之类的概念都是西方舶来品。中国古人想把汉字书写得好看些,其‘艺术追求’或‘审美冲动’在最初恐怕并不等同于西方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而主要依赖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和视觉效果。”朱老认为,汉字书写的出发点是为了交流,字写得好看与否,是实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副产品。书法具有艺术性:它善于表现音乐的旋律,舞蹈的曼妙节奏,绘画的清空与浑涵,建筑的体积重量感,诗的神韵;它能恰到好处地显示出人格、性情,也就是书家的人格和性情。因此,书法的源头是人的精神,行如泰山、德如北斗。朱老强调,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使他受益匪浅,通过练书法、作古文、写诗歌等培养了他的综合素质,而源头正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
朱老说,爱国不是虚幻的东西,如果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你自然会生发出强烈的爱国之心,中国书法是中国人人格的象征。这种以虚为实,以汉字为载体的产品,只有人格精神高尚、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人才能创造出来,我们的后人要倍加珍惜。
貺道人周斯澄
发表于 2007-6-14 17:58
朱东润先生书法作品欣赏
貺道人周斯澄
发表于 2007-6-15 11:44
em28 em28